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的议论文
《孽海花》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其本质特征?作者对其创作意图的解释对我们颇有启发。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曾云:“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只在于让我看看这30年,这是中国从旧向新的伟大转折。一方面是文化的流逝,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变化,令人惊喜和欣慰,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我只想把这些现象拍下来,把它们的剪影或视觉以及一些相关的细节封闭起来,拍在我的相机上,让它一幕一幕自然地展现出来,印象就像是目睹了重大事件的全景。”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试图在这部小说中包含30年历史的精华,并展示其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来说,把《孽海花》写成一部历史小说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历史小说,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即历史的通俗化;这里所说的历史小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惊奇和真实结合起来”,塑造“和社会历史命运结合得更紧密的人”,表达历史的本质和走向,最后“把小说上升到历史哲学的地位”(引号是卢卡契的言论)。应该说《孽海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堪称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小说。这自然与作者对法国文学,尤其是对大仲马、雨果历史小说的细致研究有关。
《孽海花》所展现的三十年历史内容,是同治中期到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变迁史。
就政治演变而言,小说以同治中后期为背景,或隐或显地展现了光绪前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从中法战争到中俄领土争端;从甲午战争到台湾省军民的抵抗与侵略;从洋务运动到维新派的崛起,乃至资产阶级革命领导的广州起义的失败。同时,作者更关注许多政治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正如作者所说:“这篇关于政治和清朝灭亡的写作,关注的是德宗和皇太后之间的不和。所以写皇室婚姻史,于、于敏买官,东西宫争权夺利,都是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的根源。”小说中的光绪皇帝生性懦弱,完全被慈禧太后挟持。即使皇后被任命,她也没有任何决定权。慈禧把侄女让给光绪做皇后,认为她是耳目,光绪宠爱的姑娘只好退居皇妃之位。从此,东西宫争雄的闹剧愈演愈烈。东宫与西宫的争斗,本质上是光绪与慈禧争权夺利的表现。后来,有传言说,于贿赂贵妃在上海谋得一份高薪的工作。慈禧趁机大打出手,立即向贵妃献殷勤,将她降为贵人。所以造成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不和。从那以后的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清朝的覆灭,都和皇帝之后的失和有关。然而,1898年政变和随后的事件是有计划的,没有实施。
小说是如何展现30年来思想文化的变化的?作者在《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中也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写雅集园,包括英语社、读英社、卧云、加强社、苏州办报,都是一种暂时的文化过程的足迹。”从雅居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同治时期普通士人的精神面貌。国家形势岌岌可危,但他们对此麻木不仁,对世界大势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唯一感兴趣的是研究写八股文的窍门,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时代的躁动,毕竟导致了士子阶层的分化,一些精明的人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关注百家学者的经史知识,对西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在雅居园的第二段描写后,提到中状元金衣锦还乡,乘船留沪。洋务派知名人物冯桂芬来访,寒暄过后,以长辈的口吻鼓励文清说:“现在是五洲四海的交通时代,过去的考证知识用之不竭...我觉得现在最好是学外语,学文字,知道他那么有钱有势,所有的声、光、文化、电的知识,还有船、枪的制造,都要一一学会。后来,金邀请到一品香做客。席间,他听薛(暗指薛福成)、王(暗指黄遵宪)等人,都在谈论西方政治。他不禁自惭形秽,心想:“我虽是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却不知我在此,听了许多海外知识。我真的做梦都没想到!从现在开始,丁佳这个名字就不靠谱了。你得学点西法,懂点洋务,送到丞相衙门才能有所作为!“从这个意味深长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的城市,知识分子学西法、知西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毕竟时代进步了,传统的词张考据学研究远远不够。洋务思想产生并盛行于世,思想文化演变的痕迹十分清晰。但是,西化思想有其固有的缺点。只承认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却忽略了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的进步和优越性。这种重视基础,重视结尾的致命弱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实质内容的改革与变革的思潮。到18,《谈应晖》的描述清晰地展现了这场思想文化变革的足迹。魏晋经由上海回到故乡,听取薛和王对洋务的高见,到18和金从俄国经上海回国,参加《谈》等,用了2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康有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同时从洋务派分化出一批具有改革性的思想。薛和王仍然是《谈》中的一批人,他们的政治观点与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谈论应晖”的中心话题是:“今天我增强自己的第一个方法是什么?“围绕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或者认为争取外交权利刻不容缓;或者认为培训应该是第一位的;还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最有说服力的论点是,政权更迭必须是第一位的。事实上,这一理论最终成为名人的知识。无疑,它属于改良主义的新思潮。
小说写到29回,反映的是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的情况。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一场海上激战没有打到岛国日本,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惨痛的教训给思想文化界以极大的震动,有觉悟的人幡然醒悟。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在不改变政治制度的情况下,仅仅靠办洋务是难以挽救衰落的祖国的。这种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思想,在甲午战争后颇为流行。
同时,也有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清政府已经极度腐败,顽固派在朝廷中占据绝对优势,以和平方式改朝换代只是一种浪漫的幻想,最终难以付诸实践。那么,他们的政治观点呢?第二十九次朗诵和革命领袖屈(暗指杨)的讲话,清楚地揭示了革命政治主张的实质:“中国现在有许多革命!但是我们不能用过去野蛮的革命和愚昧的革命。之前的革命,挽救了一个威权政府,又增加了一个威权政府。现在,革命要组织黄帝子孙的政府。”显然,这个以“推翻专制,建立* * *和谐”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比改革思想更为激烈和实际!但在小说描述的特定时代,革命思潮尚未席卷社会。在二十九日回叙时,革命骨干陈只身一人到上海,试图联络同志,发展革命力量,但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在这么大的上海,很难找到知音。无论是酒色之徒、醉醺醺的浪子,还是只知买卖、畏首畏尾的小贩,即使“王这位人人尊敬的改革外交家,也只是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大家都惊讶于新教国王唐(暗指康有为)的改制,但说到建国,就要制定宪法了。都是扶墙碰壁的政治理论,没有回日本的巫师。”陈的忧愤既表达了他对改良派的真诚批判,也反映了革命思想尚缺知音的时代特征。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潮开始在世界流行。然而,恶之花在此之前就匆匆结束了。
总之,循着作者的笔触,不难发现近三十年来政治文化的演变史,从而使小说具有了“历史哲学”的意义和境界。虽然小说中不乏对清廷腐败的揭露和谴责,但在反映政治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这只是附带的。所以《孽海花》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只有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才能对这部小说有更深的理解。
当然,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即使是以真实材料为基础,也可以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检验(据考证,小说中有生活原型的人有270多个),但绝不能等同于历史生活本身。毕竟,这是一部结合了惊奇和真实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者以状元郎晋文卿(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影射赵)的婚姻故事为情节主线,剪出近三十年来重要历史事件的概貌及相关轶事,融于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