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为什么要实施普遍二孩政策的论文?
中国近几十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时,许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而“人口红利”也因此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一起。
1965~1970期间,中国出现了“人口红利”,它创造和积累了国民经济基础。2000年以后,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人口和就业的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增长。10年间,真切感受到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一旦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人口红利”势必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这也引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人口红利”期结束,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从劳动力供给来看,我国仍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富裕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的放缓,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将在2015左右停止。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会到来。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可以长期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果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加约15万人。试想一下,当中国进入一个相对发达的阶段,大部分人比如70%的人会选择在城镇生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会持续20年以上。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似乎仍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在一定时期内停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或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并不一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相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储蓄率。在老龄化初期,进入老龄化阶段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倾向,因此有人将老龄化初期视为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不是“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充分发挥储蓄的资本效率,让资本获得合理回报,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无论生产还是消费和储蓄,“人口红利”都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是“人口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从未来20年到30年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失去动力,相反,会更加强劲。
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青年人口在1978左右达到高峰。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这个抚养比下降的窗口可以维持大约40年,这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它将再次关闭。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还在这个窗口。10年内中国和泰国将关闭这个窗口,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
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中国27%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基本相当于之前“人口红利”对日本和新加坡国家经济腾飞的贡献率。
不利折叠因子
1.短期影响因素在短期内,以下因素影响人口红利的实现:
(1),比如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未来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不足。这样,相当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就会成为需要社会负担和赡养的人口,而这些人却无法创造财富,从而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普遍制约了人口红利的实现。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土地中走出来,去城市,去发达地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业占80%。因此,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率的实现程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程度。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事实,决定了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率的实现程度不可能太高。中国2003年首次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口资源状况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镇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他们就业了,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也决定了创造力相对较低。比如制造业1小时劳动力的价格在美国是30美元,在中国是2美元左右,美国的劳动率比中国高10-20倍。可见,中国只有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口红利。
(3)由于农民进城的收入没有提高,进城的成本明显增加,降低了农民进城的欲望。这是免征农业税(即农业收入相对增加)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1)、农民进城打工的经济效益不高。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增长。
(2)农民从城市工作中获得的技能相当有限。更糟糕的是,农民进城就业或失业都没有保障,使他们随时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选择回乡务农。此外,他们从城市生活中获得的文化收益并不大。这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经济收入低、知识文化背景低的限制。而且城市文化对农民工的“排他性”,也让他们游离于城市文化圈之外。
2.长期因素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是不可持续的。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红利”期只是一个国家人口变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即在出生率没有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死亡率显著下降。就中国而言,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的逐步下降必然导致劳动人口总量的下降。此外,中国已经开始呈现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长期来看,中国劳动人口比例将会降低,中国经济享受的“人口红利”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通过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制约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是:能否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有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最大特征。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增加,社会负担将与日俱增,社会保障资源将面临巨大压力。而且由于农村流动人口庞大,未来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将高于城市,这是中国老龄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一套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如何通过折叠编辑来处理这一段
1.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人口结构的协调调整,推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鼓励他们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方面是积极促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包括:出国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迁移,对缓解人口压力可能作用不大,但对中国与全球经济日益加强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是有利的。
2.继续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完善国家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对所有居民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红利在中国能持续多久的传统文化观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解决了大部分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广大农村人口来说,可以不纳入这两个保障体系。农民工不能在工作地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儿童保育和教育。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而且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矛盾,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效应。只有取消这种城乡居民差别待遇,将所有城乡居民,不分地域,纳入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两个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加快一体化经济的形成和城市化、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3.加大教育产业投入,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身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倡高中义务教育和取消各种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从而提高国民人口素质。在成人教育中,一方面要降低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学校,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鼓励包括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方式共存发展,逐步形成全民终身教育的氛围,从而逐步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道,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4.改变国家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