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论文800字。
回想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小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多难。当时各科都很优秀,我的数学成绩也很高。100%的问题总是在90%左右。一年级的时候,我成了数学代表。那时候我的数学成绩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从来没有考出这么差的分数,以至于一年级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我公费还好。到了初二,我发现我的数学成绩开始逐渐下滑。那时候的我,内心浮躁。虽然我比不上那些穷学生,但要真正专心学习还是很难的。虽然我也参加了数学竞赛辅导,但是并没有引起我学习数学的兴趣。星期天我被迫参加任何辅导,但我是被迫参加的。一个整天做爱的孩子怎么能静下心来学习?在一次考试中。有几道几何证明题我无从下手。我对着试卷发呆等一会,成绩肯定不理想。我觉得一个当年和我成绩相当的同学,成绩还是很棒的。表面上看都是我没有能力好好学习的结果,但渐渐的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理科头脑,尽管我理科成绩经常很好。那时候的我,习惯了跟着感觉走,自然就对科学产生了恐惧。数学和物理在初三开始出现明显的整体下降趋势,我更加坚信自己不够聪明。因为社会上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像理科一样擅长理科的人都是聪明的学生。我也有同感。当时高中就有了选择文科的想法。因为,对我来说,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远不是我学习生涯的终点。我的父母对我寄予厚望。他们希望我考上一中,然后直接上大学(那时候一中的威望很高,人们认为只要进了一中,就一脚踏入了大学)。以我初三的成绩,很难考上公费二中,更别说公费一中了。父母甚至想过让我休学一年,因为家里没有经济实力让我自费上一中或者二中,但是我很舍不得。后来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好英明:没有再浪费一年。当时我反对父母的意见,没有别的原因。我只是觉得和下一届学生一起学习很尴尬。这是丢面子的问题。虽然有以前的好伙伴,但是熟人越多,越觉得尴尬。
初三数学学习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最深:
一天早上醒来,做数学题。不知道一道几何题怎么做,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不知道是灵感还是自己的做题能力(两者是否有时可以划等号,有时很难区分),总之我知道怎么解。我在日记里激动地写道:“我不傻,但我没耐心。”那看似是在鼓励自己,但偶尔的成功感带来的自信会很容易被频繁的失败感击垮,自卑感自然会越来越重。坦白说,我不知道自卑是什么感觉。虽然没有什么依据,但总觉得自己很重要。也许是因为没有依据,所以经常忽略自己。要说自己的优点,真的数不清几个。可能中国人的通病影响了我。优点和优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有时候我会误以为优点就是优点。我经常在想我是不是有点迷茫,就像很多人都有问题一样。
带着一身的遗憾和满满的痛苦,我迈进了高三的门槛,这是最关键的一年。形势迫使我学习数学,学习,学习,学习,但毫无进展。因为我的总分还可以,数学老师也很照顾我,无论如何我都要感谢他。虽然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大的效果,但我觉得一定很棒。那时候,学习和考试成了我们所有人。它们充斥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每个人的脑海。对于数学,我不想讨厌它。如果我学习,我就不会有成绩。如果我考不出成绩,就别说上大学了。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数学成绩偶尔能及格!虽然通过的概率不会超过50%,但能让我会心一笑。要不然怎么说现实是残酷的?它能让我对数学麻木。对于数学来说,就是学习而已,不学是上不了大学的。高三这一年让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充实”的一年,但我再也不想过那样“充实”的生活了。如果我那样活着,我应该活到100岁。只能活到五六十岁,终于给自己起了个好名字:“勤政到死”。多么光荣的称号!但是我不想要。反正我也不想要。其实高三如果只是累,那也没什么,那种滋味还远远谈不上累。
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我发现我太骄傲了,数学在那里等着我:上天安排我学广告,把数学放在我身边,说我们必须相伴,否则我以后很难赚钱。现实总是残酷的,它会逼着我重新学习数学;接受现实总是很痛苦,又要重新学数学。和我一起打拼了这么多年,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习惯了就不会觉得痛了。我也习惯数学。我会的,我会的,因为不学的话,考试是过不了的,但是我要花很多钱才能考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我是考不上的,我根本没有钱。不学的话,专业课也做不好。专业课做不好,就很难赚钱。不赚钱怎么活?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实现梦想?
想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曾经以为自己是至亲好友的人,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了,但是数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虽然我很少看。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为了弥补我对它多年的亏欠,我会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大声呼喊:数学,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保证这辈子我们再也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