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的研究成果

刘玲博士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核移植克隆动物胚胎。在北京农业大学安民教授的指导下,他于1993年完成了关于核移植克隆兔胚胎的博士论文。后来,他在英国剑桥的Babraham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和现在的布朗大学从事许多方面的工作,如核移植中的核质相互作用、供体和受体的细胞周期同步、提高核移植的技术效率。早在1995年,在原始生殖细胞(PGC)核移植克隆猪胚胎的探索性实验中,就发现了核移植后的核重排变化。在绵羊克隆中,通过在分裂期(M)同步化细胞周期和通过使用体外成熟的卵获得克隆胚胎绵羊后代。这两项技术均为世界首创,体外成熟的卵子取自屠宰场的卵巢作为副产品,因此来源广泛,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2.卵的孤雌激活。正常情况下,卵子被精子激活产生胚胎发育。但是卵子的孤雌激活是克隆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只有卵子充分激活,核移植后才能发育出克隆胚胎。卵激活不仅对克隆效率至关重要,而且对早期发育机制和基因印迹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康乃尔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刘玲在提高卵子孤雌激活能力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通过化学合并成功获得了孤雌激活的牛卵细胞胚胎。着床前的发育相当于精子受精激活,一些关键激酶的变化也类似。这些方法已广泛用于克隆实验和大型动物的核移植研究。

3.生殖医学。如何通过无创的方法鉴别卵子的健康状况,用于临床体外受精,生产健康的试管婴儿,一直是生殖医学的难题。该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新型显微镜Polscope对活卵的纺锤体进行一系列观察和研究,从而避免了用化学药物固定纺锤体然后进行免疫染色观察卵的减数分裂纺锤体和染色体排列的侵入性传统方法。这种新方法正逐步走向临床应用。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专利。刘玲和他的同事在实验室探索了老化卵子和胚胎的凋亡机制,发现线粒体参与了卵子和胚胎凋亡的调节。首次发现线粒体参与了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内Ca2+信号的调节,以控制胚胎发育或细胞凋亡。他们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早衰小鼠模型和端粒酶基因缺失小鼠模型。最近有报道称,这些小鼠不育的机制是由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异常和纺锤体结构改变引起的。这对理解人类衰老和不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