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以显其价值。你可以写一篇关于什么的议论文?

“四水之交抱城,零落成千溪。深处种菱角,深处种稻,深处种荷花。”

初读此文时,对“用人之道”印象颇深,正如诗中所云,“种稻于深处,不种莲于深处。”反过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稻花香只有在适应的水土里才能绽放,才能收获种子,才能赏花,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要想回馈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才”,关键是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把事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有所作为。

就我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来说,还是挺有意义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要去打猎,但他不认识鹳鸟。他买了一只野鸭,去原野打猎。袁野从兔子里出来,就把野鸭扔出去,让他攻击兔子。野鸭不会飞,落到地上。他又把野鸭扔了出去,仍然落在地上。如此重复了三四次后,野鸭突然蹒跚地走到猎人面前,像人一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了我吃了它是我的责任。我怎么能把乱扔垃圾的痛苦加到我身上呢?”猎人说:“我以为你是一只鹳,会抓兔子,原来你是一只鸭子?”野鸭向那人举起爪子,笑着对他说:“看我的脚。你能按住兔子吗?”

从兔子和猎人不同程度的痛苦来看,恰恰体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用”的深刻含义。现代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聪明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事事优秀的实干家,但一定是会运筹帷幄的指挥家。因为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员工的优势,把最适合的人放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让他们发出专属的光和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聪明的织布工。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殊技能,让他们发挥作用,并让人们尽最大努力。方凌轩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被起用为宰相;戴周不懂历史,但办事诚实,就让大理寺里的一个小姑娘负责审理案件。魏徵敢直言,立他为谏官。这些历史典故给我们现代管理者上了一堂很好的人力课。

前段时间参加了上海某咨询公司关于如何让员工更敬业的培训。有两点:我们的员工每天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吗?每天工作开心吗?我不停的问自己,老板分配给我的工作是我擅长的吗?是我喜欢的吗?我是否在高效地工作以实现我的工作目标?我的团队怎么办?我有没有给他们适应的土壤,让他们发光?这些问题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遵循“物尽其用,人尽其用”的规律来完成工作?我突然明白,如果有一天我的合伙人离开了我,不是他们不能胜任工作,而是我无法给他们更好的土壤去开花结果。突然很佩服我觉悟高,也希望老板能适应我的突发状况,让我开花结果。

很多感触都是因为诗里说的“种稻在深处,不种莲在深处。”有很多题外话,纯属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