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我不能在博物馆拍照”的议论文
还记得10年前,大学老师组织全班去上海某博物馆看展览。博物馆里的藏品很精彩,大家都举起相机选角度,拍细节。这时,几名保安走了过来。
我和同学有些慌乱地收起了相机。没想到保安冲我们笑笑,竖起一根手指:“那个好看,你们去拍!”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有点受宠若惊。
10
若干年后,当手机逐渐取代相机,人们逐渐养成了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是否在博物馆拍照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近日,英国国家美术馆打破了多年来的禁令。
秩序,开始允许观众在会场拍照。《每日电讯报》艺术版主编莎拉·克兰普顿(Sarah Crompton)就此事撰文批评博物馆的政策。“允许展厅拍照的政策迎合了这种热潮。
匆匆而过,背叛了所有渴望凝视沉思的观众。"
人们对是否在博物馆拍照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观众认为当声音被关掉时
在闪光灯的前提下,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当然应该允许拍照。有人认为,即使关掉闪光灯,拍照还是会损坏文物,给其他观众带来不便。在博物馆的网站上,
可以放一些高清图片给有需要的人下载。但由于种种原因,网上图片的准确性往往较差,展览画册价格昂贵。对于需要考证的,可能更愿意通过自考。
你自己的相机来记录。
事实上,在今天,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允许拍照,是否拍照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而是一个个人选择。如果我们在博物馆里,
观察一段时间后,不难发现有三种受众。一种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在“镇馆之宝”前照张相,然后和自己和文物比个剪刀手自拍,发到朋友圈。“这里!
一次游览”;第二,带着特定的研究目的,为一件作品选取多个角度,对细节进行全景拍摄,带回家仔细欣赏;第三,干脆不拿相机,驻足流连,或静静观看或热烈讨论,看完满意而归。
当我们来到博物馆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属于哪种观众?
例2:拍照也是参观。
王川(江苏省镇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画家)
前几天我刚从莫高窟博物馆回来,和他们就拍照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洞穴里不允许拍摄,我明白,复制品里也不允许拍摄。我说是为了研究,不是;想写稿子,不能;关掉闪光灯;我就是不让拍,我就生气了。
当然,不仅是国内,国外也是如此。大多数博物馆是允许拍照的,但是很多是不允许拍照的。卢浮宫是允许的,即使你拍摄蒙娜丽莎,但不是奥赛博物馆。
正在举办梵高画展,但是不允许带相机,只允许你在展厅外的咖啡馆里远距离拍照。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也不好,即使正在举办“戈雅特展”。华盛顿的国画
画廊和纽约大都会,拍照没问题,但是小一点的安大略美术馆就严格多了。你一拿出相机,就等于触犯了法律,马上收回。我只能画速度。
写吧。
似乎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都不允许拍照,不拍照的标准也是随意的。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不允许拍摄,但印度和希腊的国家博物馆允许
博物馆是完全开放的,无论你拍多少张照片。你要说展品珍贵,哪里能跟这些国家比,他们可是有海量的数字让你拍!冬宫允许拍,特雷恰科夫画廊不允许拍。实际上在
在尼泊尔的博物馆里,规则要严格得多。图书管理员就像监狱看守一样,时刻监视着你。一举起相机就立马说不!
一般来说,有些博物馆是开放的。
允许拍照,但是临时展厅的展览不允许拍照,甚至还要额外收费。按照一些规定,雕塑、青铜器、家具等硬物是允许拍照的,但不允许在画馆、文学馆拍照,肯定不行。
用闪光灯。有些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如果你想拍照,你必须买一张照片票。付钱的和没付钱的混在一起,都是大张旗鼓的拍照。谁能看出区别?而且国外是允许拍照的。
博物馆很多,但是国内允许拍照的博物馆很少。很奇怪,大博物馆允许拍照,有些小博物馆却不允许拍照!
因为个人喜好和职业需要,
每次去博物馆,除了仔细看那些稀世珍宝,还需要给展品拍照。虽然有专辑卖,也有CD卖,但不如我自己的角度,就像我从来不听解说员一样。
我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拍一些细节,一些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但是很多印刷品不会。
当然,之所以不让我们拍照,就是因为那些手势。
拿着相机进去,在名画前随意拍照的外国大妈和中国大妈,是把展览当成逛公园的游客,是到处拍照的摄影师。他们想参观这里并与名画合影。
再严格的规定,也很难抵挡他们的窥探和手机,找机就拍。不仅拍照,还打闪光灯。任何精明的行政人员都很难区分研究人员和普通游客。
我没有因为拍照而生气。
如果有摄影师,就不让观众拍照。如果有图画书出售,他们将无法拍照。这无异于把孩子们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虽然拍照的动机和大妈们不一样,我也不一样。
一个追随者,但是我坚决反对博物馆不允许拍照的规定。既然有博物馆,参观和拍照是同一个权利。我们没有理由剥夺观众的这个权利,只要他们能遵守规则,不破坏展品。因为拍照也是参观。
另外,像电影的分类,也许买票拍照也是一种方式?
例3:观众需要存在感
彭德(Xi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
照片、画册、媒体已经充分透露了一个展览,但是对于观众来说,他需要一种在场的感觉,因为照片是属于他的,观众追求这种在场的感觉是合理的。我们曾经
去了国外一些美术馆后,不允许拍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闪光灯对油画有害;第二,有些作品涉及版权,会用照片详细拍摄,在没有充分宣传的情况下拍摄。
心脏被复制和模仿。
我觉得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博物馆、美术馆给观众提供下载展览图像、提前拍摄所有作品的机会,让观众用手机快速复制相关信息。有必要建立这样的机制。除了到场的要求,很多观众对作品本身也很在意,尤其是艺术圈的人。他们真的需要更清晰的作品图片。如果展厅能免费提供给他们,这个矛盾就解决了。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希望所有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可以不用闪光灯自由拍摄。一些观众是这位艺术家的粉丝。他们不一定认识艺术家,更不一定认识艺术家,但是他们喜欢艺术家。如果艺术家在场,在作品旁边,有些观众特别愿意和他合影,或者以他为背景。这种心理要考虑。如果展览把这些热情的观众拒之门外,似乎有点不厚道。这是我在美国和欧洲参观美术馆时有过的感受。
中国的美术馆刚刚起步,应该更开放一些。应该引起普通人对艺术的兴趣,通过宽容引起他们的关注。我认为在提高观众素质之前,更重要的是允许或鼓励观众参与艺术活动。建议每个展览或展厅可以邀请一些志愿者,画家出费用,他们配合美术馆管理现场,这样可以让参观有序进行,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参观美术馆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展览很多,开幕式第一天可能还有一些人,第二天就没什么人了,不太好。
专业呼吁:无照片。
尊重他人:不要拍照。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关于博物馆能不能拍照的问题,从目前世界上来看,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可以拍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不能。我觉得拍照和拍照有关系。
很难在一个专业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因为所有博物馆的管理者都是基于自己的博物馆和自己对观众的看法。
对要求的反应不同,所以他们会考虑博物馆和美术馆能否从专业的角度拍照。博物馆是干什么的?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很全面,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博物馆不是像公园一样吸引无数人来这里拍照的地方。博物馆是来看展览,欣赏展品的,所以在博物馆,我希望观众呆在自己的地方。
欣赏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而不是把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作为拍照的背景。
就拍照本身而言,现在大部分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官员。
网站和相应的出版物。官网发布的图片比自己拍的照片高很多。特别是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下属的几个最重要的博物馆,都以高清形式发布了数百万件藏品。
学术研究用图片。像油画,还有通过玻璃柜展示的重要文物,非专业人士或者普通手机拍出来的图片质量和博物馆公布的这些图像质量相差甚远
比。所以,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有什么样的爱好,去博物馆的时候,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你欣赏的作品上,而不是把宝贵的机会和时间浪费在。
聚焦和取景构图,或者花在寻找中消除各种倒影。
当然,就拍照的伦理来说,一开始不应该影响别人观看。当我想的时候,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去看一个作品,正好有人在拍照;为了尊重摄影师,我不得不回避,让他拍照。这对其他观众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因此,博
除了博物馆的特殊需要,普通公众没有必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来拍照。同时我觉得尊重历史文物和艺术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表达出来。
对一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欣赏和解读上,而不是拍照。因为各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重要艺术品也有很多图片和画册出版。雷诺阿的《煎饼磨坊之舞》
以展会为例。它是奥赛博物馆的藏品。所有的图画书里都有这幅作品的图片。即使奥赛博物馆允许拍照,也有95%以上的人使用业余手机或普通相机。
拍照,它的清晰度和成像都是出版的画册和印刷的图片难以比拟的,甚至纪念品商店里卖的明信片的质量。所以为什么要自己动手射杀他们呢?而这些杰作都在前面。
拥挤的人群,与其被拥挤的相机包围,不如放下你的相机,耐心欣赏哪怕是一部分,它的收获也远胜于得到一个低质量的图像。
所以其他一些博物馆,比如奥赛博物馆,是不允许拍照的,每个观众都有平等的机会观看和参观,这符合博物馆的价值观。所以,我很欣赏。
一些博物馆不允许拍照的决定,比如奥赛博物馆。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奥赛博物馆不允许拍照。比如我去过几次奥赛博物馆,研究它的建筑空间和相关。
有些专业问题,因为毕竟是老火车站改造的,不允许拍照,对于我这样的专业研究者来说很不方便。当然,我们有专门的渠道让专业人士获取照片。
机会。但即使有机会拍照,我也不会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拍那些展品上。因此,对于不同的博物馆做出是否拍照的不同决定,最重要的是博物馆管理者应该自觉。
博物馆的观众和藏品在理解和认知上,在塑造博物馆的价值观上,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我不同意别人说的,也不同意像法国博物馆协会那样让公众投票。你可以想象
然而,几乎90%的公众投票是允许拍照,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它。毕竟有相当一部分人进了博物馆后不知所措,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过去那些曾经在书里的东西感兴趣。
他们看到的经典名作都保留着一种最初的冲动,所以他们会用习惯性的动作去获取影像作为纪念品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作为专业单位,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告诉公众如何参观博物馆,如何停留在那些杰作面前,而不是去拍一张照片。
对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一个平均每天2万多人的博物馆来说,我们的公共质量其实是良莠不齐的。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展览中,因为拍摄者的不同,
互动导致肢体冲突,拍照的手机飞了出去,撞到了边框,差点影响展品的安全,导致我们第二天做出了不拍照的决定。目前,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公共* * *文化场所不是公园,不是一些普通的一般公共* * *文化场所,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单位。在这样一个专业的单位,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诉求。我们必须确保
观众有良好的参观秩序,也能保证展品的安全。当然,这还不包括刺眼的闪光灯对一些敏感材料的影响。
就一个公民的文明程度和他的文明要素而言
在质量上,拍照引发的纠纷,可能对他人的干扰,拍照可能引发的肢体冲突等。,可能会酝酿成展览馆里的一个重要事故,或者可能会引起博物馆的不安。
对收藏品的损害。比如在比较狭小的空间,尤其是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是没有护栏的。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角度,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后退一步或几步。
等等,可能会伤到后面的展品,在获取角度的时候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观众。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不需要寻求一个统一的是否可以拍照的标准。
一个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标准,按照自己的职业标准制定出一个观众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你拍照,你可以拍照,也可以不拍照;但是当你不被允许拍照的时候,
你不可以拍照。这是对博物馆的尊重,对博物馆价值观的尊重,对文物艺术品的尊重,对其他观众的尊重。
例4:美术馆应该更人性化。
潘家来(浙江省艺术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
如果顾客是商家的上帝,那么观众就是美术馆的上帝。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各个层次的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观众在美术馆的合理需求,
博物馆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对藏品的展示、讲解、复制(拍照)等各个环节进行便利安排,使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公益事业。
行业性质决定的,也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美术馆、博物馆的初衷。
自省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国内很多美术馆,
博物馆有禁止拍摄展品的规定,我认为这样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国内游客接触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的机会很少。在不损坏展品的前提下,
目前,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而拍摄(复制)展品的要求是完全正当和合理的。博物馆不仅不应该禁止,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方便。
在这方面,国外
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做得更好,比如法国的卢浮宫。在卢浮宫,只有一个禁止闪光灯的标志。如果你的相机配了闪光灯,工作人员会很有礼貌的上前解释,除此之外,看。
很多人的拍摄没有障碍,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包括西方艺术史专著中常见的世界名作,都可以自由拍摄。不仅如此,馆内还有更多贴心的设计。第一,主会场大。
很多很好的利用了自然光,柔和的光线从高高的透明天顶照射下来,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展厅。第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没有玻璃框包装,让观众可以
在最接近自然的状态下观看作品可以获得最佳的观看效果,翻拍照片的色彩还原也是最接近原作的。
这两个人性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们对。
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把观众的感受放在了核心和最重要的位置。国内大部分大型美术馆都是近几年建成的,但很多方面没能吸收国外美术馆的成功经验。
可惜了。比如场馆大量使用人工光源,改变了艺术品的本来颜色,将展品与玻璃幕墙隔开,给观赏带来人为障碍。其他人让展厅看起来像一个洞穴。
黑暗,容易引起困倦和疲劳。这样的安排不符合自然规律,降低了展览效果,同时也消耗了能源,得不偿失。原因是我还是不能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思考。
供参考,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