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数据的内容
基础资料:这类资料涉及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假设、课题论证和最终选择,是反映课题研究基本情况的资料。
这些基本信息主要包括:(1)项目申报表和评审协议。(二)立项通知书。(3)实验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如学历、专业、教学经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研究专长等。(4)实验研究受试者登记表和花名册,包括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家庭成员、家庭住址、父母职业、个人兴趣、爱好、性格、文化程度等。(5)教育和科研的各种规章制度。(6)项目立项论证报告和项目研究计划(含计划修订稿)。(7)项目研究和运行的各种审批手续。(8)各种调查问卷和实验记录。(9)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的智力、能力和知识信息。(10)专家论证材料及专家意见(开盘、中期、收盘三个阶段)。(11)研究各阶段查阅研究的文献资料目录。2.
计划数据:这类数据涉及研究项目的总体设计和部署,是整个项目实施的蓝图,在研究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形成的各种方案,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思路和调整。
具体是指:(1)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2)子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组个人研究计划。(4)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计划。(5)年度研究计划。3.
程序性数据: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也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这些资料比较复杂,随时随地收集、积累和整理很重要,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原始数据和资料。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每学年的研究进展报告。(2)各阶段重要活动记录或成果记录(包括讨论、交流、展览、出版或社会反响)。(3)中期总结报告或检查材料(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的各种情况的记录)。(4)有关领导、专家和高等教育、科研人员的咨询活动和讲座记录。(5)所有观测记录、调查材料、试验统计等。(6)研究全过程各阶段的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设计、测试与评价试卷、调查问卷和测试中获得的一些数据。(7)记录研究中的异常情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8)典型实验班的纪实、教案和课后分析研究记录。(9)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的记录和论文。(10)研究过程中制作和引进的教材、视听资料、视听软件等教材。(11)文字、照片、视频、光盘、录音等文件材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12)研究过程大事记。4.
专题数据:专题数据是在研究过程中,围绕整个项目的运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形成的数据,对项目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1)专题学习资料,包括原始学习资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2)专题讲座材料,包括主讲人的讲座笔记或录音,讲座中的互动交流的谈话记录等。(3)专题研讨会资料,包括研讨会议程、主讲人发言、研讨会教学计划、研讨会交流记录、研讨会会议纪要等。(4)学生的专题作业。5.
有效数据:有效数据主要是在项目实施的阶段性和最终评估过程中获得的相应数据,是形成最终结果的主要数据。主要包括:(1)个人或群体变化的数据,如绩效考核、心理测试、相关素质和态度的统计分析等。(2)有价值的学生作品、奖项等文字材料、音像制品或实物制作的原件或复印件。(3)社会各界(包括专家、教师、教育行政领导、家长、学生和新闻界)对课题研究的直接或间接评价。6.
生产性数据:或总结性数据,涉及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和项目研究结束时的各种总结,对项目最终成果的形成有直接意义。主要包括:(1)研究报告。(2)研究报告。(3)课题研究各阶段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经验总结、专著等。(4)其他物化成果,包括教案、选集、课件、音像制品等。(5)获奖材料、证书、作品等。在研究阶段或最终的研究成果。(6)实验教师发表、交流、获奖的文章。(7)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内容的论文和通讯(包括其他人对该课题的评论)。(8)申请验收报告。(9)工程接收证书。(10)成果推广应用材料等。
项目材料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文献丰富、质量高,而且项目试验人员可以对各种研究项目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防止研究人员流于形式,为监督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数据的数量和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因此,全面收集、整理和保存本课题的研究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明确主题数据的分类方法,按照类别进行收集、整理和维护。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有目的的收集资料,找到自己最需要的,耐心细致的整理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放到相应的类别里,按照日期进行编号。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先把类别写出来,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资料按照类别写在相应的目录下。每增加一条信息后,你都会在相应的内容上写清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放在专门的文件盒里,把标签名称写在盒盖上,在每个文件盒里做一个小目录,这样打开盒盖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了。没有文件盒也没关系。您可以将数据分类放入不同的纸袋或简单的方便袋中。方法是一样的。当你理解了以上内容,你就知道如何收集整理信息,怎么做了。
在所有的材料中,有些是现成的材料,如实验方案、项目报告、审批表、实验教案、学生作业、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参加学术会议及收获、学生竞赛获奖等。大部分材料要按要求自己写。写的时候要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的内容来补充。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己不会写或者写得不好的方面,但一定要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使内容完整、实用、可行。
其次,重要的是坚持收集和整理学科材料。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的研究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论验收阶段。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有时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结束项目。时间长了,最初的积极性会减弱,会产生惰性:反正没来考察之后再去收集整理也不迟。这样一来,到了验收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东缺西缺。所以日常坚持很重要。其实收集数据的过程也是整理数据的过程。在学校工作中,每学期初要写一份工作计划,每学期末要写一份工作总结。与日常教学相比,研究的计划和总结可长可短,不必写太多赞美。我们可以把这学期打算完成的几件事写清楚,什么时候完成,怎么完成,期末对比完成了多少,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分析未完成部分的原因,考虑挪到下学期继续执行,或者取消计划重新考虑新计划。你这样想,你就会轻松愉快。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教研工作。我们可以把每个学期做的具体工作用一定的文字记录下来,归类到自己的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开放式教案、教学反思、教导处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表面分析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变得充实、科学、严谨。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我们会有信心。在工程验收前,我们会把手中的资料再整理一遍,做一个详细的目录供检查,也可以查漏补缺,让工程顺利完成。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你最好在身边准备三本书:
第一本是教研活动记录册。把每次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都记录清楚,把要解决的问题依次列出来,然后逐步解决,把解决方案和结果用文字保存下来。
第二个是课堂笔记。记录我在本校和校外听到的学生学科的各种话题和课型,包括下发的教学大纲和制作的课件模式。这些是你日常教学的参考资料。每节课结束后,最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案例修补,取长补短,如有不足进行修改。久而久之,我养成了记录教学思想的好习惯。到你讲课的时候,你手里会有很多信息。在选题、课型、设计教学过程时都会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教学摘录,经验之书。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会看一些教学参考资料,里面会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我们经常摘抄和阅读它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种新的思想产生和激荡。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材料记录下来,以后我们写论文、写教学反思和经验材料或者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都会用到。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进步,越来越成熟。
我相信我们都是有思想的老师。细心、坚持和耐心等于成功。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坚持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