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象蕴含着美的内涵。包含了诗人“灵魂要造的地方,总不为世人所拥有”(云南天:《戒安寺图》)的美妙景色。陶渊明以田园风光为整体意象,流出“意象中的意象”和“意象外的意象”,衍生出一个诗意的艺术空间。用色彩融入整体形象。比如《归园》第三首写道:“南山种豆时,草满豆苗。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衣不蔽体,但心愿不违。”诗中的景色呈现出淋漓的绿色基调。这个整体色调用来暗示田园风光,绿色调用来衬托田园风光。整体田园风光中勾勒出“豆、南山、草木、苗、路、衣”的意象,连锄头归来的工人也染上了淋漓的绿色。这是“图像中的图像”。透过诗歌的表象,我们可以观察到景物的内在形象。于是这些场景连成一脉风景,满眼绿色,一个劳动者带着月光归来,走在被水雾覆盖的路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月夜和田野,而是诗人“独立的心灵”所构想的一个迷离而奇幻的世界,这里有一种超越自然时空、超越意象、穿越虚幻意象的节奏,我们才能体会到诗歌意象的“魅力”。以情调切入整体形象。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意象和场景是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现实境界,第二个意象和场景是指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借助于现实世界的隐喻、暗示和符号在想象中呈现的虚拟境界。陶渊明以富有情调的田园风光为背景,衍生出“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如《归园》首诗:“无适俗韵,自然爱秋山。误入尘网,走了三十年。鸟儿恋上老林,池塘里的鱼思念故乡,南国开荒,归园。有十几亩的方屋,八九间茅草屋,榆树柳荫的后檐,李涛罗塘前温暖而遥远的村庄,伊一市场的炊烟,幽深巷子里的狗吠,桑树的啼叫,空无一人的房间。在笼子里呆久了,我就回归自然了。”这首诗洋溢着热爱自然、淳朴宁静的田园情调。流露出对纯美田园风光的喜爱。这首诗以这种感悟切入整个田园风光的意象。整个意象都被这种情绪所暗示,描写了“方屋、笼中鸟、塘鱼、草屋、榆柳、桃李、狗、鸡、烟、村、巷、桑树”等意象,是诗中直接描写的真实情况,是田园风光中透露出来的意象,是“象群中的意象”。但只要你认真背诵,打开心灵的眼睛去看,这些意象既是风景,又是感伤。整个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是诗人站在乡村的主观镜头。这位诗人在平原乡村耕作,在小屋中尽情享受。榆树柳遮住了后檐,桃李在堂前展开了叶子,厨房的炊烟在远处的村子里隐约飘过,狗不时啼叫。在这种境界中,欣赏者实现了诗人纯净深邃的心湖,摒弃了世态炎凉的空灵心境,这是用寓意和象征表达出来的“象外之象”。这些都不在作品的真实情境中,但它们确实存在于诗中,存在于看得见的真实情境中。是水中月,镜中花。正是这种形式与精神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以田园风光为整体意象,由此衍生出的“意象中的意象”和“意象外的意象”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