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比较论文

第一节李白的生活和思想

首先,李白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蜀中求学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从少年时期就涉猎百家,学辞赋,学剑术,擅任侠,崇神仙。

2.出洋仕途(26-42岁):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李白“挥剑报国,辞亲远游”。游遍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她在湖北安陆娶了孙女。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了梁、宋、齐、山东等地。我在漫游中结交了很多朋友,曾经隐居学道,曾经顶礼膜拜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介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复仇。

3.长安时期(42-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召见,供奉朝廷。但李白的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高傲不羁的性格也是世人难以容忍的。他狂饮,看不起有权有势的人,最终吃醋身败名裂,于是邀自己放生。长安的生活实践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漫游期(45岁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了宋亮、齐鲁、赵岩、江苏、浙江等地。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杜甫。理想的幻灭,生活的失意,对现实的不满,使他的思想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62岁):安史之乱以来,李白从宣城跑到庐山。次年,我申请加入永旺林幕府。王勇不服从命令,被打败了。李白指责他“忤逆”,他是一个长期的流氓,却半路被原谅了。战后,李白始终满怀报国之志,平定天下之乱和忧国忧民之情。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了儒、道、侠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用世救世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一直影响着李白,道家的出世超脱、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和道家的神仙世界一直贯穿着李白的思想和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和人格中还渗透着游侠、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是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沮丧和怨恨。如《傅亮吟》、《古风》(第十首),歌颂古代名臣、圣贤,表达他们建功立业、拯救世界的人格理想和抱负。很难去,去成酒,去宣州谢眺山庄送别舒云书记,梦里登天目山等等。,表现出失意后的沮丧和愤懑,蔑视世俗和权贵的高傲人格,以及旷达的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第二,关心现实的政治,批判现实的艰难现状和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比如《古风》中的一些诗词,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放荡、跋扈,具有强烈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如《奔亡路》、《游唱董》等。,表现出反对割据、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丁度胡歌》、《苏荀》、《长征》表现了他们对普通人的感情和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

第三,热情讴歌自然,把感情寄托在自然上。李白一生喜欢旅游,喜欢亲近自然,所以他写了大量的山水诗。如《去扬州途中的孟浩然告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造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风雄壮飘逸,真情自然。主要的,也是多维度的呈现。他继承了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臻于完美。他反对华丽和装饰,主张清新、自然、简单和真实的诗歌风格。他的绝句诗清新隽永,活泼自然,线条飘逸,流畅自然,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给魏太守下好宰》)。

第二,李白的诗歌虽然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更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他的诗充满感情,坦率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论是什么题材,他的诗歌都充满了主观抒情性,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感、好恶,使我们时刻意识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第三,李白诗词善于运用丰富离奇的想象力,塑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寄托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结合起来,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人与幻境、自然与人事融于文章之中,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第四,李白可以自己掌握多种诗体,尤其擅长乐府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方面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其是七言绝句作品最为出色。

【阅读作品】

一、李白的《蜀道难》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他的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今天很多人认为这首诗写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初来长安时写的。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恶,环境的险恶,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关注。

2.全诗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梯石叠连”,借神话传说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个层面,从“天下六龙”到“胡惟来”,从山高、路险、奇绝、悲凉等方面写蜀道之险。第三层,从“巍峨的剑阁”到结尾,描写了剑阁险要的地势和险恶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和担忧。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诗歌的风格是奔放、无拘无束、淋漓酣畅,意象丰富多彩、想象丰富、奇诡,使诗歌充满了奇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一般是按照从古到今,从秦到蜀的线索构思和描写的。一楼,首先以三个感叹词开头,唱的是“蜀道难上青天”,突兀而有气势,既点出了题目,又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然后我用蚕丛的历史传说、郁达夫和武定开山的神话来吹嘘蜀道的开辟之难。诗的开篇就已经呈现出魔幻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用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描写来描述蜀道的奇遇和艰难。首先,我总是写蜀道之难:“六龙归日”之高,“汹涌澎湃”之险,黄鹤难飞,猿猴急爬进一步写其高风险。神话和夸张一起使用。重写青泥岭曲折险峻,“穿井穿山”夸大其高,“叹息叹息”因其高而悲。接着,诗人换了一支笔,带着一个疑问,深入到山中的古树和悲鸟的歌声中,用“古树带悲鸟”和“秭归唱月夜”的悲凉场景,描绘蜀道的孤独与凄凉,渲染旅途的悲凉。至此,诗人的笔法又发生了变化,着重突出了蜀道的奇险:峰峦连天,枯松倒挂,乱飞乱飞,石转石,奇景叠现,形象生动,装饰夸张,气势奔放。第三层描写蜀中剑阁要塞险要的地形和险恶的环境,阴森诡异,使用隐晦的暗示。场景的变换极其自由灵活,意象组合跨度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自由摇摆,但又不脱离蜀道之难的主题。

(3)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幻的神话传说,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难”,感同身受,层层渲染,意境和情态奇幻瑰丽。正如尹坤所赞:“奇则奇,难得从一诗人处还之。”另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诗中除了景物的抒情,还有三个感叹词,通过反复吟诵加强了抒情性,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层次不齐,长短交替,造成语言效果的自由奔放和跌宕起伏。

二、李白《天目山登高梦》

1.《梦登天目山》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玄宗赐金李白。他离开后,他与杜甫,高,梁,宋,齐和陆。第二年,我准备从东陆家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我写了这首诗来离别朋友,所以这首诗的题目是《不要做东鲁公》。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天目山和神仙世界的梦幻之旅,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2.这首诗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从开头到“它,就在这一点上,开始转向东南”。写梦之前,梦游的对象是天目山,描写的是天目山的雄伟壮丽。第二层,从“吾心与梦在吴与岳”到“鳞次栉比,如麻之田,列神仙人物”,描写梦中游天目山的过程,描写旅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仙境。第三层,从“我动了,我魂飞魄散”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性格,揭示全诗的主旨。

3.《梦里登天》的主要艺术特色:

(1)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运用奇异的想象,描绘了一种多姿多彩、现实而又虚幻的艺术境界。开头介绍了传说,是虚拟的写法,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天目山,是真实的写法,是虚拟的设定,突出了天目山的神奇和雄伟,寓意赞美和向往。中间的梦境描写,用神笔写景写仙,或超脱,或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化多端,幻化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画面。通过叙述和景物描写来描述景物。从五岳寻梦到飞临镜湖,从屯溪到登天目山,景色随之变化,同时又与谢公登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登山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极其独特。“阳光海洋半道,圣洁鸡鸣太空”,仅仅一个十字就形象地概括了第一道光的一个场景,既直观又美观。随后的景物描写:千石转,花迷石,熊吼龙吟,林栗子惊,云淡风清,更是多姿多彩。对神仙的描写更是离奇多彩。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开,展现出“洞天福地”的天象景象:青葱明亮,日月争辉,霓裳羽衣风马,虎鼓蛟龙归车,云军神仙相继出列。惊心动魄的场景和五彩缤纷的仙境,幻境叠加,想象神奇。结尾是梦醒后的抒情,表达了如梦似幻的人生失落感,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怨恨。全诗也是现实与理想、人性与幻想的结合,灵魂与情感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幻想”融为一体。

(2)诗歌的主题是梦游远离,也涉及游仙。其实全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对比。诗的构思奇特而有条理,从现实到梦境,从梦境到现实,主要集中在对梦境的描写上。所以结构清晰分明,场景的变换,意义的不同,使结构层次起伏,诗意也是如此。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想象,但也是多种多样的。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都用上了,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颖,富有表现力。诗歌意境瑰丽瑰丽,意象多彩奇幻,句式高低不平,自由流畅。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李白杰出的艺术才华。

第五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首先,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期(35岁以前):杜甫从小受家庭影响,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受盛唐风气的影响,他希望借助科举入仕,争取功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20岁时,他开始漫游,先后游历了吴越、赵岩、宋亮、齐鲁等地。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进取,诗歌风格以豪放浪漫为主,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2.被困长安十年(35-44岁):杜甫入长安后,考中倒数第一,曾为达官贵人题诗,后为玄宗献贡,受到赏识。直到天宝十四年,尤伟才率领府兵曹参军。这期间理想受挫,生活艰难潦倒。但有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开始用诗歌直接反映现实,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

3.安史之乱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人逃亡。他把家人送到漳州,独自上朝,途中被叛军带进长安。冒险逃跑后到凤翔,被左接走。宣因协助房管被降职参军。这一时期,杜甫脱离身体与经典,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漂泊西南(49-59岁):杜甫入蜀后,受友人资助,在成都建草堂。为了避免混乱,我去过子洲、朗州等地,然后回到草堂。之后,他搬到了夔州。大历三年,他决定带家人回老家,在回家的船上病死。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前所未有的丰收期,忧国忧民思想更加深刻,诗风更加阴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提高。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以及忧患精神、伦理精神深深植根于他的思想精神之中,成为他思想的坚实基础。杜甫的社会政治理想、社会批判精神和价值标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经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他的政治理想、忧国爱民的精神总是与对君主的忠诚感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是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所以历来被称为“诗史”。

1.杜甫的诗歌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相结合,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国精神。比如我从北京去丰县背五百句,春望,北伐,羌村,黄河两岸被皇军收复,茅屋被秋风吹破等等。

第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政策及其奢靡、奢侈、暴虐的行为,也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所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出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比如二供路、军车店、洗兵马、草堂、三官、三送别等。

第三,杜甫的诗中也包含了他在现场时抒发情怀、写景咏物、思亲访友、咏史作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意盎然》、《《春夜喜雨》》、《月夜》、《书香》、《王载风光之歌》等。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杜甫的诗风以沉郁、豪爽、悲凉为主,也有清新、淡雅、自然平和、清丽雅致的。杜甫的人生沉浮、时代盛衰的历史背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个人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风格。其他风格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当下不同的心情和情绪造成的。

第二,杜甫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高度的现实主义。杜氏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氏善于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渗透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想倾向,往往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往往用真实、细腻、准确、生动的细节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第三,杜甫诗歌的语言严谨、凝练、丰富多彩。正如他所说,“对于人性,言不出奇不尽”(《谈江上水如海的价值》),杜甫非常注重锤炼文字,增强了诗歌的语言内涵和表现力。杜甫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浑厚、深刻、警世,而且通俗、自然、清新、优美。

第四,杜甫的诗歌创作准备充分,每种风格都有名篇,可谓集前人在诗歌体裁运用上的成果于一身,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是名作,无所依仗”(白居易《古乐府序》),直接激励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杜甫以古诗的形式写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杜甫写的格律诗最多,成就最高,尤其是七律,在他手里已经用得相当熟练了。

【阅读作品】

一、杜甫的《春望》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起义军攻占长安,七月,苏亨在灵武登基,改元为德。此时,杜甫独自从漳州羌村北上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往长安。至德二年(757年)春天,杜甫在长安看着明媚的春光,来到了破败的都城。他在受到伤害时感到迷茫,忧国思家,写下了这著名的五律。

2.这首五言律诗的第一副对联,用正确的句式和一般的笔法描写了王春看到的首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形容京城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场面的苍凉,景物的描写寄托了深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巧妙,“国殇”与“城春”相对,而“国殇”与“山河有”,“城春”与“草木深”也是意思相反,巧妙运用对比法对比,翻新惊人。颛顼运用拟人手法传情达意,与景物共情,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内心渴望春天的情感,独特而深刻。颈联中写春望所引起的对国家、对家庭的忧虑,与“感时”密切相关,下句与“恨别”密切相关,以表达对家庭的忧虑。《经过三个月的战火》生动地概括了战争连绵不绝的局面,“一条家信抵得上一吨黄金”写出了盼望收到家人来信的迫切心情。对联以春天对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结尾,诗人直接传达了衰老的叹息,但这不正是国家破碎的家园造成的吗?意思不仅是天衣无缝,还增加了深切哀痛的表达。

3.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希望”为线索,从情景到情感,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讲的是春光乍泄的场景,见物就疼。在第一副对联的场景中,对联与场景感同身受。后四句主要是对春天的向往,对国家的牵挂,对乡愁。颈联以物传情,尾联以人传情。这首诗结构巧妙,楹联讲究呼应和联系,层层关联,浑然一体。诗歌以忧国忧家为情感内涵,风格沉郁悲凉,但又以景物、事件、人物等意象传达情感意蕴,因而具有以含蓄蕴藉的效果。

二、杜甫的《登高》

1.《登高》写于代宗大理二年(767),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在夔州。正是重阳诗人上台扶病的时候,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这首诗受到人们的称赞。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绝句第一”(杜氏经全),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言绝句第一”(诗密),是诗人七言绝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登高》前四句描写风景,后四句抒情。第一副对联以夔州风光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美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朱、沙、鸟六个意象,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用急、高、哀、清、白、飞、回进行了描写,极为巧妙、生动、有节奏,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平行对联紧扣首联,将书写场景拓展到更深的空间,极为开阔,气势磅礴。这副对联第一句写着“落木”,下一句写着“长江”。无边无际、取之不尽的是深远开阔,沙沙翻滚的是生动壮阔。这句话气势磅礴,流露出无尽的悲凉,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而表达他在秋天做客,生病登台时的漂泊人生体验和悲凉孤独的感受。《悲秋》不堪,“多病”;《常客串》饱受流浪之苦,《独自登台》更添孤独,用更惨的笔触写下了浓浓的悲凉之情。尾联上下句分别与颈联上下句相连,“秋客”带来“苦与苦”;“百年多病”导致“落魄”,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落魄的悲伤。结尾“柔中带寒,无限悲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

3.在艺术上,这首诗将空寂凄凉的秋景与苦涩孤独的情怀融为一体,使之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失意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确、简洁、深刻。比如第一副对联短短的两句话,就包含了六种意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可谓准确无误。再如颈联寓意深刻,“十四字之间,有八义”,“万里,地远;秋,当悲也;做客,旅游;常客,长途旅行;百年来,牙齿也在凋零;有病;衰病也;台者,高处也;一个人在台上,没有亲戚朋友。”(罗大靖《何林宇录》)因此,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其次,诗歌的构图也颇有特色:“文章句句有规律,句句句句有规律,却一气呵成贯穿整个意思。”(胡应麟的诗)。全诗自始至终都是对仗式的,每一句都与法和谐,一个意思一气呵成地贯穿其中,如行云流水,巧而自然,刻意安排而无斧凿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