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文化意义

从文学的角度看,汉赋改变了旧的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汉赋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拓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在先秦文学中,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审美拍摄的独立对象,而在汉代,大量的作品都是以自然为表现对象,不附加其他的理论和思想条件。自汉赋开始,景物叙事本身就具有了完整的美学意义。虽然从一般的理论讨论来看,自然狩猎只是文艺展示的对象之一,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展示对象。以集体的、大规模的行为描写山水自然,汉赋开风气之先。此后,每当有这样的群体行为,就会形成中国抒情文学的一个高峰。

第二,汉赋有意识地强调自然物引起的人的内心感受,奠定了文学描写中物与情关系的概念基础。

但在东汉以后的景物描写中,个别具体的物象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地反映感情,这种相对固化的物情关系体系一直延续发展至今。可以认为,汉赋是这一思想的创始人。在汉赋中,自然景物不仅是人们感受的对象,也是讽喻比较的对象,呈现出充分的情感依恋特征。自然的变化可以引起情感的变化,某些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特征并逐渐概念化、程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赋奠定了文学描写中物质与情感关系的概念基础。

第三,“物”作为文学创作中重要的展示对象,在汉赋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这一点最早可以从西汉的《礼乐》中看出。司马迁虽然对汉赋中描写景物的夸张风格不满,称之为“空洞的辞藻”,但在评价《离骚》时,也强调了“志”与“物”的联系。到西汉末年,刘欣直接指出,陈“登顶可赋”是由于“感物而入,入不敷出”。对汉赋中“物”的描写给予肯定评价的是班固,《汉书》中司马相如的赋“博学多才,异彩纷呈”就实际表达效果而言,汉赋可能显得过于注重对事物的描写,对“志”、“道”关注不够。但从文学发展演变的立场来看,我们欣赏它是因为它对景物的精心描写,有效地激发了人们对“物”的感情和兴趣,从而激发了描写景物的文学。

第四,汉赋非常重视文学表达。

从汉赋开始,这场讨论真正集中在文学本身。当然,在汉前后的讨论中,汉赋也经常作为攻击的对象出现。一方面,它受到了作家们的批评,这也是杨雄在《法眼》中多次提到的“美中有淫”、“美中无词”、“雅中少言”。另一方面,东汉王充、班固时代,讨伐更加激烈。汉赋主体散文的特点带来了以下重要后果:一是使人们意识到了学术、政治、历史文章之外的另一种特殊文章类型的存在。第二,由于汉武帝、、成帝喜欢骈文,所以傅家异军突起,形成骈文繁荣时代,蔚为壮观近八百年。有力地推动了文学散文的发展,从《墨山泛水》到东汉魏晋,表现了个人的情感,表现了普通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