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组织行为学有很多自己的分支,如企业组织行为学、学校组织行为学、医院组织行为学、军队组织行为学等等。目前企业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很多,所以人们往往把组织行为和企业组织行为等同看待。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它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组织行为有许多定义。美国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1997)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人、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1)the individual in the organization?个人行为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性格和价值观?感知和个人决定?动机的基本概念?动机:从概念到应用?情感和情绪2)群体组织?群体行为的基础?了解工作团队?沟通?领导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协商3)组织系统?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组织行为学相关学科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和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如表1-1所示。表1-1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具体学科主要影响和涉及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员工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组织管理的组织理论、组织技术、组织变革、组织文化与行为、科学心理激励、领导、知觉、人格、个体决策、工作满意度、态度、工作压力、工作设计社会学中的以下三个伦理问题:群体激励、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沟通、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决策的人类学价值比较、态度比较、跨文化研究、组织文化、组织环境中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冲突、内部权力与政治经济学领导效能、工作绩效的伦理动机、领导与沟通,多年来一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 早期的组织行为主义者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组织行为主义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转变为机器如何适应人。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家开始关注人、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匹配。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和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2)激励是微观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往关于动机的理论有内容派、过程派、强化派等。此外,与激励密切相关的研究是关于工作承诺的,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研究。(3)组织变革是宏观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领导理论、组织理论和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组织面临的环境是信息分散和活动空前膨胀,组织最具战略性的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还在于形成组织创新的传统和习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人们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材料、设备、信息等物质要素就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和电脑的普及会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会相应增加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据统计,在手工操作型企业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为9 ∶ 1。在机械化程度中等的企业,比例为6:4;在自动化企业,这个比例是1: 9。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而且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很大不同,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知识和技能势在必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侧重于企业中的“人-人”系统。在一个企业中,涉及的管理内容有很多种,但可以分为两部分:对事物的管理,称为“人-物”系统;对人的管理称为“人-人”系统。在“人-物”系统中,涉及许多学科,如会计、金融、工程、物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统计运筹学、生产管理、工程心理学和各种技术学科;在“人-人”体系中,还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人际心理学、领导学、人事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许多北美组织行为学家将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00-1927,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27-1965,人际关系理论从霍桑的实验开始,到后来的X-Y理论阶段;1965—现在,我们用权变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现阶段的人及其组织行为。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寻求解决劳资关系矛盾的结果。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是雇主的目标,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是员工的要求。管理追求效率,劳动期望公平满足生活和人性的需要。大规模罢工、工厂倒闭等劳资矛盾的激化,会造成劳资双方的损失。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十分突出。“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winslow Taylor(1856-1915)认为,劳资双方都应该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和利润,提高工资,改善条件。这样大家才能过得更好,双方从过去的心理对抗变成了心理协调。泰勒运用“时间-行动分析法”进行了大量实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泰勒,1964),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HugoMunsterberg(1863-1916)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其里程碑式的著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Munsterberg,1913)最早在英国伦敦出版。蒙斯特(2)在什么心理条件下,我们能从每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最满意的产出;(3)企业如何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好的结果。蒙斯特·伯格的作品辅以LillianMollerGilbreth Rees(1878-1972)的创新思想。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学》(吉尔伯特,1980)一书中,吉尔贝·里斯想把早期的心理学概念应用于科学的管理实践。她关心工作中的人的因素。她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则时,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工人,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很多工人不满意,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而是因为管理者对工人不够关心。她最早提出了“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并试图将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于管理实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位将心理学应用于管理学的重要早期行为科学家是WalterDillScott(1869—1955)。他在1900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写了许多关于将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营销的书(斯科特,1908),还写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学在研究工作环境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心理学开始兴起。二、霍桑实验的影响1927-1932埃尔顿马约尔(1880-1949)和罗瑟利斯伯格(F.J .罗瑟利斯伯格,65438)在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从事著名实验,早在1924-1927,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就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无论实验组的光照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当研究人员准备宣布整个实验失败时,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所以他继续与罗特利斯伯格和其他人一起进行研究。改变实验组的光照,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改变鼓励性的工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所以梅奥和他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一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一些社会因素引起的,如士气、劳动集体成员之间令人满意的关系(归属感)和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工作需要理解人的行为,尤其是集体行为,通过这样的个人方法来开展管理工作,如鼓励、说服、领导、信息交流等。以上实验组的现象基本都是由人的“注意”引起的,也就是俗称的“霍桑效应”(梅奥,1960;Roethlisberger,1941;罗特利斯伯格公司。迪克森,1966).霍桑实验和早期人际关系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的观点包括:(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报酬的激励,还受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非“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在组织层级的各个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人才,还需要有效的社会人才;(7)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一定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梅奥等人提出的“HumanRelationsTheory”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行者。此后,许多管理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成果推动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导致了行为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行为科学”的概念是65438-0949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跨学科研讨会上提出的。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了一些大学的著名学者进行讨论,正式将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命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所有其他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学科(如政治、历史、教育、生物、医学、宗教等)的理论来研究人的行为。),所以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由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心理学是其形成的重要基石。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60年代以后,行为科学进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阶段,组织行为学在60年代末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被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和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学来源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探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行为。微观组织行为学来源于心理学,研究个体行为、态度、动机与组织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和简单的认识上。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传入的。1935—1937周宪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力合作,对北平南口机车厂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了调查,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索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学实验研究。1935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陈力撰写出版了《产业心理学概论》一书。他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和效率等重要方面,以及产业组织、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产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展了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学起步较晚。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对西方60年代迅速发展的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界感到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心理学家们也感到有必要开展生产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研究。正是在这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管理心理学逐渐发展起来。1980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开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1985,实际上是一个组织行为科学学会。至此,各省市基本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两个专门的工业心理学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前身为工业心理学实验室),2)浙江大学工程心理学(前身为杭州大学工业心理学专业)。都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热潮的兴起,中国许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的一些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他们的学位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外著作,如Shein (1987)的《组织心理学》,Maslow(马斯洛,2005)的《动机与人格》,McCormick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1985年,我国学者陆编写的第一本管理心理学教材问世,随后又有多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著作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余的《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陈力的《工业管理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徐连仓的《管理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类作品有100多种。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包括激励、人员评价、岗位胜任特征、工作绩效评价、管理培训与发展、CPM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管理决策、跨文化研究、组织气候与文化、组织公民行为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在研究和从业人员数量、成果数量、创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侃,卢佳,2001):一是组织变革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复杂性的增加导致研究注意力整体转向整个组织层面。本研究主要探讨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推动者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受权变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领导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决策非常重要。目前,在个体层面,组织行为学更关注决策和判断中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在组织层面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利结构和参与系统,特别关注决策技能的开发和利用。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它们也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关注管理者在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方面必须具备的胜任力,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也从局部的、分散的转向整体的、系统的。目前,胜任力评价、个体对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在向纵深发展。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与国际合资企业的比较研究、科技投资行为的研究、失业指导、劳动力多样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组织行为学家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研究领域突破了传统框架,涉及管理培训与开发、产业绩效评价、管理决策、组织气候与组织文化、跨文化比较等新领域。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了秉承强调生产力的传统外,更关注工作和生活的质量。组织行为学认为,强调工作和生活的生产率和质量并不相互排斥。如果工作和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就很难实现高生产力。相反,高生产率是拥有必要资源来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组织行为学越来越重视对工作满意度、员工安全与健康、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压力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的研究。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上是一致的。具体来说:(1)学习的目的是一样的。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揭示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2)研究对象相同。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和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在研究某个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而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时,也不可能不涉及人的行为。(3)研究的内容相似。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框架基本相同,例如,它们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和变革问题。(4)许多理论来源相同。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但很多理论来源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是相同的,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其中,心理学是一门主要学科。(2)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区别虽然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在很多方面是相同或一致的,但都是边缘性和应用性学科,很多学者容易混淆,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表1-2比较了这些差异。按照笔者的观点,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前者是指组织中人的外在的、可观察的、可变的行为,后者是指组织中人的心理(包括外在的、可观察的、可变的行为,也包括内在的、甚至不可观察的、不可改变的行为,如思维、本能)。这就决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更加具体、直观、实用,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加抽象、晦涩、理论化。表1-2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比较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各个层次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人格等心理现象。)在某个组织中对人的行为(指向外的活动、动作、反应或行动)的管理过程中。理论基础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等。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行为科学、心理科学,形成背景,“行为科学”一词出现在1949,1953被正式命名。组织行为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被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和微观组织行为。Lillian Gilbreth的《管理心理学》(1914)第一次使用了“管理心理学”这个术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管理的发展莱维特(194)。)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Leavitt,1964),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字数限制,你只能回答这些问题。建议你单独问或者自己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