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艺术纸入门

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设计艺术的轨迹。设计艺术对科技、社会和文化变革的适应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和结构。

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理念,一种规划(策划)的态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设计是一种包含规划的行为。为了控制其结果,这是一个困难的智力工作,需要谨慎的关键决定。它不重视把外貌放在第一位,而是综合了与之相关的所有后果,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Park Jung Su(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在根本意义上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首先要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想,或期望,或责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随着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也就是说,设计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双重性的调和,即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机。设计的理念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变化。

人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漫长的,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设计师尼尔斯·彼得·弗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设计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受和消费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受向非物质过程转变,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甚至向往东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现在他正专注于“可持续”产品和建筑的概念设计,并开了一家以他自己(弗林特)命名的商店,销售“可持续”产品。

可见,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处理好设计理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本质。英国的工业化始于18世纪,西欧和北美均始于19世纪,在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和高度工业化阶段。在其他地区,工业化进程大多始于20世纪。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没有走到尽头。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在西方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工业化带来的所有负面效应。西方许多学者提出,工业化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理念是从有形设计向无形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的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体产品的设计到虚拟产品的设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到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事特定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渐减少,而从事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却在迅速增加。人们需求的重心已经从物质领域转移到精神领域。我们的社会已经从过去的“硬件社会”转变为今天的“软件社会”,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新技术再次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的大而集中、标准化的生产规模,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小而灵活、多元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设计的重点,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学主义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出来的产品也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东西,设计师可以通过它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例如,传统形式的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设计和网页设计已经不复存在。纸、墨、装订线都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像报纸、书本一样在我们面前一动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着各种光,变换着各种形状。每按一个键,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场景,新的文字,会跟着你。在这里,任何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方式都是没有意义的。设计师也是艺术家,他们会带着感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空间,让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和遥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元素。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都是基于这三个。如果你对这些基本理念没有深刻的理解,而是试图通过设计来传达这些理念和概念,其结果将会是缘木求鱼。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上,东西方哲学体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西方,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一直被视为自然的主人,甚至可以控制自然,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和各种杰出的科技发明。而在东方,人类往往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不断努力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西方主导的、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缺乏稳定性;东方哲学体系中所灌输的和平宁静的思想,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比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空间构成意识、生机勃勃的节奏韵律、线与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诗中有画的意境……这些充满活力的造型,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形状不是简单的已知事物的再现,也不是纯粹的主观幻想,而是在未知的人类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用科学思维无法替代的直观感受进行的探索。它记录了我们的祖先为了长久生存而做出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所以这些造型充满了生命力和永恒性,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在发达世界,信息发达,社会文化发展逐渐融合。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立足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华与现代思潮相融合,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多极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系的逐渐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生机。抓住历史机遇,从新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一种文化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色彩和区块的罗列和拼凑。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是基于传统美学。在设计实践中,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原理、平面化特征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力的平衡,是发展中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图中讲究“商位”,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讲究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各种元素力量的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强弱都包含在整个画面中,“即使内容复杂,也统一在意境中。”同时,吸收和借鉴传统构图中“立与破”与传统笔墨效果的辩证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未来设计的挑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来看,最好的生态产品会成功,会控制市场。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了西方工业经济的衰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探索解决垃圾处理的新方法,以减少污染和节约原材料;改进产品结构,使其可修复;使用无废物的太阳能;节水设计等。

格鲁斯在1975中提出了“有意义函数”的理论,试图跳出自然科学思维的目的理性,而趋向于人文科学尤其是感性心理学的思维方法。它首先在德国提出了再生循环的设计思想,这就是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膨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许多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经济发展的原料,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类智力为基础。它不会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反,它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和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化是持续的,设计也是持续的。为了探索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了解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在人类科学文化进步创新的时代,设计艺术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的和谐纽带,已经成为一个不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