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子恺是做什么的?

娄子匡

娄子匡(1907-2005),男,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者、民俗学家。他童年时酷爱民间文学艺术。他在浙江绍兴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搜罗并录制了《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两卷本,编入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并于7月在广州出版1927。后为国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编的《歌谣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上海文学研究会文学周刊》撰写民间文学作品。1932年夏,与顾颉刚、周作人、江、等人一起在杭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了《民俗周刊》、《民俗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文集》等各种民俗和民间文学的学术刊物。

中文名:娄子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7年7月

死亡日期:2005年

职业:民俗专家

毕业学校:浙江省绍兴中学

代表作品:论台湾省民间文艺、童话和笑话。

角色的生活

娄子恺1907出生于殷珊。后来,他努力工作,在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十个分会,团结500名民俗爱好者,吸引他们加入俱乐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娄子匡迁居中国民俗学会重庆分会所在地重庆,编辑了周刊和《风景与故事集》。在此期间,他本人孜孜不倦地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

娄子匡1949去了台湾省。不久后,他参加了在伊斯坦布尔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剑桥大学举行的第22、23和24届东方主义国际会议。在每次会议上,他都宣读《中国民俗学研究动态》、《中国年龄时间序列》、《中国人精神生活享受》等论文,并担任协会顾问委员。后在台湾省创办东方文化供给社,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东西方学者提供优秀资料,并在台湾省主管深国文化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台湾省中华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

可以说,娄子匡从踏上民间文学、民俗学的道路开始,他的工作就离不开编辑和组织。从《民俗周刊》的编辑到台湾省东方文化供给社和台湾省风景编委会的成立,经过了近十家刊物。〈柏林国家博物馆的W.Eberthard博士教授在1933年2月写信给当时的《民俗月刊》主编娄子匡说:“这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没有神话传说。现在,从你们的杂志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杭州民俗学会的刊物上,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如果你在这里看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的著作,你一定会发笑,因为其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你很久以前的广泛研究中就可以得到回答和证实。”由此可见其编辑和组织工作的影响力。中国民俗学会的建立和发展也倾注了他很多心血。

多年来,他出版了绍兴歌谣、绍兴故事、越歌百曲、神话传说等他亲自参与收集和记录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去了台湾后,他还专注于过去各种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影印。自东方文化供应社成立以来,他已出版影印了1000多种民俗学丛书和期刊,其中《亚洲民俗学与社会生活专刊》已出版数百种丛书。并担任双月刊《台湾省风景》编委,创办于1951。1970年春,在《东方文艺丛刊》上编辑、校订《影印中国期刊五十种》。它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1971年春,娄子匡还主编了31种中山大学的民间书籍,由台北东方文化书店重印。从1970到1980,他编了一套国立中国大陆大学中国民俗学学会丛书,收集了180种书籍,包括绝版的旧书和新书,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港台学者的专著,娄子匡自己的《愚人笑话》等十三种作品也被收入这套丛书。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出版,使国内外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受益匪浅。此外,在1963与朱合作编著了《中国通俗文学五十年》。本文全面介绍和评价了近十年来中国通俗文学(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深度,是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昨夜今晨,谈喇嘛歌谣,情歌,古,瑶族洪水传说等。1949年出版散文集《金龙集》,其中《聪明女孩和傻女孩的故事探讨》是他研究故事分类比较有成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从故事的体裁出发,把乔女的故事分为三种类型和十一种类型,把代娘的故事分为两种类型和三种类型,并加以分析。接着他又把乔女和戴娘的五型十四式在全国的分布点做了调整,详细分析,把乔女戴娘的故事来龙去脉讲清楚了。同时,他还引用了典型故事的演变和同类型藏印故事的对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中的精髓。在他看来,移风易俗的自然条件是“播”与“巧”“播”在任何境界,不在时间界限,过去的习俗传承到现代,A地的时尚传播到B地。“巧合”是同一个时间,没有过去的历史,只是不同的空间有相同的习俗。这两种方式是地球上最自然的民俗演变现象,从“广播”中可以看出,民俗的进步有* * *相似之处;从“巧合”中可以看出,民俗从在广播中被选上,到被选上后被采纳,是在不断演变的。因此,在他看来,要移风易俗,首先要有一定的能满足对象需要的风俗风格,多用自然力,少用人为推动,不采用取缔的方法,而需要改旧风俗,创新风俗,这样才能有得有失,而且除了政治、人情、抗灾、道德教育之外,还要从民俗本身的角度来推动新的风格。

娄子匡赴台后的二十多年里,致力于研究台湾省民俗与大陆民俗的血缘关系,收获颇丰。他从五个部分分析了民俗的形成和演变特点,台湾省民俗各种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与大陆民俗的深刻血缘关系。于是,善与善相互关联,新新不自足,于是血缘关系形成伦理文化,时空关系形成历史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一样,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根本。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习惯,就会跟随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到天涯海角,山南还是漠北。然后,在第二、三、四部分,他研究了台湾省的季节,如春节、十五上元节、清明节、五月初五、龙舟鼓、七月初七等节日,以及传统信仰,如对天意的信仰、对孔子的崇拜、对郑成功的崇拜、对财神、保活神、医生神、生育神和祖先的崇拜。庆典、婚姻和葬礼是三个方面,尤其是传统信仰中的一部分。他指出,“敬天敬祖”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信仰,贯穿一切风俗习惯,成为文化的脊梁。最后,他在后记中总结道:台湾省的元旦,传统信仰,流行习俗和庆祝婚丧嫁娶的信仰,所到之处,一切都透露着中原的色彩和中国的传统,毫无疑问,中原的民俗自然传到了台湾省。台湾省民俗也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翻版,这两省的风俗习惯和其他省份差不多。根据任何台湾省民俗、习俗的起源与演变,我们都可以看到血缘关系集中在台湾省民俗中,而中原、闽粤、台湾省人的血缘关系在博大精深的台湾省民俗中是无法消除的。在1963中,他与朱合著的《中国通俗文学五十年》是一部具有信息性和研究性的重要理论著作。娄子匡负责撰写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和后记五个部分。在神话部分,他对神话研究的重点和神话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神话研究应该有三个关键点:不同民族之间神话的相似性能否作为文化接触的证明?首先取决于对民族地缘关系和文化历史关系的考虑。结合神话材料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进行精确考察尤为重要。这个民族与不同民族之间神话的变化,应该是基于对神话与文化其他方面关系的考虑。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神话比较。至于神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宗教意识和信仰的关系比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比如,(1)神话可以使当代秩序合理化,(2)神话是宗教仪式的许可证,(3)神话反映了当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从神话中观察当代的民族性。在此期间,娄子匡还撰写了多种有关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的著作,如《台湾省民间文艺论》、《神话从化》、《笑话集< 1 > < 2 >》、《生肖故事》、《台湾省民间文学从化》、《新年习俗》、《婚礼习俗》等。

博学和学术贡献

娄子匡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60年。他写了很多,努力工作,贡献很大。他对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贡献可以从编辑组织、资料收集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来概括。

数据收集

这些年来,去了台湾之后,他还专注于过去各种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影印。自东方文化供应社成立以来,他已出版影印了1000多种民俗学丛书和期刊,其中《亚洲民俗学与社会生活专刊》已出版数百种丛书。并担任双月刊《台湾省风景》编委,创办于1951。1970年春,在《东方文艺丛刊》上编校《影印中国期刊五十种》,在国外有较大影响。1971年春,娄子匡还主编了31种中山大学的民间书籍,由台北东方文化书店重印。从1970到1980,他编了一套国立中国大陆大学中国民俗学学会丛书,收集了180种书籍,包括绝版的旧书和新书,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港台学者的专著,娄子匡自己的《愚人笑话》等十三种作品也被收入这套丛书。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出版,使国内外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受益匪浅。此外,还全面介绍和评价了近十年来中国大众文学(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深度,是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

理论研究

1949年出版散文集《龙津集》。在这篇文章中,他把乔女的故事分为三种类型和十一种类型,把代娘的故事分为两种类型和三种类型,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接着他整理了五类十四个类型的乔女、傣娘故事在全国的分布点,并加以详细分析,把乔女傣娘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同时深入浅出地阐释本质,成为了那个时期同类型文章的代表作。在另一篇也收入《金龙文集》的《年的时间序列的变化》中,他提出了自己对移风易俗的看法。在他看来,移风易俗的自然条件是“播”与“巧”“播”在任何境界,不在时间界限,过去的习俗传承到现代,A地的时尚传播到B地。“巧合”是同一个时间,没有过去的历史,只是不同的空间有相同的习俗。这两种方式是地球上最自然的民俗演变现象,从“广播”中可以看出,民俗的进步有* * *相似之处;从“巧合”中可以看出,民俗从在广播中被选上,到被选上后被采纳,是在不断演变的。因此,在他看来,要移风易俗,首先要有一定的能满足对象需要的风俗类型,多用自然力,少用人为推动,不采用取缔的方法,而是需要改变旧的风俗,创造新的风俗。除了政治、人情、抗灾、道德教育,民俗本身的视角和新类型的推行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研究

血缘关系

娄子匡赴台二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台湾省民俗与大陆民俗的血缘关系。在这本书里,善与善是相互关联的,然后在第二、三、四部分,他研究了台湾省的季节顺序。

神话

从65438年到0963年,娄子匡写了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后记五个部分。在神话部分,他对神话研究的重点和神话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神话研究应该有三个关键点:不同民族之间神话的相似性能否作为文化接触的证明?首先取决于对民族地缘关系和文化历史关系的考虑。结合神话材料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进行精确考察尤为重要。这个民族与不同民族之间神话的变化,应该是基于对神话与文化其他方面关系的考虑。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神话比较。至于神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宗教意识和信仰的关系比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比如,(1)神话可以理顺当代秩序;(2)神话是宗教仪式的许可证;(3)神话反映了当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从神话看当代民族性。在此期间,娄子匡还撰写了多种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研究的著作。

海龟养殖

1997年底,陈一元《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一书出版(包括《民间周刊》旧作和一部楼老未发表的手稿)。大陆著名学者郭为教授因来台开会,未能亲自与楼老见面,深感遗憾。他请陈一元代为访问,以补充他的“中国民俗学家和民间艺术家研究系列”。另外,在挪威研究扬州评话的易教授,想多见见台湾省内的专家,于是约了范增平先生陪易教授,到石林外的双溪送书拜年,做了魏教授需要的录音工作。

结果,当娄老看到伊伯德来访时,话题总是围绕着乌龟。他热切地希望易教授多介绍一些西方龟鳖及其民间信仰。他只说他有空的时候会给书面答复。1998 6月13日,陈一元陪法国教授陈庆浩去看楼老。老话重提,陈一元意识到楼老急于“创立一种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亚洲、全世界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比较”。从1996年冬天开始,他一直在英国。

楼老不仅从古代龟俗文献和现代出版的资料中摘抄作了笔记,还亲自完成了古代龟与伏羲女娲联姻,拜龟为神,杜甫为王,龟为宰相,龟等动物的故事,到处都是龟岛龟山,龟岛龟山与风水,广东韶关绿毛。楼老不顾年迈体衰,给中国大陆的王志三写了一封信,询问有关大陆海龟的情况。王之三收集了20多个关于乌龟的传说,送给楼老。后来,陈一元在其著作《台湾省民间文献集》的“人物、活动及其他”一节中,以《娄子匡近况及龟俗研究》为题,介绍了这篇静宁县娄老收集的文章。陈一元说,楼老正在进行的龟俗研究,真的很吸引人。比如在《一只古龟与伏羲女娲的婚姻》一文中,他介绍了最近在甘肃省静宁县收集到的一个神话传说(讲述一只龟如何巧妙的帮助伏羲女娲结婚),并根据其故事内容表达了三点历史民间意见:一是证明龟是有灵性的东西,寿命较长,二是呼吁加强西北民间信息的收集,三是探索。说起来很有意思。

性格影响

1930年夏,周作人、顾颉刚、蒋、、、娄子匡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娄子匡当时年龄最小。他比钟敬文小两岁。世界各地的民俗学家每到台湾省,总会打听娄子匡。但由于楼教授年事已高,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知道他情况的人并不多。甚至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只叫名字,不叫名字。娄子匡是“中国民俗学研究著作的守护神”。他是如何获得“中国民俗学研究著作守护神”称号的?

2月22日,1988,台湾省《中国时报》在《民俗周刊》第6期刊登了“拜访大师”专栏,首次出现了这个标题。当年的作者是台湾省著名青年民俗学专家陈一元。他是中正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的民间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其在将中国民俗学会迁至台湾省、创办东方文化书店、影印发行1000余种民俗学书籍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将楼老尊为“中国民俗学研究著作的守护神”。这个名声绝对是他老人家应得的。后来娄子匡的文章提到了海峡两岸(如张玉芳的《娄子匡与中国民俗学的整理与研究》,王文宝的《中国民俗学史》等。)被反复引用。

性格评估

娄子匡作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几十年的组织者和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庞大的资料收集工作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欢迎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精髓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工作也是几十年来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所致力的台湾省民俗与中原民俗的血缘关系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省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血肉一员。为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品欣赏

以下是娄子匡91岁写于台北的文章《古龟与伏羲女娲之婚》:

我想创新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对中国、亚洲、世界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比较。1996年冬天,英国同事DrRichardMuihead教授写信询问关于海龟的信息。我立刻找到了亚洲流传的50个关于乌龟的故事、传说、谚语,大部分是东南、西南、东北地区从古代到现代的作品,而西北地区的则比较欠缺,需要重新调查和记录。因为中国人特别尊重和爱护乌龟,所以人们认为它是一种“神灵”,它与龙、森林和凤凰一起被称为“四灵”。据说他年纪最大,可以活到一百岁,甚至一万岁。

我打算写一本名为《亚洲龟的风俗》的书,第一章是《龟的时代》,然后我会利用现有的材料来写。到了1998的春天,我的希望看到了曙光。是我素未谋面的王治三先生()给了我一本新书《神话传说》,里面有傅的婚姻(二)。一只乌龟帮助傅和女娲结婚。故事是这样的:

伏羲和女娲是兄弟姐妹。在古代,他们被禁止结婚。他们遇险了,因为世间万物都被洪水淹没了,只剩下一男一女,一只乌龟和一头牛,看不到其他生物。

伏羲伤心的站在地上。突然,一只乌龟从他脚边爬了出来。它会说话,对伏羲说:“世界上没有死的生物。千年乌龟会来找你的。”他听了很高兴,但很着急地回答:“我姐姐不同意嫁给我。”乌龟回答说:“别担心,我有自己的办法去求她。”乌龟说完,爬上来对女娲说:“女娲,上湾有一只天牛。只有去了才能带回来。有了这头牛,天下可以耕田种粮,人民可以兴旺。”她回答:“离上湾路不远,但是要过葫芦河。河水汹涌,我怎么过?”乌龟说:“有什么难的?我是水中的生物。你爬到我背上,我背你过河。”女娲说:“我怎么能那样做呢?我是女人家。我怎么会这样?”乌龟回答说:“只要世界上有牲畜来耕田,田里能长出粮食,你就捏碎我的背壳,我就干!””“只要我轻轻地踩在你的背上,就不会把你坚硬的背踩断。”女娲说。但是乌龟回答她:“那不可能。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真的踩在我背上,那我就完了!?”女娲应答道,“我觉得很奇怪。但我想问你,我真的会捏碎你的背吗?然后我就不想过河了,直到河里的洪水退了。乌龟忍不住大声叫道:“不!这个天牛是天帝给你的,你怕河水留不住,天帝就收回去。"女娲犹豫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过河去牵牛,说:"那你就要稳稳地扛着。"

乌龟看到女娲同意过河,就高兴地等着她。他们去葫芦河下水,看到水已经见底了。它不是很深。乌龟背着女娲伏河,看见了站在对岸的天牛。就在上岸之前,女娲先拿着牛头缰绳,天牛学会了水性,跟着女娲入水,乌龟还背着她,两人一起过河。从此,天牛世代留在民间耕种农田,造福天下。

乌龟和女娲在过河的时候,听到了“巴罗”和“巴罗”的声音,好像瓷砖碎了。原来乌龟的背被她压坏了,咬出一口大气都疼。女娲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吓得趴在乌龟背上哭了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爷爷,我该怎么办?这场灾难过后,我还有脸活在世上吗?”乌龟生气地说:“女娲!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你就可以活得没有面子。”女娲回答道:“只要你能好好成长,我什么可耻的事都做得出来。”乌龟说:“那就和伏羲结婚生子吧,不然世界上就没有人类了!”"

女娲想了又想,无奈地答应了,问乌龟:“那你的身体怎么才能好起来呢?”乌龟又说:“如果你今晚结婚,我的身体今晚就会好起来。三天后你可以来找我。”

女娲回到山洞,向伏羲解释了一切,他们可以和乌龟结婚了。伏羲听了暗暗高兴,于是他们兄妹在山洞里成婚。三天结束后,夫妻俩去看望乌龟,乌龟的背完好无损,像十三只甲壳动物融为一体。年复一年,民间礼仪中推迟三天结婚。惠门的习俗,现在新婚的房子叫“洞房”,也是“土洞”的名字。

以上是甘肃静宁县王之三与荣公布的伏羲之婚(二)。特别增删,重点记录,更让我想起历史上民间对这个故事的内容有三种看法:第一,从伏羲时代开始,我们发现一只乌龟帮助兄弟姐妹结婚,这是中国四千年前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4000年前,乌龟至今仍在中国世代活动。我们可以追溯到它。它有4000岁,寿命比世界上早已看不见的龙、龙凤还要长。那只乌龟是长命百岁的精灵。第二,中国五四运动以来;调查中收集到的民间帝王故事,多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的同事撰写。有很多关于中国北方、南方、东方的资料,但是没有人来西北寻找。关于伏羲女娲的故事很少,需要补充。如今,甘肃静宁人王志三和许多人有着相同的兴趣。搞民间文学,搞历史,搞民俗,搞地理,真的是我们的大愿。第三点,关于人类终身大事的大问题。伏羲和女娲是洪水过后唯一幸存的兄弟姐妹。与此同时,在同一个空间里,男女老少被洪水淹没。也就是说,伏羲和女娲当时是因为再也找不到配偶而抑郁的。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乌龟的玉成兄妹结婚,从而延续人类世代。

这是中国古代禁止近亲结婚的习俗,流行于民间,并延伸到皇室。在人口众多的社会,大家都严格遵守。但从伏羲与女娲的婚姻来看,这是人类婚姻制度的一大突破,也是婚姻禁止习俗与人类继承人被抛弃有关并由此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这种民间婚姻可行吗?还请现代民俗学家评论。

1998年4月20日在台北时91岁。

出生年份检查

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先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增多,不时被国内民俗界提及,得到家乡更多人的认可,其名字被收录在《绍兴名人辞典》中就是明证。但根据字典和一些报纸,娄子匡先生的出生日期是1914。老人去世后,2006年《绍兴县报》和《绍兴县政协报》发表的文章再次提及,都还是抨击出生年份1914说。

民国6年(1917)《越多日报》刊登了娄私立英国国民学校在安昌举行毕业典礼的消息。本届毕业生6人,其中二等毕业生2人,三等毕业生4人,娄子匡为一等毕业生。储英派是清末由《楼义四书》演变而来的,其主要创始人是楼子匡之父寿龚毅。学校学制为初中,已办学10年,毕业生8人。根据这个确凿的史料,1914出生的人,此时才4岁,小学毕业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小学毕业一般至少十一二岁,那么娄子匡先生的出生年份应该是1906或者1907。娄子匡先生写的两个年代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1992新年期间,娄子匡先生在给昌西小学校长的信中称“学生现已86岁”,并署名自己为“86学生”;同时,在给本校老师的新年贺词中,他说:“枉86岁,恰如其分。”1993年5月,娄子匡先生在给安昌亲友的信中提到,他已87岁高龄,因旧病未能回老家。这两份材料提到他们的年龄是一样的。以65,438+0,992,86的假想年龄计算,出生年份应为65,438+0,907(严格来说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的最后一年)。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年龄记错,更何况是和悦多日报记载的小学毕业时间重合。所以楼子匡先生出生于1907似乎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