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研究著作述论(五)
据:今年基于朱彝尊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专刊、著作、研究论文。
(1)特刊一期:《朱彝尊研究》第二期。这一期有30篇文章,按照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刊布的序、跋、序,包括夏的《揭书亭序》、吴肃森的《朱彝尊揭书亭》、瞿兴国、袁立来的《朱彝尊词集序》等。这些配书的文章,对朱彝尊的词学成就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带有书中解题的性质,有助于了解朱对词学的贡献,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第二组是对朱彝尊生平、交游、事迹的考证。吴亮(《朱彝尊家世考辨》)利用《秀水朱氏家旅》的资料,对朱彝尊在秀水的家世作了详细的勾勒,并对朱彝尊的家世人物作了简要介绍,为了解朱彝尊的游学之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资料,对新人来说颇为耳目一新。《谈朱彝尊的朋友》以康熙帝和为例,勾勒出他们的朋友,为朱的身世和心路历程提供了旁证。顾曾赞云:“文章飘逸,屋内温厚,我不如朱熹庄。”(《石光文集》)从这位心腹的话中,可以证明朱与顾的关系很深。王利民(《最记虎头成语——朱彝尊与顾》)对他们交谊的史实和学术走向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王指出,朱和顾体现了"朴学学风与人格塑造的内在一致性",他们对清代学术的杰出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查与朱彝尊交谊》一文,对朱与查的交往作了简要的叙述,为查的《露书亭集序》为什么“全面客观”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朱彝尊作为一个贫官,晚年聚书八万册,这与他一生爱书、读书、抄书、借书、写书、刻书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亲朋好友的慷慨馈赠。卢永祥(《皎皎清熟白素——论我市明代高士李艳霞与朱彝尊先生的交谊》)对清初高士李延昌,对他的前事不忘,对他的历史抗清,对他的晚年心境,都做了相当的分析。李将全部藏书(2500卷)赠给朱彝尊的动机和心情是明确的。高有一批藏书。他曾经和朱彝尊的同行们一起北上,颇有合唱的意味。朱还专门给高去了一封信,提倡前朝的诗风,激励同道。何容止(《高邮与朱彝尊的《莫寒情》)对他们的交往进行了梳理和概述。朱彝尊作为与、孙等反清义士,因其响应康熙博学而接受官职的行为,一直为时人和后人所诟病。朱佳怡(《论朱彝尊清官的是非》)在分析了清初的政治文化措施后,对朱的清官有同情的认识,认为评论历史人物是否吃亏,要看其行为对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罪或过失;有了这个理论,朱轼就老实巴交了,对他的大节也没有坏处。这种观点相当有理有据,超然物外。
第三组是朱彝尊作品及相关学术问题研究。有朱泽楷《朱彝尊著述考辨》、俞翠玲《浙西六家词与词的关系——兼论浙西词派形成的综合因素》、胡俞《朱彝尊《滕小集》、徐止平《媚丽词派》、凌雨湖《词学初探》等。《滕小记》之名,源于孔桂芝《北山文艺》中“南岳作讥,贝隆作讥,争嘲,救峰”,朱彝尊用以形容其申请官职,又被贬官的尴尬处境。胡俞详细考察了该书版本,认为八卷本是改编本,以康熙二十五年(1686)付梓七卷本为蓝本。两者在卷数和接收的作品范围上存在差异。由于该集问世较早,可以纠正朱晚年许多诗作的错误。徐止平对早期词派主要成员的学习和创作做了简要的考证,重点考察了曹荣、王淼、王庭、周舫、周舫、苗永谋、金申等人。以上人士均为朱彝尊早期交游中的重要人物,对了解朱成长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环境十分有益。凌玉虎对朱彝尊编撰《词综》的动机、参与者的学术行为以及《词综》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朱彝尊的诗中,《鸳鸯湖讴歌》一百首是非常独特的,因为这组诗以支竹词的形式描写嘉兴的景色,最容易触动乡愁,使人“肝肠寸断,一日九绝”(王夫之文)。本系列有五篇文章对此进行论述,可见讴歌诗的艺术魅力。王福记《讴歌三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讴歌现象》梳理了讴歌内容和形式的渊源,指出朱彝尊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布局了数百首讴歌,引领潮流,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三百年来,和谐不息,成就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极品现象。寇麟(《朱彝尊与鸳鸯湖》)指出,朱的《讴歌一百首》是“一部有韵的地方志”,集地名、人物、制作、典故于一体。在艺术上,这组诗代表了朱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继承了刘禹锡革新民歌的精神。诗风兼具通俗、通顺、博学、典雅,故雅俗共赏,广受喜爱。钱友江(《鸳鸯湖百年歌行——解读嘉禾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简要论述了朱《秧歌》诗的创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并将《鸳鸯湖秧歌诗》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一乡* * *思,一景一曲,一续一和”。李瑞明(《诗意的栖居——朱彝尊《鸳鸯湖谣》读书札记》)指出,朱的谣曲主要描写嘉兴独特的山水地貌;对男女爱情的描写温柔含蓄,深得南朝吴声歌曲的回味。朱通过诗歌创作,构筑了嘉兴独特的人文地理传统和文化生活空间。、华《〈朱彝尊鸳鸯湖咏〉简论》指出,朱《鸳鸯湖咏》中的诗,描绘了嘉兴风光,展示了市井风情,同时影射了人才未遇的人生体验感受;在风格上,他虽是文人,但总体朴实,注重保持民歌特色。尤玉森(《朱彝尊鸳鸯湖秧歌中的桥》)专考朱诗中的桥,逐一辨其位,叙其变,释其境;这项实证研究表明,作者对当地地理非常熟悉,这超出了朱轼的普通注释。
此外,本期特刊还收录了部分成员的诗作。纵观这一期收集的文章,由于不受当前学术期刊的限制,大部分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将朱的创作与嘉兴地域文化联系起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需要熟悉乡土文学和地理现实的人来解读地名)。本刊编辑既要依靠主流学者的研究论文,又要保持一支稳定的研究乡村文学的队伍。他们的努力、抱负和他们所达到的水平值得赞扬。
(2)有两种作品:
李瑞卿的《朱彝尊文学思想研究》应是在其同题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第一部全面研究朱文学思想的专著。是时候写三章了。第一章介绍朱的生平和思想,具有概括性,旨在探讨世界和认识人,为后续的论述提供生平和背景。第二章着重论述朱的文学思想,指出朱的文学观重经世致用;自鸣得意,反对监管古董的人。在他的诗学理论中,重点论述了朱的美刺思想(关心庙堂民生,有美刺)和音乐教育理论(寓教于乐,注重情感的纯洁和影响),认为朱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楚辞精神,忧思时代,关心现实;《惜友感老》这部作品体现了朱对朋友与朋友之间情感和谐的重视。在论词时,指出朱的词不同于诗歌,但具有娱乐功能,在《离骚》中也可以有雅化之意。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朱的尊体尊源意识。第三章论述朱彝尊的诗史理论和文学美学。前者主要论述朱对唐宋之争(整合唐宋,以唐为宗)的立场、创作方法及其对明诗的批评;后者主要论述朱的酒雅论(相关内容见前文单篇)。总之,本书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考察了朱的文学理论。由于其分析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将朱文学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式,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王利民的《广宗朱彝尊传》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和文学传记。全书* * *共分十章:才情各异的美景、对家的深情、十年磨剑、江湖酒香、五陵交游、美人带身、官海沉浮、来来回回、富贵荣华,清晰地展现了朱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及其学术贡献。作为第一部完整、准确的朱传记,该书对朱彝尊一生中较为突出的事件和片段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描述。许多细节的披露和史实的衔接,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史料的分析之上的,显示了作者的历史和文学根源。书末所附朱年表,言简意赅,颇便于查阅。
(3)论文。今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除《朱彝尊研究》发表的论文外),主要集中在朱彝尊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词)、学术著作和生平事迹等方面。
在文学理论方面,周探讨了《静知秦钜曲》的技巧及其与《风二百韵》的关系,认为两者描写的是同一个主人公。从情话发展史上回望秦腔的情感内涵、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堪称朱彝的体悟。陆将朱的艳情词分为徘徊于歌厅、赠妓惜情的传统艳情词和有特定写作对象的特殊艳情词(静志琴居),认为后者因抒发真情实感而具有独特的真雅审美特征。摘要:注意到朱彝尊的乐府补题和咏物诗偏离了补题的主旨,认为这是朱彝尊以丧失性情为代价,摆脱了"两个男人"的尴尬身份。李对朱的“淳雅说”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一理论在朱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乐其性情;韵深长,蜀郡为舒朗;优雅落寞,厚重苍凉;独一无二,独具魅力;委婉的爱,空气中的恨。
在学术著作方面,张宗友注意到考的学术接受。《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典梗概对《义经》有多处引用。翁方纲的《经义考辨》是一部补充和考证的著作。《景宜考》中两校对同一材料的解读存在错误,张文特予以纠正。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和最重要的义例,张宗友分析了《景宜考》的条目系统结构,指出其系统具有“以名取书”和四柱法的优点。杨艳艳、许建平专门纠正了《论语》中的作者姓名、书名、出处、缺卷数、缺书内容、所引书的序跋等错误。,而且都考了19。惠美臣则考证了孟子晋元时期的著述,包括其生平、著述要旨、存书情况、版本考证等,可以补充朱的准备不足。摘要:李贽对《文选》千卷说的渊源进行了考察,指出朱的《昭明文选》始作,有千卷说源于赖良,而非学界通常认定的宋人。现实中,朱所说的不能成立。(按:朱用“闻”字,其实更谨慎。朱《竹简书目》中有《云步》二书,其理论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吴
在生平和事业方面,童博利用新发现的朱申请弘博前后的书信,考察了他入仕前后的境遇、心态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童还分别选取了、屈大均、查、纳兰性德和作为两位大臣、遗民、亲属、贵族和近代大臣的代表,考察了朱彝尊与他们交好的史实、原因和影响。朱泽楷探索诗歌背后的技巧,探讨世界,所以认识人,解读诗歌。重视竹墨,重视田野调查。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地理相结合,采取类似于上述余宇森的做法,可谓独树一帜。左和都关注朱彝尊背后的史实和文物,他们的旨趣和方法可以为人们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