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守仁的大学问题(一)
《大学问题》是王守仁创立的“心灵研究”的入门经典。注意“大学问”是大学问,不是大知识。万历年间第一官员申时行在同意拜王守仁时说:“言出必行,知大学,良知出孟子。”所以,在看《大学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学》和《孟子》的相关词汇。我不是学者,本文也不是学术论文,可以忽略那些哲学术语和理论流派,直接从他们的叙述中悟出一些道理。
大学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章。开头一段是下面这段文字:
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物有始有终,事物有始有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诚,先要知道,要知道风格。物尽人皆知,人尽皆知而真诚,真诚而正直,正直而正直,训练有素而仪表堂堂,仪表堂堂而治理有方,仪表堂堂而治理有方。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如果最后不把乱治了,厚的就薄了,薄的就厚了,什么都没了!这叫知其然,这叫知其然。
孟子提倡“性善论”,而《孟子》中的相关文字是:
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忍他人的心。先王有一颗不忍人之心,斯有一条不忍人之策。有了忍无可忍之心,就无法忍受别人的政治,统治世界的手掌心。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忍他人的心。如今,第一眼看到听话的男孩会下井,大家都有一颗怜悯之心。所以,要向听话男孩的父母致敬,也要得到乡党朋友的称赞。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羞耻心,没有人性;没有听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是不人道的。慈悲是仁的目的;耻恶之心,义之端;心之辞,礼之终;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人有四端,但还是有四个身体。有四面楚歌声称自己不行的,也有做贼的;说其君不可者,窃其君者也。任何在我里面有四端的人,都会扩充他的知识,把它填满。如果火开始了,春天就开始了。若能填之,足以护四海;不填的话,对父母来说是不够的。
好了,我们可以看《大学问》了。我还是按照习惯把原文全文抄一遍,然后附上我的感受(包括没有感受,只是重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连贯的阅读原文,保证你不会被我误导。为了方便阅读,我强分了20段。
1。那些“大学者”曾经认为成年人应该学习。敢问大人的学问为什么在于清正贤惠?
阳明孔子说:成人也是天地一体者。它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如果老公闲着没事分我,我就是小人。成年人整合天地万物的能力也是无意的。如果他们的心是仁慈的,他们就会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只有成年人吗?反派的心虽然不是别的,却在乎自己的耳朵。
《大学问》采用问答式写作。学生提问,王守仁回答。学生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大学”的开篇一句话:“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为什么这是大人学的?
阳明之子王守仁回答:所谓成人,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可以视为一体,所以在他看来,天下人其实都是一家人。如果你做不到,只是要和对方分享,那你就不是成年人。成年人能把世界当成一家人,不是因为他更聪明,你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到,而是因为他的仁厚。其实小人也有这种善良的心,只是不知道有多好,自己削弱了。
我们需要在这里停下来。古人云:贤者,也!美德其实就是你身上积累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我们现在称之为道德。明明德是为了显示其鲜明的品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讲仁、孝,只是在讲一种人文情怀,一种道德呼唤,而不是讲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很多人在反对儒家孝道的时候,把人文情怀和道德呼唤当成社会契约关系,一直强调互惠。大爱其实不等于。所谓我不下地狱就下地狱的人,所谓的人打你右脸,你就把左脸给他。
但另一方面,把道德号召强化为社会契约关系也是不对的!孝顺就是这样。如果儿子必须无条件听老子的,臣子必须无条件听君主的,这就让孝道变成了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对的事情变成了错的事情。
如何理解这种微妙的区别?《论语》里有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宰了我三年反孝,以为会耽误很多事情。孔子问他,不守孝道,吃好穿好,你安心吗?杀了我说,我心安理得!孔子说,那就不要留着!他既没有被学校开除,也没有被有关部门逮捕。当然,孔子还是反对杀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再举一个例子:我们鄙视自私的人,我们尊重经常做好事的人,但是我们坚决认同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好吧,继续往下看。
2。所以看到有意愿的儿子入井,必然有慈悲心,这是他的仁与有意愿的儿子的融合。听话的还是同类,看到鸟兽的叫声,会有忍的心,这是他们的仁与鸟兽融为一体。还有鸟兽意识的人,看到草木被破坏会有慈悲心,这是他们的仁与草木的融合。草木尚有商者,见瓦石毁,必有怜悯,是其仁与瓦石合一。也是其融合之仁,虽小人之心必有之。根植于天命之性,自然精神不昧,故称“明德”
杨接着说:所以大部分人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往井口走,快要掉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感到紧张、害怕、担心,会触动他所谓的同情心。原因是此时此刻,他内心的人性与这个孩子融为一体。孩子还是同类,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事实上,即使我们看到鸟兽的哀鸣,看到植物的枯萎,甚至看到一座美丽建筑的倒塌,我们也会被这种同情心所感动。俗话说,一花一石,有意就能留人。当我们有这种情绪时,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仁爱与它们融为一体。
工蜂不会与熊峰争执。我这辈子吃得少,干得多,还没机会和蜂王干成那样。你儿子整天不工作,但他吃饱睡足。为什么?原因是蜜蜂是群居动物,每只蜜蜂都只是群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右手不会在意我们的左手,我们有幸行走的双脚不会在意我们吃喝的嘴巴。
人心中的仁,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明德”,孟子所说的“性善”!
3。小人之心已脱离卑微,其一体之仁仍可忽略,因其不为欲所动,而不为私所盖。而且是欲念所动,遮遮掩掩,利益互相攻击,怒火互相亢奋,什么都会干,甚至骨肉相残,一体之仁不死。所以,如果你被无私的欲望所覆盖,你就是小人,但身为一的犹太人也是仁者;一有私欲的遮掩,便是大人的心,但其分离仍是卑鄙的。所以,丈夫是一个成年的学者,他只需要摆脱自己的私欲,就能明白自己的德性,恢复自己天地一体的本性。不可能是身外之物,而是有所收获。
不分彼此,没有私欲,能看到每个人心中的仁。但一旦私欲滋长,利益互相攻击,激起民愤,人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骨肉相残,内心那种能视天下为一的仁爱也就没有了。所以成年人的学习是为了消除私欲的增长,恢复固有的仁爱。这就是“大学之道,在于清德”的含义。注意,只是还原内在本性的东西,并不是通过格子从外面出来的。
王守仁和以前的儒家的区别已经从这里开始了!
4。岳:但你为什么“亲民”?
说的是明德者立天地一体之体,亲民者达天地一体之目的。所以很清楚,德必然在于亲民,亲民也因此清楚其德。所以我的父,人之父,世界之父,然后我的仁与实,与我的父,人之父,世界之父融为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孝的明德就清楚了。亲亲我的兄弟,和人的兄弟,和世界的兄弟,然后我的仁和我的兄弟,人的兄弟,世界的兄弟融为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哥哥的明德就清楚了。
为什么是“大学之道,明道德”之后的“亲民”?
“明明德”是修身,“亲民”是应用。修养和应用相辅相成。下面这段话应该是植根于孟子的“老人与老人,青年与青年”。通过由近及远的演绎,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兄弟姐妹在情感上联系起来。孝道之德由此显现。
你不需要呼吁爱自己。爱自己以外的人,就需要有一个“算一个”的推演。人最自然的“被当成一个”的感觉,就是母亲对待孩子。所谓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本来就是一块,母爱不需要演绎。父爱的感觉稍微弱一点,但基本不用扣。但是孩子爱父母,兄弟之间的爱,所谓的“孝顺哥哥”,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做到的。所以,孝是大爱的起点,最容易做到“被视为一体”。把“视为一体”的情感锻炼演绎到全世界,表现出孝顺的鲜明品格。
5。陛下,你的丈夫和你的妻子,你的朋友,甚至山川,河流,鬼神,飞禽,动物和植物,都有相互亲吻的仁慈,从而达到我们的合一,然后我的德行不得而知,但我真的可以融合天地万物。夫君据说天下明明德,却又说家国治天下平,所以称之为极品。
同样,如果把它运用到君主、他的妻子、朋友,甚至山川、河流、鬼神、鸟兽、植物上,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最终可以把世间万物视为一体。这是显光的品德,这是治国安邦,这是发挥自己的天性。
6。岳:那“不做最好”呢?
岳:最好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德行和亲民。天命的本质是善的本质,其精神不是无知的。这就是美德的本质,叫做良心。最好的发展是做对的事,不做错的事,有轻有重,有求必应,有所变化,不居自然,这是人民和彝族的极端原则,是不允许增减闲暇的。如果很少有增加或减少自己闲暇的提议,那是小智的一个私人意向,不是最好的。既然一个人不慎重,但是唯一一个没事的,怎么能和这个比呢?
那什么是“至善”?
明德,亲民到极致,即“止于至善”。人性纯洁完美,所以我们能好是因为我心好!这是王守仁的“良知”,而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最好的角度看世界,是或不是,一切都是自发的,自然的,原始的。没必要讨论每一点,需要增减。否则就不是最好的,而是自私的小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守仁深受佛教影响,简直就是《心经》的翻版,不灭,不净,不增不减。当然,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王守仁抛弃了佛教。
7。后面的人只是不知道最好的在我心里,而用自己的私人智慧在外面衡量,以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定理,这是建立在对其是非的无知上的,而且是支离破碎的,人欲骄而死,亲民之知天下大乱。造过去的人自然想知道他的德行,但是他不知道如何止于至善,但是他太自私了,所以他失去了空虚,他的家庭和世界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尔家之流也就没有了。那些本来就想亲其人,却不知止于至善,反而把自私淹没在卑鄙中,丧失了商业技巧,与善良真诚无关的人,那五功利的人就没了。是的,我不知道如何最好的停止。
孔孟之后的儒家不知道仁的善。我心中有它,但我只是必须到外面去找出事情的真相,并试图找到完美的普遍规律。反而发现越来越乱。人欲横流,正义荡然无存,知名亲民的大学被严重扭曲。佛教和道教也知道显光的道德,但他们的祈祷太高,白白失去了,特别是他们不愿意通过家、国家、世界来实行这种道德,他们不亲民。像春秋时期的五霸,虽然亲民,但任其私心肮脏,喜欢玩智谋和政治,一点善良都没有。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不懂得止于完美。
最好的是自然的善。但善良只是一粒种子。善良是种子里的生命,但无论如何也长不出来。它需要良好的土壤,浇水,施肥和栽培。当然,一天暴十天冷是不行的。而这里明显的德行和亲民也是这种养成的过程。
8。所以,最好的于明德,亲民,犹规矩也在乡下,秤在长短,重也称。所以,方圆不拘泥于规则,却很酷;长短不限尺度,要擅长;重量不限于称重,失去了准确性;显而易见,贤惠亲民不止步于至善,毁于一旦。故谓成人之学止于至善亲民,明其德性。
画方圆需要章法,量长度需要尺子,量重量需要秤。同样,也要贤惠亲民。这就是大学之道。
如果种子里根本没有生命,再好的土壤,再科学的栽培,也种不出庄稼。
阅读王守仁的大学问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