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实施策略探析

生活德育实施策略探析

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外部强制的方式向学生盲目灌输道德知识,使道德教育离作为意义和价值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越来越远。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关于生活德育实施策略的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基于高校德育现状,主要应从德育入手。内容真实吗?道德教育?表格是新的吗?道德教育?过程是活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手段?还有德育?周围环境净化了?等方面构建高校德育新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高校;生活道德教育;实施策略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一直无法摆脱低效的困境。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基于对传统德育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弱的反思和批判,基于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自觉追求,德育应该是?起死回生?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

?生活德育?意味着原来的道德教育偏离了人生的方向。传统道德教育观错误地将学校道德教育理解为静态的知性存在。在这种错误的德育观指导下,教师必然注重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学生必然注重牢记德育知识的规章制度,德育评价往往通过看似客观、简单的量化考核,迫使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进行排名。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道德知识,通过外在强制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道德教育离作为意义和价值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越来越远。这造成了不好的后果。一方面,学生主体性湮灭,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养成。另一方面脱离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使德育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使得教育的有效性不高。再者,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道德教育完全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德育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理想的教育,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内容高、大、空,忽视国民基本文明、生活习惯、道德情操的培养。

第二,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目的

1.道德教育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人。?道德来源于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道德和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两张皮[1]。道德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各种关系,也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道德应运而生。道德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道德教育和规范约束,使个人注意自己的品行,不断调整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使人的行为逐渐遵循?真的吗?去哪?应该是吗?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支撑。我们学习的道德规范、规则和社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

2.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生活就是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生活是可感知的、真实的,生活世界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真善美的典型事例,给人以感染和启迪。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感受,逐渐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只有立足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和生活的本质,树立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理解真善美,培养健全的人格。?德育的本质是人格、生命、完整生命的素质教育?[2],脱离生活的德育只能是硬性的规定和抽象的原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德育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活得更幸福。

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根植于人性的需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是一回事。所有的追求,至少是所有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3]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追求幸福,享受幸福,过上真正有道德、有意义的幸福生活。人的品德的养成和体现发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行为的改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效发生。这就决定了德育的效果最终要在生活实践中看到。通过对生活的学习,引导和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道德情感、信仰、相应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生命的不断检验、发展和提升,使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完善和谐,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培养高尚的格调、丰富而真挚的生命情怀,形成美好的社会体验。这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回归生活。

三、高校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生活德育的理念体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德育的各项措施最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服务于生活实践。这势必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努力增加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高校德育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德育新理念。

1.道德教育?内容真实吗?

德育内容材料是集知识、兴趣、思想为一体的中介,连接学生与生活,引导学生的人生。以往的德育内容受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强调道德认知。内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重视理想教育,但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厌恶,导致学生不愿意内化教材内容,更不愿意去实践。

生活丰富多彩。在德育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上,学校要挖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材料,立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面向学生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融合德育、心理健康、法制和国民教育,使之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氛围。目的是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价值判断、亲和力和独立人格,加大道德修养的力度。只有借鉴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用可感可模仿的素材培养学生,才能让学生被感动,被打动,被震撼,最终受益。

2.道德教育?表格是新的吗?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可以实现个体德性的超越,通过一种善良、感性的形式引导个体追求理想的生活。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书?接受?性学习是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生活德育倡导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特别是自主、探究、体验和合作实践的学习形式。大学生被视为德育主体而非灌输对象,德育活动被老师单向度?教书?变成双向的师生关系* * *带合作* * *带讨论?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教育方式。

并且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学校积极创造各种社会生活的机会,系统地介入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形成。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调查、社区服务、勤工俭学、技术服务、商业实践、科学实验等深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德育实践有效理解德育理论知识,提高道德品位。

3.道德教育?过程是活的?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忽视了道德的实践性和互动生成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成为思想的说教、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约束,使本应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体验和感受完美的生活,得到精神状态的提升。

这首先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摒弃尊重心理,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探讨德育。第二,学校重视学生的人生指导。?人生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加深个人对自己的认识;2)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兴趣;3)完全适应整个环境中的各种事件;4)发挥英明决策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4]。生活指导可以采取讨论、个别谈话、个别咨询等形式,辅以报纸、电影、电视、网络教育等。

4.道德教育?更多评价方法?

传统德育评价方式的简单化、知识化是为了什么?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生活德育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道德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因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学习空间差异很大,所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自然是不合理的。只有在德育学习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相对的公正、公平和客观。

具体来说,就是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升学生能力?自我评估?同行评议?、?家长参与评价?等等,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德育质量的评估;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谈话、描述性评价、成长记录、个人档案、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增强了德育评价的多维性、互动性和公平性,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这种趋向于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定向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促进德育的深入发展。

5.道德教育?周围环境净化了?

就高校而言,教育环境是整个教育活动进行的场所和条件,是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个人周围的一切客观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外环境,也包括校内环境。当前,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是优化校外育人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喜欢网吧,原因是他们需要网络世界,享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成果。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来反对。应从净化网络环境入手,抢占学校和社会网络教育的制高点,使网络设施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愉悦身心、增长智慧的重要工具。优化校园环境的核心是建设健康的大学文化。

健康的大学文化对学生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庄严的升旗仪式、校园网络、黑板报、文化长廊、标语牌等显性文化环境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养料。学校理念、校训、学校制度与规范、教学风格、师生人际关系和谐等隐性精神追求,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种子。高校要注重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要体现在关爱学生上?好吗?给学生生活技能?真的吗?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漂亮?让学生追求有价值、高尚的道德生活。

参考资料:

路捷。回归生活[J]。当然?课本?教学方法,2003(9)。

[2]傅德新。德育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4日。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基础[M]。钟启泉,翻译过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