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行做一行的议论文。

最近看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不管是用在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我都觉得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

年轻的时候,当我因为兴趣而做出换工作的选择时,有人给了我建议,告诉我:“做你所做的,热爱你所做的。”当时听后觉得“似是而非”,但还是寄希望于‘随心’,最终做出了跳槽的选择。很多年后回过头来看,虽然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业经历,我才明白,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往往不是选择一份工作那么简单,最好是什么都懂。另一方面,工作本质上是一样的。即使你选择了一份看起来“有趣”的工作,还是会有烦恼和无聊。

“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的本质区别其实在于:是能力导致兴趣,还是兴趣导致能力。

“干一行爱一行”背后的逻辑在于:兴趣来源于能力,完全可以培养。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获得胜任感,也就是成就感之后,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满足。这种愉快的感觉形成兴趣,然后变成正反馈,鼓励自己努力完成下一项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种思维可以使人在遇到困难时,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形成新的能力和兴趣。

“爱一行做一行”的逻辑是,你需要有兴趣,才能做好。持有这种思维的人一旦遇到困难,他们更容易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克服困难,而是这件事是否真的是我感兴趣的。如果再遇到几个大的困难,你可能会对一开始觉得很有激情的事情失去兴趣。

当我们回顾年轻时的兴趣来源时,我们会学到一些东西。

举个例子,一个小学生,因为入学前学过一些一年级的数学,在老师教的时候表现出比同学掌握的快,自然对数学更感兴趣。有了兴趣,他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以保持最初的优势。如果孩子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除非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和意外,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否则他以后很有机会成为数学尖子生。

有这样的反例。一开始,一个孩子对某一门学科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和兴趣,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后续投入不足,这种优势缩小甚至停止,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

在前面的例子中,兴趣来自于能力的建立。在后一个例子中,兴趣的损失来自能力的损失。所以即使你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你也可以产生一些胜任的欲望,但是这种由兴趣驱动的胜任欲望还不够强烈。

这说明“做一件事爱另一件事”是相对更好的策略。否则一个人就会在“爱一行做一行”到“做一行不爱一行”的不断循环中走向自信心的崩溃。

但是,“干一份工作,爱一份工作”就代表不能转行吗?

虽然我们上面做了那个分析,但是说永远不能转行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的行业确实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有些行业因为时代的潮流和历史的机遇,不得不发展得更快,甚至快几倍。

是否转行,其实取决于你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你是否非常热爱某个行业,希望在这个行业大有作为?还是你其实对做什么没有执念,只想更快的获得财富和自由?

这两个大目标的区别是影响你是否应该考虑转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有可能转行。比如你发现了另一个更好的机会,决定尝试一下,你可能会发现尝试之后成功的速度和回报都比原来的路径高很多。

比如现在小有名气的斯宾塞,在去香港做离岸金融业务、写自媒体之前,只在宁波一所重点高中教过英语。如果他是以“做一件事,爱一件事”的方式坚持教育行业,可能到现在都无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即使是前者,也可能受到市场和行业变化的影响。比如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人特别喜欢做BP机...但这个时代BP机没有市场空间,他再爱也只能给博物馆做模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干一行爱一行”和不完全坚持一行之间做出选择或平衡?

其实这还是一个短期和长期的问题。

短期来看,一个人其实在外部资源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你现在有什么选项,基本上都是最优选项,因为如果有更合适的,你之前就已经选择了(至少和最优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上的“稳定均衡点”。

如果你在做一份工作,说明你目前实际上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否则你会去(也许你能找到一份看起来更好的工作,但你没去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担心,也许你离家很远,也许你的工资增加不多而且你觉得转换成本太高,也许你觉得有风险,所以你只是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你不能不做这份工作——不管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锻炼自己,还是为了消磨时间——否则你早就选择不做了。

这种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但在足够短的时期内,事实就是如此。

在每一个短暂的时期,一个人能选择的只有内在因素。比如态度和努力。

所以短期来看,相对较好的策略是:安心努力,做好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智慧,积累资源。

其中,智慧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因为智慧就是做出选择的能力。对此,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提高选择的能力比做出一个好的选择更重要。)

提高智慧的最好方法是边做边学。如果只是靠思考而不是去做,得到的认识一定是不完整的,缺乏基础的。

所以短期内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

从长远来看,人们不仅可以选择内部因素,也可以选择外部因素。因为通过无数的短期积累,它创造了明显更大的资源——包括:更强的智慧,更丰富的经验,更高质量的人脉,更多的金钱,甚至更深的失败经验。这些累积资源的大小决定了这个人所能做出的选择的范围和质量。

当有选择,时间范围足够长的时候,要考虑走哪条路,哪条更快,甚至加速?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哪条路会导致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增长率?

不思考这个问题,就会陷入长期维度的“低级勤奋”。

我认识这样的人,他们在一个不发达的老国企里做了很长时间无望的生意。20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升职,但是工资增加了一点,但是和通货膨胀、房价上涨比起来,在毛毛简直就是在下雨。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

短期内一定要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从长远来看,一定要注意路径的选择。

还没完呢。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短期和长期的界限在哪里?“做一件事爱一件事”要坚持多久,“转行”要考虑多久?

其实这取决于你的准备时间,而这个准备时间取决于你做好当前工作的程度,以及你对未来路径选择的了解程度。

这种判断的一个指标是增长率。当你在当前平台的增长率明显没有在新的选择路径中的增长率高的时候,就是你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其实本质上这还是一个选择和努力的关系问题。在你开始努力之前,你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吗?还是先努力工作,想想更好的选择?这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