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留学的相互经历

有幸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剑桥和哈佛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很难说谁更好。事实上,哈佛大学是由一群剑桥大学的学者创立的。哈佛大学所在的地方也叫剑桥,和剑桥一模一样。但在中国常被翻译成剑桥,以区别于英国的剑桥。刚到哈佛的时候,和同学聊天。他们一点一点的剑桥,这让我很困惑。我一直以为他们说的是英国的那个。

虽然两者有这样的关系,英美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英语国家,但是两地生活学习的感觉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很难想象没有在这两个地方生活很久的中国人。在两个国家学习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想申请出国的同学有必要了解这些区别。

一个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在全世界都很有名。一接触到他们,就会觉得他们彬彬有礼,谈吐举止非常优雅,很有贵族气息,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接触久了,你会发现这种礼貌背后隐藏着一些傲慢和保守。他们对每个人的举止态度都一样,很难有深入坦诚的交流。即使在英国待久了,也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在英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喜欢待在自己国家的小圈子里,文化之间的融合并不紧密。英国学生周末聚在酒吧喝酒狂欢;俄罗斯学生每个周末都会去东正教堂做礼拜;中国的学生每个周末都会聚餐打牌;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在英国呆了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交到什么好的外国朋友。是那些中国同学每天聚在一起。

起初,我以为英国人和美国人是一个团体,因为他们都说英语。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我去苏格兰旅行时,我遇到了一个去英国旅行的美国年轻人,我们邀请他一起吃我们做的菜。他很高兴,所以他和我们聊天。谈到英国人,他说:我们的政府还可以,但我们的人民完全不同。?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总是互相泄愤,但英国人和美国人其实是互相鄙视的。英国人认为美国人没文化,庸俗,美国人认为英国人傲慢保守,冷漠刻板。

到了美国,我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不同。美国人很粗心,说话很夸张,对人总是充满热情。因为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仪,所以更容易沟通。感恩节那天,我们的教育部长,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和退役军官,邀请各国学生到他家吃饭,这在英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家很大,跟宫殿一样,客厅可以同时容纳50个人吃饭。我们吃得很开心。当我们在晚宴上致辞时,他说:欢迎来到美国。请不要把自己当成外国人。这里没有外国人。我的祖父是德国人,我是德国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日本人,我们主任是葡萄和英国人的混血儿,所以其实大家都一样。追溯几代人,他们都来自国外。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只要你喜欢这里,愿意在这里生活,你就是美国人,也可以同时来自其他任何国家。

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感动。这才是一个大国和人民能有的气度。在英国,几乎不可能听到这样的话。是一个宗教信仰保守,历史悠久的国家。即使是社交宴会,一切都必须遵循古老的传统。在剑桥,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加的大型晚宴,叫做Formal Hall,应该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式晚宴。参加者必须穿正装。在一些相对开放的学院,西装打领带还能勉强过关,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保守学院,比如牛顿所在的三一学院,西装是不被接受的。正装是长衫,就是哈利波特电影里穿的那种黑色学位服。开饭前,大家起立祈祷,学院院长用拉丁语说:感谢上帝赐予食物。阿门!?大家重复:?阿门!?然后坐下来吃饭。一顿饭总是三道菜:首先是面包和开胃酒,然后是土豆和牛排,最后是甜点。订单旁边,吃一个换下一个。饭桌是成排摆放的,不是圆桌,吃饭的时候不允许走动,只能和对面和周围的人聊天,遇到是谁的人,看到两个地方对面坐着美女,不能走过去搭讪。一开始我觉得挺好玩的。我去了不同的学院吃正式的礼堂。吃了几次,觉得这种规矩太多的饭局没意思,就懒得去了。

在周末,传统的英国人会严格遵守基督教关于周日休息的规定。除了卖旅游商品的小店(因为只有周末生意好),剑桥所有的银行、超市、市场等等都关门了,所以周日几乎不可能买到一些生活用品。最神奇的是圣诞节。根据我在国内的经验,这么重要的节日,街上肯定有很多人,和国内的同学商量了很多有趣的节目,晚上去逛街。谁知一出门,连个鬼都没有,又冷又怪。原来,在平安夜,英国人都是在家里。人们呆的唯一地方是教堂。他们安静而庄严地坐着,甚至没有咳嗽,听上面的人用古典拉丁语读圣经。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如此严肃的气氛。我和同学,不懂拉丁文又不敢到处走,坚持了两个小时,然后我们就跑了。

相比之下,美国的街道无论周末还是重要节日都很拥挤。哈佛的周末晚餐比正式宴会要随意得多。肯尼迪学院中间大草坪的石桌上,摆放着各种食物,有牛肉、土豆、水果、米饭,都是自己用一次性餐具捡来的。然后就可以随意坐在凳子上或者三五成群的在草地上聊天,享受周末的阳光。如果赶上盛大的节日,比如一年一度的前往查尔斯河(Head to Charles),各种美食会沿着查尔斯河的河岸排上几百米,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人与人的交流和文化交融会变得容易很多。

另一个更具体的对比是,美国超市的食品种类繁多,很容易买到适合中国人胃口的食品。如果你去中国超市,不仅可以买到国内所有的食品,而且比美国超市还便宜;美国有很多中餐馆,价格也很合理。相反,中国食品在英国一般超市很少能买到,中国的特价超市价格很高,中餐馆数量比较少,价格也高。这还是和美国文化的宽容有关:美国人基本上只要好吃什么都吃,不拒绝中国菜;英国人比较保守,所以英国的中餐主要靠中国人,所以卖这些东西的地方很少,平均购买的成本会更高。

简而言之,在生活中,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更接近中国人:他们更喜欢享受世俗的生活,吃喝玩乐,规矩少。所以,如果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在一起,如果他们在语言上没有太多的交流障碍,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美国人会和中国人相处得更好。正因为如此,在华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会要比融入英国社会容易得多。

好像说了很多英国的坏话,却把在美国留学的生活描述的很漂亮。其实如果有人问我,我更愿意怀念学习生活的哪个地方?我的答案会很肯定:剑桥,剑桥,英国。

保守和刻板,也有它的优点。文化和历史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沉淀。到了剑桥,正好是剑桥建校800周年,有点晕。几百年前的街道和建筑都保存的非常好,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建立了数百年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和皇后学院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它们气势磅礴,美不胜收,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它们不是作为文物保存下来供人参观,而是一直在使用。它们是宿舍、教室、学生食堂、教师住宅和办公室。这里有现代化的供水供电设施,教授前沿科学,但人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与几百年前仍没有太大区别。一想到我会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学习,就几乎要醉人了。徐志摩的《告别剑桥》只能写在这样的地方。

因为宗教传统深厚,规矩多,社交活动不像美国那么热闹吸引人,所以这里更安静平和。所以,这里是最适合一个人安静学习、研究、思考的地方。每一个学院,最高最高耸的建筑,都必须是教堂,以彰显人类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那些几百年来从未改变的建筑和传统,提醒着人们,你只是世界上的一个过客。达尔文、牛顿、克伦威尔、凯恩斯、丘吉尔都来过这里,看过同样的风景,走过同样的街道。再自命不凡的人来到这里,都会心生敬畏,懂得谦虚。用这种心态去学习,显然会比用自大的心态去学习收获更多。

在剑桥举办的学术讲座大多也会比较关注一些永恒抽象的话题,比如宗教神学。即使是更贴近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学讲座,也会倾向于抽象的哲学思维或者数学模型。简而言之,正常人永远也不会明白那一点,他们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相隔了这样的距离。相反,在哈佛,讲课讲的都是热门话题,比如中东战争、中国崛起、朝鲜局势、美国大选和金融危机。即使是大牌教授讲课,他们通常也会照顾听众的口味,尽量让他们通俗易懂,偶尔插两句笑话,赢得满堂喝彩。

在英国(其实包括整个欧洲),其大学里有一种古典的学术氛围,强调一个人长期独自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而美国则更注重学以致用,在乎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正如许多人所知,剑桥大学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和哈佛旁边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几乎齐名。他们在美国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北大和清华,但不及剑桥。我去剑桥的时候,正好三一学院有人得了诺贝尔奖。由于剑桥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并不感到意外。他们刚刚在学校的主页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获奖者的头衔是博士,也就是XXX博士。题目本身就能很好的说明剑桥保守传统的特点。

因为欧洲的古典大学制度,一个专业只有一个教授职位。只要教授职位没有退休或死亡,这个专业的其他人都不能成为教授。所以,这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家伙,尽管成就斐然,却被冠以XXX博士的头衔,而不是XXX教授。有人认为这种保守的做法导致了很多优秀人才被美国大学挖走。因为在英国你的水平再高,也可能还是讲师。如果占据教授位置的学长注重锻炼,长寿,这辈子你想尽办法取代他可能就没希望了。而且如果你来美国,你可以马上成为教授。我在剑桥的导师,虽然是博士生导师,但仍持有博士头衔,她在国内的同事曾经想邀请她去国内某重点大学讲课,材料上报给了学校相关部门,但申请失败:按照学校规定,只能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而她只是讲师,不符合要求。如果她想来,只能自费。按照这个规定,之前的诺奖得主只能自己出钱在中国讲课。

这个系统看起来确实有点过时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体制下,教授只是一个名誉职位(有些系是教授挂帅,所以也是行政职位),并不是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里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也不用天天打破脑袋琢磨怎么评职称了。各种职称的评定标准看起来很重要,很合理,就像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样,可以督促老师好好学习。然而,真正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能会消耗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如果每年都围着那些考核指标转,一个人可能很难做长远规划,很多学习必然会急功近利。像英国的这种模式,一个人可以在某个领域潜心几十年,不担心三五年有什么结果,最后可能会研究得更深,做出很大的研究成果。

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志向,只想谋生,那么他就会安于现状,因为缺乏硬性的考核标准而无所作为。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英国也比美国宽松。英国大学的博士研究基本没有硬性指标,主要是学生和导师商量,最后提交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在英国,博士一般是三年,硕士只有一年。而且优秀的本科生不需要硕士就可以直接申请博士。这就导致了国内一些优秀的本科学生直接申请去英国读博士的情况。三年后,他的同学刚从国内硕士毕业,他已经是英国名校的博士了。它节省了很多时间。当然,具体质量如何就不好说了。可能水平高,也可能名不副实。在中国,英国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相反,美国的博士培养体系非常严格。他们相信制度,而不是个人兴趣、抱负和耐心等主观品质。博士毕业通常需要五年时间。前两年需要系统学习本专业的各种课程,并通过考试。然后需要阅读本专业指定的几百本专业书籍,参加博士论文申请考试,既包括笔试,也包括面试。通过考试才能开始写博士论文。你考上之前的身份是什么?博士生?只有你通过了考试,你才能被称为?博士候选人?。很多人很难通过考试,或者博士论文创新水平不足。博士读七八年是常有的事。在美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读博士读不下去,看不到毕业的前景,中途放弃学校找工作。至于硕士的培养,美国一般需要两年,也比英国严格。

所以,我喜欢剑桥胜过哈佛的原因很个人化:我不太注重生活,虽然不喜欢纪律,但我不怕在英国过节俭的生活。但是在学习上,我讨厌太多的考核标准,喜欢一个人学习思考。然后,我喜欢安静,一个人徜徉在古老而安静的校园里沉思,享受那种逃离世俗的纯粹学习的感觉,思考一些与现实关系不那么紧密,不那么功利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世界上没有比剑桥更好的地方来做这样的事情了。

我想我说的已经够多了,可以做个简单的总结:喜欢享受中餐,不习惯清淡生活的人,应该喜欢美国;希望自己的知识能早日应用,关注世界时事的人也应该喜欢美国;喜欢被考试等形式逼着学习,不然可能会偷懒,应该去美国;喜欢人际交往,喜欢群体做事的,应该去美国。想体验异国文化的人应该首选英国,因为那里的西方传统文化保存得更为彻底;喜欢安静的思考,不想被打扰,希望研究一些纯理论的问题,远离世俗的喧嚣,英国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基于我的所见所闻,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