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机器人之父?

他的梦想像海洋一样博大精深——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一个老朋友把他堵在实验室里,送给他一句古诗:“宋新不深恨千尺”。老朋友把原诗“宋新不太恨千尺”只改了一个字,很精彩。惹得大家会心一笑。因为他的名字叫“蒋新松”,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下机器人的“深度”开发。

1931 8月3日,蒋新松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刻苦学习,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休学分配到中科院。

2月1986,1日,中国新闻社发出电报《中国机器人发展概况——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新松》。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草稿勾勒出一个科技大忙人的面貌:蒋新松在京、大、沈之间来回穿梭。所有的话题都和机器人有关。

蒋新松是一位有远见的战略科学家。早在1972,他和两位同事就正式向科学院建议,机器人的研制必须及早开始。当时在混乱的背景下,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甚至有人嘲讽:“中国那么多人,没地方放。有什么样的机器人?”在等待机会的时候,他琢磨着如何克服阻力,说服领导们同意对机器人的研究。

直到粉碎“四人帮”,蒋新松才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温暖的春天,一个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带着曾经被冰雪覆盖的雄心,投入到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中。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将勤奋探索,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寻找我的快乐和幸福。”1982 18年2月18,蒋新松加入中国* * *产党。

第一次出国考察在日本,他攒钱给研究所买了第一台电脑。

海洋机器人的开发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工程。蒋新松日夜忙于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从300米到6000米的一系列水下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这一神奇的飞跃,无疑是科技史上的壮举。

蒋新松的梦想,在深海潜水。他把凝聚了他心血的6000米水下机器人,看作是中国派来的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他的神奇,展示他的智慧和勇气。

蒋新松在“863”项目10周年纪念大会上上台讲话:“这10年是我们在自动化领域艰苦奋斗的第10年,这10年是辉煌的。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央写信,提出我们要在国际高科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前人,告慰全国人民。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不仅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65438-0994,蒋新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门从事自动化重大课题研究。蒋新松不止一次对身边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说:“科学是一项英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去追求、去攀登。科学应该是我们献身的事业,而不是晋升的台阶。有了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毅力。”

他就是这样埋头研究,逐渐成为国内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机器人的摇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因为治理有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蒋新松自豪地评价他的科技团队:“我有一个敢死队。”大家都知道,敢打敢拼的自动化风格是他作为急先锋带出来的。他致力于艰苦工作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1985,为了与美国佩里公司取得联系,负责准备详细的谈判稿。由于连续几天的工作,他几乎没有睡觉。去中科院报到时,蒋新松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楼梯上。清醒后坚持陪同美国代表到大连考察,下车晕倒在站台上。送到中国医科大学急救时,医生已经发现他的甲亢累及心脏,于是做了手术。拆线后的第三天,他又投入了谈判,最终与美方达成了合作协议。第二年,蒋新松再次被同事从岗位上送到医院。由于白细胞减少,他被送到无菌室,盖上了玻璃罩。此时正值机器人演示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他背着医生,把相关人员叫到病房,躺在病床上,隔着玻璃罩听汇报进行部署。

1997年3月底,蒋新松从外地回到沈阳,和伙伴们组织了一个机器人控制器的研讨会,然后参加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总工程师的小组会议。同事看他很累,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漫不经心地笑了笑,用清晰的声音说:

“我的原则就是一个:生老病死。”

他的同事谁也没想到,这是他从领导那里听到的最后一句话。29日早晨,当日出第一次出现时,蒋新松已经在电脑前打字3个小时了。“科学事业是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喜悦永远是瞬间,无尽的探索和无尽的苦恼,这就是她自己的魅力。我从事科研40年,现在进入了新一轮无止境的探索和无止境的苦恼。”写完这段话,既是感慨,也是感悟。在老婆的再三催促下,我匆匆吃了早饭,出发去找件衣服去鞍钢。前几天,鞍钢总经理亲自挂电话,听取他对鞍钢九五技术改造的意见。7点半,他拎起公文包和笔记本电脑,正要下楼,突然感觉心脏一紧,绞痛袭来。他顿时汗流浃背,抱着桌子蹲了下来。本来要带他去鞍钢的大巴把他送到了医院。急诊室红灯一闪,医院采取各种措施抢救科技宠儿,但都失败了。当天下午,一代杰出科学家、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逝世。

“前进到6000米!”他的豪言壮语成了激励伙伴们努力的最后一句话。

悲喜缠绵,泪雨纷飞。在蒋新松追悼会的灵堂上,悬挂着这样一幅醒目的挽联:

民族乐器的丰功伟绩将永垂不朽。

院士风范后人良师

足以告慰蒋新松·凌影的是,在他死后一个月,根据联合国对太平洋深海状况测试的要求,这种深度为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随美国国家海底调查队前往夏威夷东南部进行深海试验,连续奋战100天,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深海的视频和照片。神舟机器人为祖国争光了!这个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消息是蒋新松和他的伙伴们的杰出成就。机器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科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