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战略论文
(一)“仁”与现代公共关系的“公共意识”。
古代儒家的代表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仁”的理论要求人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站起来,就能站起来。”再者,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施于民,济于民”的思想,提出了爱民、养民、惠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儒家的另一个代表孟子提出“民重于君”,强调民为本。他认为“享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而忧天下”。他把“仁”和“不仁”作为“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公共关系特别强调“公共意识”,是指始终为公众着想,处处为公众服务,一切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原则。现代公共关系教育的先驱、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伯纳斯(Edward Berners)在1923中提出,公共关系工作就是要“赢得公众的认同”,“公共关系首先要服务于公共利益”。因此,树立公共意识是公共关系成功的思想基础。没有了公众,公私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
一位美国公共关系专家指出:“所有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必须始终按照以下信念规划自己的方向:企业应该由消费者所有,由消费者治理,由消费者享用”。在西方商人中流传的一条商业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商业活动中盛行的“顾客是上帝”、“贴心服务”等,都是在商业活动中继承了儒家思想。而且儒家的“仁”论为现代公众与公众关系中的政府公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营养,要求领导干部关爱民众。中国* * *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凸显了这一理念。
(B)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概念和“对内求团结,对外求发展”的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概念是指珍惜团结、重视社会化、重视和谐关系的思想和意识。
基于人类共存和文明进化的立场,儒家主张“礼为贵”,孔子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出“兼爱”的思想。孟子也主张“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受这种“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美德。古代商人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时,总是寻求一种“以和为贵”、“宾至如归”的和谐氛围。从历史上看,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公主使,都是统治者“求人与环境和谐”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理念与现代大生产基础上的公共关系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公共关系是一门协调关系,成就良缘的艺术学科。现代公共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协调组织与各类公众的关系,赢得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使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为组织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总之,现代公共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和谐。“和谐”不仅是外国文化背景下对外文化公共关系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更重要的是,“和谐”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体系的基石。
(三)“实事求是”和现代公共关系的“以事实为基础”思想。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班固的《汉书》是汉景帝之子刘德的传记,称赞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代儒生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训练成“实事求是就是一切”。宋元明时期有一种完全否定直觉主义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明清实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力图避免“装帧不看书,空谈无根”的弊端。清初,顾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反对空谈的言行。戴震主张“实事求是,不偏袒一家”,“不以人盖己,不以人盖己”,反对“以空谈判断,靠孤立的证据相信其真”。中国古代这些传统思想的提法和立意虽然不同,但确实代表了学习和管理事务讲究从实际出发、细节占有材料的优良文化传统,类似于现代公共关系中“以事实为依据”的理念。现代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面向自身公众进行的传播活动,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是互利的、有益的。因此,公关工作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没有事实,公关就失去了价值。
(D)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信仰”和“建立有信誉的形象”的观念。
“信”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知行合一。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不信之人不知其所能”,“交朋友,言而有信”,“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在古代,重信守信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把守信者尊为君子,把失信者视为小人。“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成语和格言,早已是我们这个民族追求“信”的生动概括。古代一些英明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用“取信于民”的方法来征服人心。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诸葛亮。这种传统文化的信仰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所倡导的以公信力打造组织形象的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加强了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
在现代公共关系中,塑造具有公信力的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关理念。因为良好的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财富,而良好的声誉是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所以良好的声誉是组织的基础。说到底,今天的市场竞争是企业信誉的竞争。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和技术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作为社会集体成员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和具有高尚企业道德的标志。
创建名牌已成为当前的时尚,而信誉是名牌产品的重要指标。具有战略眼光的现代经营者,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专注于经济,而是从信誉的建立入手,通过信誉投入获得经济利益。
(五)注重信息获取和现代公共关系的信息观念。
中国古代开明的统治者在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注重了解民意。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作为强国生存,一方面广纳贤才,汲取民智,形成了一股“养士”之风。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邹忌曾经劝齐王重视和听取人民的意见,齐王听从了,终于使齐国强大起来。而齐桓公深知“得秀才则昌,失秀才则亡”的道理,又聚集了80位圣贤,所以他能够“联合九王之力,征服天下”,成为五霸之首。
在中国古代,军事家重视利用间谍获取信息。孙武非常清楚利用奸细探知敌情在战略制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兵者胜于先知”。在诸葛亮制定的15条规则中,第一条就是“忧,奸细也是明的”。
三国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强烈的信息欲望和信息传播的观念。当时新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舆论的态势都比较强。在当今市场社会,信息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联系形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时空,信息已经成为组织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财富。美国信息专家指出:“利用信息创业,把信息变成美元,是当今世界的新现象。”
(六)古代战略与现代公共关系规划
战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东方智慧的一朵奇葩。策略,也就是策略。传统文化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作为政治智囊和思想精英,带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谋略在诸侯国间奔走。在百家争鸣的著作中,都渗透着战略的智慧。尤其是《孙子兵法》这部人类军事科学的经典著作,自始至终贯穿着精辟深刻的战略思想,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也再现了复杂多变的战略活动。
时间和形势是传统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时间是机遇和战斗机,形势和趋势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古人云:“用在机,显在势”。在古往今来的对抗和竞争中,审时度势是取胜的重要保证。判断时,一方面要求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增强我的优势。“好人看到好处不会吃亏,遇到问题也不会怀疑。”因此,中国在古代非常重视天时,把天时作为与“地利”、“人和”同等重要的制胜因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去争取和创造机会,这又是一个“得势”和“造势”的过程。蓄势造势,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力量对比、心理状态、道德、士兵的勇气等方面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到了一定的时候,瓜熟蒂落,就会纷纷效仿。“所以,一个好的战士,求势,不怨天尤人。所以可以选人,因势利导。”“掌权者,因为利益,也控制权力。”
公关策划是公关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确定公关活动的主题和策略,在调查、研究和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优活动方案的过程。它与古代谋略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古代谋略中讲究时势的思想,对于公关策划非常重要。
把握好时机,把握好时机,巧妙地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好时机,是保证公关工作成功的一大因素。公关工作以信息的传播为基础,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样的公关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只有在公众最需要、最渴望的时候,传播信息的公关活动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和重视,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公关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对时机的准确把握,这就需要公关人员准确地预测、发现和捕捉开展公关活动的最佳时机,甚至人为地调动一些因素,创造必要的条件来促进这一时机的成熟。只要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公关活动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声势。
造势可以说是公关活动取得成效的最低要求。因此,优秀的公关人员应该熟悉什么时候最适合开展活动,最有利于制造声势,并善于使这种势头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进,逐渐形成良好的态势,然后进一步扩大成果,把良好的态势转化为良好的趋势,直到广大公众形成对组织的偏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从而为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现代公共关系如果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是不可能植根于中国的。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和运作规范的活动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
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继承、改造、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公共关系和古代伦理关系,能够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