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短缺的议论文

慢下来看书,不仅仅是以读书的名义,更是从保护健全心灵和人文危机的角度。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主要是一种消遣。简·奥斯汀笔下的英国乡村的女士们和先生们倾向于在空闲无聊的下午阅读。那是一个充满了闲适和草木的时代,工业化的钢铁脚步还没有碾压过去那种闲适的田园梦。在没有光电的日子里,不读书能有什么乐趣?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多数普通人过去读书是为了消遣。在被称为“文化热”的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拥挤的新华书店和各种书摊。在那个相对匮乏,相对悠闲的年代,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消遣。当然,这一时期的全民阅读热潮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中国人刚刚经历了一段文化贫瘠的时期,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拿回自己的书而活吃。据说像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类艰深的哲学著作会引起抢购。但这种热情并不是读书的专属,而是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望,然后以欲望为代表的电视剧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的饭后时光。

所以,所谓信息时代的阅读危机有些言过其实,只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阅读。总的来说,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而不是更贫乏,获取知识更方便而不是更封闭。书籍的内容是否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现,或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承载和表达,并不需要这种原教旨主义,关键是要有多元化的选择。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100多年前,尼采也对报纸的出现感到担忧,认为这种快速变质的消耗品会干扰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担忧。

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需要更明确地表达出来。我们说不学习,往往是指没有时间和心情学习,而不是没有书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我们说一个人“书卷气”,其实是指“安静专注”,这需要时间去培养,读书不是唯一的形式。齐秦的字画都有这种功能。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为稀缺资源。尤其是在信息和时间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拥有“安静专注”气质的人就像大熊猫一样稀缺,人们不停地快速切换,表现得像某种焦虑患者。

所以,阅读危机的本质是人们因为缺乏专注阅读的深呼吸精神,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包围的精神缺氧状态。刚看电子书五分钟,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住了;前一分钟我还在为一件公共事务生气,下一分钟我可能会因为一个笑话而大笑。照这样的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会发生变化,会变得像一条只有7秒记忆的金鱼。同时,由于缺乏深入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趋同。如果说在传统阅读模式下,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网络阅读模式下,一千个人里只有一种方式可以说一个笑话。

慢下来看书,不仅仅是以读书的名义,更是从保护健全心灵和人文危机的角度。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好马,读书和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