巴金《寒夜》中的裂痕与风格的成熟

陈国恩教授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巴金的作品《寒夜》。

第一个例子是陈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巴金的寒夜:文本的裂缝与风格的成熟》。他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他在阅读巴金小说《寒夜》的过程中,为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哀,但同时又强烈地感觉到巴金在一些关键人物的处理上有明显的矛盾,主要是女主人公之一曾树生。

曾树生和她的丈夫王文轩是大学同学,他们是自由恋爱的。王文轩是一个现代人物,个性非常软弱。曾树生充满活力。她在银行当职员,扮演花瓶的角色。她漂亮,热情,有魅力。因为抗战的特殊背景,也因为家里有个婆婆不讲理保守,不承认他们自由恋爱这样的婚姻,甚至骂媳妇是儿子的小妾。王文轩病得很重,很懦弱,他的生活几乎绝望了。他家基本靠曾树生的收入支撑。在这种环境下,婆婆和曾树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让曾树生几乎无法忍受。基于对丈夫的一份真挚的爱,她勉强维持着这样的夫妻关系,但最后矛盾越来越尖锐,婆婆傲慢又无力,所以最后大吵一架,曾树生强烈要求离婚。

出于对妻子真挚的爱,王文轩想让曾树生活下去,同意离婚,说你该走了。当曾淑生提出离婚要求时,她希望王文轩能够停止反对,同时她也意识到王文轩不会提出这样的反对意见。在这样强烈的心理冲突中,既不甘心又渴望同时走出家庭,一对情侣分道扬镳。

曾树生最后还是跟着她所在银行的一个陈主任,一个有钱又有干劲的陈主任,到兰州银行的支行工作。这些都写得很精彩,问题出在作品的结尾。曾淑生几个月没有收到王文轩的来信,她非常担心。事实上,王文轩是在抗战胜利的那个晚上去世的。他听到门外鞭炮声,得知抗战胜利了。他说书生会回来的,但是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和全世界告别了,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

曾树生几个月都没有得到信息。她很在意,从兰州飞到重庆,期待见到丈夫。但当她了解了自己的家后,开门时迎接她的是一张陌生的脸。经询问,新房客告诉她,王文轩已经去世,她的婆婆和他们的儿子失踪了。作品的最后,曾树生在寒冷的夜晚游荡在重庆街头。

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陈教授当时感受到的问题是,巴金处理完曾树声回来后,

发现问题:

?故事情节的发展不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

显然不符合曾树生的性格,也不符合她和这个家庭当时已经很明确的关系。

按照曾树生的性格,她已经和王文轩绝交了:①她回不来了,②她回来也不会期待第二次了。

当然,回来也是可能的,但回来不会像第二次那样带着期望和愿望。最多几个月不知道他的信息,想回来了解情况或者处理善后。离家时,她已经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矛盾,切断了与王文轩的感情联系。当她离开家时,这些困惑和留恋都烟消云散了。她不可能在几个月都不知道丈夫信息的情况下,被这种情绪拖垮,一路回来。就算想回来,也没那么迫切的心情再见面。

陈教授认为这是巴金在处理人物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能形容她是巴金创作的一个败笔吗?

人物性格不一致。

剧情发展缺乏逻辑。

这是文本中的一个裂缝

那显然很难接受,事实上也不是。于是陈教授当时就认为,这是文字上的一个裂缝,裂缝本身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于是他的文章标题,正文的裂缝,文风的成熟就萌芽了。

文中的裂痕是客观事实。问题是如何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陈教授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想把具体的问题说清楚。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本的裂缝”,这种裂缝,性格的矛盾,剧情前后逻辑的缺失,是存在的事实。

第二部分:“作者的干涉”,强调这种裂痕实际上是作家为了一种主观意图而强力干预的结果。

第三部分:强调巴金风格的成熟。

这是巴金主观干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结果。巴金为什么要介入?巴金的写作风格在于指责。他想写小人物卑微的命运和惨淡的结局,以此来控诉封建家族对人性的扼杀。在寒夜的这个阶段,他要控诉社会。

我的创作就是指控,

当他们被压迫时,喊出他们内心的悲伤和对生活的愤慨,

我想和这些角色一起哭。(巴金)

这是巴金的一种风格,想控诉抗战环境下重庆的社会混乱和当局政策的破产。为了加强这种指责的效果,我们可以理解为曾树生的离开,让王文轩在孤独中死去,已经有了很强的指责力量,但他想进一步加强这种指责力量。我们做什么呢让曾树生从兰州回来,让她经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让她在重庆街头的寒夜里流浪。这一指控的力量令人震惊。

巴金需要有这样的效果。如果说曾树生离家出走,从此销声匿迹,那么他作品中情感控诉的力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大。让曾淑生回来,让她见证《你将去哪里》的发生,让读者感受到内心强烈的震颤。在强烈的同情中,他们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当时的现实,向国民党当局发出愤怒的呐喊。这是巴金的主观意愿,所以曾树生必须回来。

怎么把她追回来?虽然回来不符合曾树生的性格,但巴金强烈希望她回来,所以必须写曾树生带着对夫妻团聚的强烈期待来到她原来的家庭,最后给了她这样一个悲伤的结局。

在这部小说中,巴金,

只是为了加强对社会和国民党统治的控诉,

他不惜违背人物的内在逻辑。

这个故事的逻辑,

安排了一个你将去哪里的结局。

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强调是作家干预的结果。

从巴金的《家》到《寒夜》,巴金的创作风格确实在走向成熟,这是他个人特色的体现。他能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心理发展的辩证法。人物的性格有矛盾,但巴金的艺术技巧足以尽可能地弥补这种性格上的裂痕和文本上的裂痕。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巴金的技巧。当王文轩和曾树生的关系几次快要破裂时,曾树生回来了,听说王文轩去工作了。她告诉婆婆,文轩身体不好。她为什么去上班?我能负担得起家里需要的钱。这是很好的表达了对丈夫的善意和关心,但令人惊讶的是,却引来了婆婆的一顿责骂。婆婆对他们之前的自由恋爱耿耿于怀,认为他们没有举行正式的轿子结婚仪式,是一对二奶。这毫无意义。曾树生好心关心丈夫的现状,反而招来婆婆的一顿责骂。她勃然大怒,离家出走。在路上,她遇到了王文轩,说我想和你离婚。

夫妻关系不可逆转,但巴金的匠心在于他的设计。怎么设计?他让王文轩转告曾树生,我之所以拖着病体来公司上班,是想出一点钱给你买生日礼物。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曾树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日,但她的丈夫王文轩仍然记得她努力给她送的生日礼物。你觉得这种感觉能打动人心吗?曾树生听了王文轩的解释后,立即心软,一起回家了。

在组织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时,巴金非常善于运用这一技巧,在情节发展中架起一座挑战与困境的桥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矛盾,使之顺利走向另一个高潮。这说明巴金的艺术表现技巧是成熟的、细腻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我们说曾树生最后从兰渝回渝,也不符合她的性格,但巴金充分利用了曾树生与王文轩在自由恋爱中建立的真挚感情,使读者在一种同情中忽略了她性格上的裂痕,认可了曾树生回家看丈夫的现状,于是这种矛盾被掩盖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曾树生的亲人在他回国后已经失踪。那种悲剧的结局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也引发了对一个人生问题的思考。对当时社会混乱的一种愤怒也认可了巴金的一个设计的主题。作品的开头是重庆躲过大轰炸的一个晚上。结尾,曾树声徜徉在重庆清凉的街头,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同时表达一种悲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难道不是巴金风格走向成熟的一个突出标志吗?

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出文本中的裂缝,还要强调这个裂缝是巴金干预的结果,巴金有足够的艺术技巧让这种干预更加自然。这是陈教授在阅读这部著作时发现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点点理解《寒夜》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