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学生恋爱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学的分析并不局限于某些领域。只要有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经济,就有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就需要进行经济分析。虽然我也想求功名,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又不想太欺诈,就想到了社会学,可能是一个新的领域,包括对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活动的分析,比如亲情。不管人们承认与否,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实际上可以分析为一种简单的投资。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分析,将从供求、投入产出、市场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经济环境的定义大学生一般达到或超过18周岁,已经能够完全承担相应的法律意义上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由于他们的相对不成熟,这一阶段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即普遍冲动、盲目,包括恋爱。在爱情的研究对象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市场的供给者和消费者。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原则和大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假设大学女生是供给方(S),大学男生是需求方(D)[注:本研究不包括非正常的师生恋等类别,仅限于市场上地位平等的普通男女学生]。这里很明显S & ltd,就是按照大学一般的实际情况,女生比男生少,说的范围比较广。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外语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以及专业女子类院校,但不影响整体成绩。另外,恋爱双方都可以视为市场主体,与单个个体和其他恋爱方并存。由于社会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暂时无法简化所有的过程和参与者明确提出简化的模型,就像一般的经济分析中,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我们的研究虽然属于经济分析,但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分析。大学生已经开始涉足社会,他们对爱情的选择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将这些因素视为加权平均指标。大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仍依赖家庭支持,无法靠自给自足实现经济自主。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是本文假设的供应商,恋爱都不如学生的主业学习有效。作为需求者,爱情是奢侈品。家庭是否会为此提供特别的经济支持,取决于家庭的经济能力和父母的投资考虑。属于家庭的父母(监护人)的投资不在此分析范围内,不会过多考虑。也许其中有些是悖论。经济主体没有经济自主权,经济分析对象不具有典型的经济特征,但符合客观实际。第二,爱情是一场游戏。爱情是一场游戏。一般有两个以上的玩家。这个游戏的结果很少没有输家。除非爱情游戏只有两个对手,才有可能达到纳什均衡。更多情况下,爱情游戏往往是双输或者多输的双赢。大学生的恋爱更加突出。大学生一旦决定恋爱,就意味着选择的开始。一项关于大学生为什么会谈恋爱的非官方调查显示,大多数谈恋爱的人并不是真的向往神圣的爱情,而是包含了各种现实复杂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大学生活的空虚和对肉体性欲的需求,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同居在当今社会如此流行,因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行为一般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模仿。供需双方地位平等是由于供给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需求方的竞争和供需双方* * *同博弈的局面。男女比例失调是潜在的市场前提,预示着“男人再好也可能单身,女人再脏也可以结婚”。所以男女一般都处于相对劣势,男人和男人往往很残忍。(我们不考虑有些男生因为球打得好而被女生吸引的情况,但是这种事情越来越少了,因为人的行为越来越理性。)虽然供给方是稀缺资源,但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女生仍可能成为需求方。“男追女如花,女追男如虾”,游戏里女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爱情游戏以前有先行者的优势,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现在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情况也在慢慢改变。先行者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已经不再那么明显,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我们假设Y和X是一对恋人,正在准备或者已经开始谈恋爱。这时候他们之间就没有了强行的约束,爱情遵循的是自由自愿的原则。两者形成一个市场,双方互为供需方,市场博弈是一对一的博弈。y和X同时面对不止一个博弈,但他们首先要做的是阻止市场进入者(假设他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真心相爱的),这就需要相互的承诺和对潜在市场进入者的威胁;然后两人博弈一般呈现纳什均衡,由于潜在市场进入者的威胁,纳什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稳定的。爱情游戏可能永远达不到均衡状态。大部分学生只是出于实际需要,并不打算寻找一个均衡。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成长投资当做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爱情投资。除了对消除大学里所谓的空虚和压抑有一点点作用之外,它们不可能有任何显著的或潜在的好处,只有更大的空虚或后来的遗憾。理性人假设不如经济人假设适用。三。不成熟的制度移植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5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高校管理条例,开始承认大学生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权利。引起一些反响和争议的是大学生结婚。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争论。爱情不等于婚姻,婚姻不等于爱情。婚姻可以产生爱情,但爱情不一定产生婚姻。法律可以约束婚姻,但不能控制爱情。大学生的爱情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唯一能欺骗自己和别人的就是语言相通。一个现象之所以不合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完善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相当多的内容还存在争议。在使用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时,很难说是否正确。似乎没有适合大学生的恋爱系统分析。根据大学的起源和人们对大学的一般认识,我们不宜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经济学分析。传统观念的差异造成了本研究的空白。今天,任何人都很难完全接受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行为活动,用金钱选票来衡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伴随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和繁衍的制度,日益丰富,最终演变成了以货币为一切的货币投票制度。爱情不是超脱于物的,是最现实的,是可以逃避的,但人的动物占有欲是爱情的变质。我们的参考资料不多,历史沿革资料也相当匮乏,其他系统的研究也不适合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人类高智商的代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制度移植的研究上并不成熟。大学生恋爱分析既有社会共性,也有自身特点。第四,选定的市场均衡作为一个市场,即使不可能处于长期均衡点,也必须有一个短期均衡点,否则不会形成市场,也不会出清市场。现在其实很多人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了。我们暂时不把它当成爱情,因为年龄和身心发展不完善。有些人即使看过一些色情,他们的欲望也不会也无法承担相应的爱情责任。大学是朦胧爱情和真爱的分水岭,原本朦胧的爱情很少被距离扼杀。即使初中高中都有爱情,大学初期还是可以在两地传播爱情的。人们追求的是现实的利益而不是空洞的承诺,就像“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互相攻守很难奏效。我听过“高中恋爱谈好了,进了大学再来管。大学毕业后,我会找一个高中恋人结婚”。这种说法能实现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否认大学生的爱情。大学生中确实有很多成功的恋爱。爱情在市场供求分析中是一种独特的商品,其特殊性在于既有供给弹性又有需求弹性的特殊性。回到Y和X的假设,如果他们的爱情已经决定,那么对于Y来说,其需求弹性为零,X的供给弹性也为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是市场的主体,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是潜在的爱情市场进入者,不管他是否最后进入市场。之所以有没有进入的,在于除了恋爱市场,还有很多其他市场的共存。比如学习,作为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本应成为主流,可惜由于恋爱等诸多市场的分流,只能保持微弱优势。五、投入产出效果评价及可能思考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爱情?学校一般的态度是不反对不提倡,任其自由发展。从投入产出的成本分析来说,我们不可能提供一个类似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或者常数替代生产函数或者梅农列夫式的分析方法,因为大学生的爱情,虽然简化了,但是太复杂了,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人对生活的态度及其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在大学选择爱情,意味着同时放弃其他部分。宝贵的青春还在浪漫的花花月月下的教室里苦读。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是由不同的效用满足决定的。个人认为大学恋爱的机会成本太高。如果爱情能得到足够的回报,比如一辈子在一起,至少能让双方在学校期间互惠互利,促进发展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或者满足一时的私欲,投入和产出很难成正比。另外,认识一段时间,不知道对方的过去,会导致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只追求冲动而不考虑任何后果,必然会导致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不道德行为。我个人认为,在做爱情市场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只在真空中推崇爱情。思考选择的伴侣在他未来的道路上扮演什么角色,看似不近人情,但却是必须的。经济学从不同情弱者。经济学的应用是客观的、现实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不允许并不能阻碍它。不久前还被视为异类的同居试婚,如今已经成为时尚。法律曾经严厉打击非法同居,现在却很少有人提及。不知道这个法律规定还存在吗?经济学的分析从来都是客观冷静的,任何事件都没有对错之分(这似乎与其判断社会整体进步的目的相冲突,但我们可以综合理解后一种谬误和成分谬误,可以推断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因为市场主客体的主观感受,即效用价值的差异。商品的价值不能作为市场交易的基础。价值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是适用的,但价值规律在广义的经济分析中并不适用。我们能力有限,还不能论证这一点。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经济学分析后,可能会得到一些启发,这比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投资收益分析要复杂得多。我们不可能得出什么定性的结论,但是我们希望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前面说过,每个人感觉效用不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也会不同。对大学生恋爱的经济分析只是理解传统道德观念和拓展经济分析方法应用的一种尝试。谬误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