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评价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论文

历史上,中国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选拔“人才”。人们接受正规国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由国家机关选拔,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封建社会,手工艺学习似乎不是正规的国民教育)。这就是中国人努力学习的原因。正因为人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被选拔出来,获得名望和地位,所以人们学习的具体内容自然是权威的、规范的内容,是社会认可的内容。至于学习内容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在生活生产中有没有实际作用,学生们似乎没有兴趣,在争权夺利的社会环境氛围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无用”的歪门邪道。

其实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由国家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它选拔的人才往往是有利于维护统治的人。普通人往往很难发现这个秘密。也许大多数封建统治者自己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科举制度在维护其既得优势社会地位方面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科举制度是社会上最公平的制度,所以得到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具有极高的社会认可度。但其实隐藏着一个人们很难发现的玄机。

其实,科举考试并不是一种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因为科举规定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金科玉律的掌握程度,所以科举选拔的人往往是学习能力特别是记忆力强的人。其实人的智商绝不是和记忆力成正比的,记忆力只是反映人智商水平的一个方面。人的智商主要在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在于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于人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的创新能力。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的人,尤其是自我创新能力强的人,记忆力往往很差,很多人的记忆力甚至比普通人差。所以智商高,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很难被科举选中,这正是统治者想要的。因为智商高的人往往最容易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从统治者的个人心理来看,一个远比自己强大的人,在自己的手下自然会感到不舒服,难以随便发挥。面对这样的人,一般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从国家权力的整体来看,自我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因为综合分析能力强而容易看到社会的不足,往往更容易成为社会创新的主导者,这对于已经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统治者来说是最不应该的,因为他们的主导社会地位很可能在创新中受损甚至完全丧失。所以历代统治者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不愿意任用自我革新能力强的人。从个人感受来看,自我革新能力强的人往往比较有主见,往往很难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尤其是那些在自己看来明显错误愚蠢的意见,所以往往很难服从别人,有时只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服从。统治者自然不希望人们任命这样的人。反之,学习记忆能力强的人明显不同。由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他人思想成果的能力较强,自身的自主性较弱,所以往往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服从他人。自然,普通统治者往往喜欢任命这样的人。更关键的是,学习能力强的人,虽然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但往往知识面很广,诡辩能力很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持某种地位,他们往往能找到各种理由。只是他们的理由往往听起来很合理,并不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