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写一篇《狂人日记》的分析!!!谢谢大家!题目不少于1000字。
《狂人日记》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意在揭露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弊端”。他还在1918年8月20日给徐守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狂人日记》是一本拙劣的书...所以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读历史来解决。后来无意中读到如镜,“奈斯中国人还是食人族,所以就成了文章。这种发现关系很大,很少有人知道。"由此,作品序言中所谓的"我要总结一篇文章给医生研究",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抄袭传统笔记小说所写的反讽,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生"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或"博士"。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狂人具有受迫害的精神特征,如“今日无月光,我知其不善”,“赵贵翁眼神怪异:似欲害我”,“赵狗为何看我?”等等,但作品的深层含义却有意识地指向了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换子吃”,到“前日狼村吃佃户心”;从“怡雅蒸儿子给他吃”到徐锡麟被炒。作品内容虽然有着狂人不合逻辑的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和中国几千年来发生的各种吃人现象。其用意显而易见。
《狂人日记》在表达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最痛恨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他“弃医从文”的伟大选择就是直接由于这一因素。顾在“五四”前后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具有启蒙的特征。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沉默和思考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融入了他多年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希望和欲望,也必然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多年的认识。是彻底的反封建“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创作的“总序”。
《狂人日记》的启蒙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温暖希望。作者写道:“我看历史,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每一片歪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二字。反正我也睡不着。半夜我仔细读了一遍,才透过缝隙看到字。书上写满了‘吃人’二字!”伦理是吃人的,仁义道德是伦理虚伪的面具。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是他多年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是这部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通过主角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有的连枷了知府,有的扇了君子的嘴巴,有的为了长官霸占了妻子,有的被债主逼死。”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奋起反抗食人,反而还想吃人。作者对此感到不解和愤怒:“我还是习惯了”,你不这么认为吗?还是丧失了良知,明知故犯?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从他开始(也就是疯子的大哥);要劝吃人的人,先从他开始。”“你可以改变,从真心改变工作开始!你也会吃光的。”在作品的最后一篇日记里,作者深深地希望:“你没有吃过谁的孩子,还是没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既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又表现了鲁迅“悲愤交加”的人道主义情怀和通过文艺创作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整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虽然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疯子”,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写下层劳动人民遭受的迫害,更不是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通过一个疯子的口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所以作品中的疯子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很多反叛旧传统、背离真理的人,都曾被视为疯子,比如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疯子’。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疯了;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他是一个先知。同一个人,同一种思想,在社会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对这种疯癫与非疯癫双重形象的刻画,是对社会矛盾的揭示。这也是疯狂形象本身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在于理解狂人是真狂人还是假狂人。鲁迅曾在《我怎样开始一部小说》一文中说:当时“我所依靠的,只是以前读过的一百部外国著作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他作为一个疯子的言行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迫害者,具有恐惧、偏执、知觉障碍、逻辑思维不完善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中的“迫害妄想症”精神病人。就像作品里写的:“早上小心翼翼出门的时候,赵贵翁的眼神很奇怪:好像你很怕我。有七八个人在背后议论我,我怕我一路见人。”这样人人都想伤害他、吃掉他的心态,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很容易认为疯子真的疯了。事实上,狂人的评论和心理中有许多紊乱和偏执,但它们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他从充斥着“仁义道德”字眼的历史裂缝中发现的吃人本质。这段话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精神伤害,揭露了封建奴役和压迫人民的罪恶。千百年来,敢把这种本质说出来的人,不被世人视为“疯子”吗?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三十多年没见了;今天见到你,精神特别爽,才知道之前晕了三十多年;但是,你必须非常小心。“作者根据一个迫害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虽然它的逻辑往往不清晰,但它的含义却相当丰富和深刻。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的、敢于挑战传统世俗社会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性形象。
如果解决了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那么就很容易把握狂人形象中“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疯子的疯狂,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病人的某些特质,另一方面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疯子的“不疯”是他的“先进”思想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除了他说了当时人不敢说或者还没说过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作品的“总序”,其中除了思想主题的因素之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借鉴外国小说的优点,继承传统小说的优点,从而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记》一出版,就因其“特殊的格式”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的注意。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前所未见的“日记体”。此外,口中的“淡淡的象征意义”和新形成的具有“冷热结合”独特个性的凤凰格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茅盾说:“当时没有第二个同样引人注目的作家,更没有第二部同样成功的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本小说和章回小说。笔记样式为“采风”,篇章样式为“说书”。都是用第三人称,日记体用第一人称。整部作品几乎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告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仅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尼古拉·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学习尼古拉·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更多的“悲愤”,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民族的生命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他并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现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他仍然能够很好地运用线描手法,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凝练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此外,作者对白话文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端进来一碗菜,一碗清蒸鱼。鱼的眼睛又白又硬,嘴巴张着,就像那些要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子,不知道是鱼还是人,就吐了出来。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技巧,包括心理、动作、细节,都是标准的白话文,自然朴实,却又生动有趣。作品中也有一些警句,比如“凡事都要研究,才能明白。”“如果他们吃人,他们可能不会吃我。”“狮子般的凶猛之心,兔子般的怯懦,狐狸般的狡猾”等等,概括力之强,含义之深刻,丝毫不亚于文言文。正是凭借高超的语言技巧,鲁迅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的优点结合起来,深刻地表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日记体”。
从创作方法来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方法。这表现在对典型环境的描写、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的统一性的强调。我们在阅读时,如果纠正狂人的“错觉”,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常见的生活现象。而“盘古开天地以来,一直吃到夷雅之子;从怡亚儿到徐锡麟”,甚至“去年城里钉了一个犯人,有个痨病的人,把他的馒头蘸了血”(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在他的另一部小说《药》里),确实是“绝不会这样”。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对封建道德、同性恋、愚昧人鞭挞的执着批判。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写实、概括的手法,还不时能看到象征主义。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赵的狗》;无论是浪子村的炒心,还是李时珍的人肉可以炒着吃,都可以看作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是象征主义的结合。对疯子精神疾病的描写是现实的,他的语言几乎都是象征性的。他的形象本身更具有象征意义。
茅盾曾在1923中写道,“这种怪冷的句子,语气相当陡峻,与救吐之意、淡淡的象征意义形成一种奇特的风格,使人一看就感到不言而喻的悲喜。”鲁迅从《狂人日记》的开头就形成了一种“不寻常的风格”,即虽然作品的开头把人笼罩在冰冷的恐惧中,虽然处处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作品中狂人高昂的斗志却不能不鼓舞人,使人感到作者在冰冷的文字中仍有温暖的感情和殷切的希望。一言以蔽之,就是鲁迅小说的“另类风格”,冷热结合。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全新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