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语文改革的一篇作文

高考语文改革

中国的教育,无论是网络还是媒体杂志,都是一场战争。但是,骂人的话,大家都能说好,却很少有人提出真正可行的意见。作者虽然只从事了两年半的中学语文教育,但也想教教别人怎么玩花样,说一些自己的感受。中国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实验,但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治标不治本: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高考制度。所有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都是面向高考的。如果高考不改革,无论什么样的尝试,都会以失败告终。

中国高考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一考定胜负。考生都给这个月的高考贴上“黑”的标签。以前是黑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黑”字既反映了高考的残酷,也揭示了高考的不公平。十二年的努力学习,就因为一次考试失利,与大学失之交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对于一个一直努力却失败的考生来说,高考的不公平带来的不公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幸运的是,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改革,我相信在最近几年将会出台一些措施。作者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想谈谈自己对高考作文的看法。

作文考试是自主自愿的。

高考作文阅卷是历年高考中最受诟病的环节。问题的根源在于考生太多,而为了保证标准基本一致,阅卷老师的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每个阅卷老师的工作量都很大,出错在所难免。但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一句“犯错在所难免”往往没有说服力。笔者在这里提出第一个大胆的建议:高考中,不是每个考生都要考作文,但作文可以作为加试,考生可以自由报名,作文和基础阅读的分数可以按照百分比合并成这些考生的语文成绩。

这个建议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批评,但作者还是有话要说。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基于以下几点:

1.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方式。这和其他学科有点不同,甚至相反。过分注重文学研究的人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文学创作更需要天赋,并不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而存在的,选拔人才必须有针对性。我相信不是每个学过语文的人都能成为文学创作者,所以笔者建议作文作为高考的单独加试,真正有天赋或者希望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出路的考生自愿参加。

第二,很多高考优秀作文都被多年埋没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费莹莹。根本原因是考生太多,阅卷老师平均花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不到90秒。袁才子说:文章贵在音乐。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一部真正有才华的作品打分,一定很难。把作文作为志愿考试,可以减轻阅卷老师的工作量,不让真正好的作文被埋没,给真正的天才一条文学梦的康庄大道。中国文坛开始衰弱,需要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生力军。

三、语文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最后的写作是以听、说、读为基础的。把作文作为自愿选择的方向后,在教学过程中,有文学创作潜力的人自然会和有文学研究潜力的人分开,教师的指导会更加集中和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笔者主张不是每个考生都必须参加作文考试。当然我不是说不考,而是怎么考?这也是笔者马上要讲的第二点。

第二,重视小说和散文

针对湖南历年的作文要求,笔者认为要注意考察两种文体:小说和散文。如果因为老师的集中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诗歌也可以加入。在这里,我只说小说和散文。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

首先,湖南省历年的写作要求对文体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是三种文体: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议论文的写作,所以议论文的训练是每个高中作文教学中投入最多的。但从各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来看,培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笔者可以把所有的高考议论文分为两类:一是具有议论文的特点,但结构程式化,故称“新八股文”。二、没有程式化的高考议论文,只能算是一篇理性很强的散文。严格来说不符合命题要求,因为很多时候湖南省的命题要求里没有散文。这样的高考作文要求是不合理的。如果学生知道什么是议论文,天天写议论文,那么程式化的训练必然导致思维僵化。这样的考生上了大学,进了中文系,就无法创作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考生不按程序走,自然会被老师天天提醒。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有斗争。应该符合自己的性格还是服从高考的意志?即使考生愿意服从高考的意志,作者也很难相信他能违心写出好作文。

当然有人会说,可以写记叙文。那么什么是叙事呢?是想像小学生一样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是想学着编一个故事来保证文章质量?是用粗线条讲故事还是注重描写和细节描写让文章丰满灵活?我相信答案不言而喻,但什么是注重描写和细节描写而不是虚构的小说呢?最后只剩下散文。什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写作没有确定的方法,只要你的意图集中在一点上,就可以游走于事物之外,那么这样的文章如果不是杂文又是什么呢?

当然,我为什么不叫它小说而叫它记叙文,只有散文不是散文呢?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原因。高中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一些有创造天赋的学生已经能够写出一定质量的作品。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不能再天真的把高中生和他们的作品称为作文。而是要信任他们的能力,评估他们的写作,所以叙述在风格上一定要形式化,让考生明白自己不是小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写作没有一定的方法,散文和随笔本质上区别不大。散文更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更随性。同时,他们也不会让考生受到约束(散文这个词有点太严肃了,每个人都必须会写散文)。他们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激活想象力,毫无保留地搜索自己能用的素材,在保证考生最佳创作状态的同时,给考生一定的空间,让考生创作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再次,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最能体现语文特点的思维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小说中的虚构是想象力发展的最好体现,考生在作文中对各种素材的介入和选择是联想的最好表现。也可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培养不出一流的作家,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和真正的写作完全有差距。考生在高中作文课上所学的东西,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这也可以督促语文教师加强写作实践,提高专业素质。

如果高考一定要考察文体的话,最重要的是关注小说和散文。其实笔者更愿意说,高考作文要淡化文体意识。

第三,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思想要年轻化

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不同的人对文章有不同的标准。怎么才能统一标准?如果高考作文已经成为高考作品,那么笔者主张将高考作品中的小说和散文分开,由一个更权威的作家团队来评阅。这个团队一定要有当下文化的审美眼光,思想更年轻。原因是:

第一,既然候选人的作品已经上升到文学的层面,就应该让真正的作家来评价,挖掘出未来文坛可以培养的候选人。

第二,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生在跟上文化潮流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老师。他们的老师还在教鲁迅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模仿王蒙和贾平凹了。所以,只有思想上保持年轻的作家,才有资格给我们的考生打高分。

文章是永恒的,我们一次也不能懈怠,尤其是面对当今文坛,如何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传承传统文化事业迫在眉睫。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是基础思维教育,更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无论在哪个领域,人文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能达到的境界。我愿意成为这百万灰烬中最小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