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故事的另一面,清朝的历史,东西方版本都简化为“各自表述”。对于一个一直以山寨和山寨闻名的大国来说,我们都知道它的历史可信度走到什么程度,包含了多少水分。对于西方,中国的教科书无一例外地妖魔化,把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西方,结论必然是“帝国主义不死就不死”。
鸦片战争是一段被中国“妖魔化”的历史。中国教科书上说,鸦片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目的是“搞垮中国人的体质”,这是英国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但是,中国人隐瞒了一件事:19世纪,抽鸦片是全世界的潮流文化,欧洲的皇室抽鸦片,中国的富二代也抽。吸鸦片是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文化,就像今天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用Iphone和Ipad玩愤怒的小鸟一样。那时候抽鸦片是最时髦的产品,但是不抽就跟不上时代,于是鸦片店在中国遍地开花,鸦片就像现在。
其次,英国人在印度种鸦片,中国人自己也种鸦片——从陕北、云南甚至新疆,英国人没有拿枪顶着脑袋逼中国人种鸦片,中国人自己种鸦片。然而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人只买英国的鸦片,只认英国的产品。为什么?就像今天中国人更喜欢开宝马奔驰而不是比亚迪,是崇洋媚外的基因在起作用,英国的鸦片很优秀,制作精良,价格合理,货源稳定,不添加三聚氰胺、皮甲等工业染料。结果,中国人总是买英国的鸦片,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鸦片是三流垃圾。因此,中国的鸦片商人痛恨英国鸦片,认为英国人抢走了他们的生意。
于是华商向清政府投诉,然后派人没收洋人的鸦片。林则徐宣布“没收”,东印度公司(教科书上所谓的英国侵华势力)派了一个被妖魔化的“侵华头目”来谈判义律。义法心想:既然你们不允许我在中国卖鸦片,那就没问题,但是请把鸦片还给我们,我们就转到西方去卖,因为这个财产是属于西方的。但最后林则徐把鸦片都烧了(注:林则徐烧的只是英国的鸦片,不是中国研制的鸦片),而且当时语言交流出现了很大问题,于是一场误会引发的战争开始了。
怡和公司的前身东印度公司只是一个商人。并不是中国想象中的英国侵华的急先锋。没有打倒中国人体质的宏大计划,然后帝国主义会出兵。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全球鸦片的提炼和运输。市场去了西方的欧洲,东方的中国。东印度公司纯粹是一个批发市场。中国商人自愿在中国销售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从来没有拿枪指着中国人买。是中国人自己毒死了自己的同胞(你看过TVB港翡翠频道的《海之恋》吗?看过的人都知道,“东泰公司”是中国人害中国人。难怪外国人。)
英国人查理·义律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被称为“中国头号侵略者”。但实际上,查理·义律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只是一个性格有些复杂的小角色。中国历史教科书不会让中国孩子知道一个真实的正义:他因为崇拜纳尔逊而加入海军,后来被命令派往英属圭亚那,价值188。易法不是帝国主义。他也信奉人权(:-D)。但问题来了——因为林则徐没收了鸦片,易律认为问题不大。就算英国的大鸦片商被抓起来砍头,易法也觉得无所谓。但是后来易法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英国王室牵扯进来了。他告诉东帝“清朝没收了我们1000箱鸦片,英商也有损失,英国政府也有责任。”如何负责任?要求英国政府付钱给东印度公司是负责任的;或者说,派兵把鸦片拿回来也是有责任的。要求英国政府拨款赔钱?没办法,只有谈判——这是鸦片战争的关键。因为沟通不通,意义不明,香港不幸——或者说幸运——成为了殖民年,赢得了后期国内的种种灾难。
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让“爱国者”生气,因为历史学家的职责是讲事实,分析背景,而不是洗脑,骂大街。历史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去安抚一些脆弱的毛愤青,因为历史是事实,不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