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长44.6%。2004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达到338万人。但是,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很大。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依然大幅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毕业生不得不与工作经验丰富的下岗工人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剩余人口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表明,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缺口:毕业生供需矛盾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从2001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00人增加到338万人,是扩招前的3倍;但是,就业岗位增加的比例远不及此。

二、选料难: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受欢迎。同时,用人单位很难选择材料。虽然很多企业都知道自己公司的顶梁柱、骨干都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基本都不希望每年都有应届大学生。

三、同专业:热门专业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全面发展,纷纷推出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4.薪资低:大学生薪资期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大学生月薪的平均市值为1.600 ~ 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明显高于社会现实水平,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工作”。

动词 (verb的缩写)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状,推出假招聘,先开出诱人的待遇条件,再以培训的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渠道很多,但有效实用的信息不多,大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较少,导致就业困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减弱了。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传统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还相对萎缩;

其次,招生规模在扩大。2006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毕业生求职择业竞争加剧。在两三年内,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增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结构性就业不足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差距较大;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国立大学是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稳妥的办法。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据相关调查,农村毕业生就业率比城市毕业生低10.09%,女性毕业生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缺乏就业心理准备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简单而有保障的生活,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交往,自然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活结束,走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为就业做好准备。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变。

2.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择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的职业选择和事业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择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执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己的爱好,这就需要对自己的爱好进行仔细的分析。

充分了解自己,是每个求职者在职场中定位自己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他们很少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第一,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其人生和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顽强奋斗,根据自身的职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实现未来的职业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职业理想也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合理建立求职预期,自觉将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兴趣结合起来。为了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辩证统一,使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人生成功的不竭动力。作为高职生,一定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立足根本,才能实现目标。

第二,了解职业人格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人格与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密切相关。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工作机会的匹配问题,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比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都必然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关。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确定工作时就会有更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也会增强。比如性格内向的同学,要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向的学生做研究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良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人在相应的职业中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三,提高专业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和工作作风方面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85%的成功因素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是我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我们认识到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注入了新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职业素质的需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冷静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很多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培养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立足点。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利。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将来更进一步,获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专业的学习,就会有相应的技能。让大学生知道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变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或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职业目标的差距,职业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法,这些都是职业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通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了解自己,包括了解他人和社会。大学生制定计划需要经过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一些相关信息,补充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第二,规划时要评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周围人的期望;第三,要预测现实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特别是,应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工作,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精通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于与社会沟通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将社会职业需求与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