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

(题目是中心论点。这是一句比喻的话,阐述了“失败”和“成功”的关系,指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成功是可能的。论据很清楚)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开头,陈述生活中的各种事实。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怎样?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所以作者才有必要谈一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心里除了抑郁就没有别的了吗?你意识到这次失败中有成功的种子吗?对此,每个人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里说一下还是挺有必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界上很少有一帆风顺的事情,(重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共同感受的失败),但是失败随时都会发生。不然那些“发明家”“文学巨匠”的好名字也不会轻易落到大家头上。纵观历史,(其次是伟人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正确对待失败),那些杰出的伟人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从而踢掉失败的绊脚石,走上成功之路。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以爱迪生为发明,经历八千次失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生成功无数,一生失败无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8000次失败的实验,但他不认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这八千次失败至少让我明白了这八千次实验是不可行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总是从失败中学习,总结经验,从而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成就一个又一个发明。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让人有所收获;它不仅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而且激励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对成功的否定,也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现实中,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和超越。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会得出“失败越多,成功越多”的荒谬结论。(进一步消除对论点的误解,即“失败越多,成功越多”的谬误)比如数学中著名的平行公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怀疑。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家试图证明平行公理,但都失败了。数学家普瓦里耶一生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一事无成,最后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就在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人们的智慧却没有给予任何回报的时候,罗巴切夫斯基(通过对比普瓦捷和罗巴切夫斯基的事实,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在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7年的验证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经过一次次的失败,罗巴切夫斯基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和后果,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客观规律,但要真正把失败从可能变成现实变成成功,就必须不断探索,科学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才不会白白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和失去信心。所以,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树立坚定的自信,才能从失望中看到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该是我们最喜欢的座右铭,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受益于失败,崛起于勤奋,是有志青年的成功之路。

评论和分析

文章开门见山,在题目提出的中心论点和生活中的感受的基础上,谈了这个题目的重要性。然后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经历了8000次失败的实验,最终用坚持不懈和成功的例子证明了中心论点。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剖析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内涵,即失败越多,成功越多,强调“失败的积累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最后重申了论点。

示例2

有志者事竟成。

何威

题目是中心论点,意思是有决心有意愿的人最终会成功。中心论点在标题中提出得更清楚)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志”与“成”的辩证关系:“志”可以“成”,要“成”,就要“志”;没有“野心”,“事”是做不成的。(针对论点,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很有道理,很能道出“事在人为”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争雄,吴胜大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吃喝勇气》的历史故事,道出了“成事”的真谛)但他不甘屈服,决心复仇,最终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吃喝勇气”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从初中没毕业到数学巨人的巨大转变)再次强调了成功的真谛:先有决心。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训斥,他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虽然他连初中文凭都没有,但他最终成为了数学领域的巨人...国内外许多政治家、科学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能“有志者事竟成”吗?不完全是。因为在“志向”和“成就”之间还有一些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条件,即使你雄心勃勃,也一事无成。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如下:

第一,有意志者的“志向”要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一个人设定的“志向”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幻想或空想;当“志”与客观科学规律相冲突,相互脱离,那么“事”就永远无法“成”比如有人立志要研制永动机,并为此花费了一生的心血,却始终没有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其野心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转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在此过程中能量的损失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研发永动机的“野心”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见,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是“有志者事竟成”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从一个方面论述了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心论点从侧面论证)

第二,有意志的人的“志向”必须是一种永恒的“毅力”(下决心的第二个前提),必须投入到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中去。也就是说:你不可能立志今天当科学家,明天当作家,很快就当政治家,所以你总是向往它,它的“事”就会很难;它的野心必须永远指向一个目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它都是“痴情的”。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心”,就一定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要害怕困难、讥讽、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张开我们勤奋的双脚,在通往成功的盘山路上跋涉。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志者事竟成”(论述了“毅力”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另一个前提,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中心论点。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石年轻时,立志要写一部与众不同的历史著作。为此,他不仅一生致力于浩如烟海的史书,整理断章,与民同游,收集丰富的史料。即使在被监禁和折磨之后,他也没有变得沮丧。相反,他变得更加坚定和沮丧。在“写历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他努力写作,晚年终于写出了中国从轩辕到汉武三千多年的巨著。(司马迁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史记》的事实再次有力地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简而言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意味着有意志,而只是表明了“有志者事竟成”与“有道者事竟成”的辩证关系:有志者事竟成;哪里有符合实际的意志,哪里就没有办法;而哪里有符合现实的意志,哪里就没有办法。只有将上述条件有机整合,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