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屏蔽效应可以防雷吗?
我们这里说的屏蔽,有两层意思:1,屏蔽建筑物;2.建筑物内各种线路的屏蔽。
我有一篇论文《智能建筑顶层机房电磁环境的计算与分析》,讲的是建筑内线路的电磁耦合强度和机理。/cgi-bin/21/topic.cgi?论坛= 2 & amptopic=360
理论上的东西在论文里有展示,给你看的原因是两点:1。理解建筑为什么要屏蔽;2.屏蔽建筑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是什么?
关于建筑屏蔽的结论
a、对于设置在建筑物顶部的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需要在建筑物顶部用金属网格屏蔽雷电电磁脉冲,而不是依靠设备本身的金属框架作为电磁场衰减的屏蔽网格。在工程设计中,不应选择2.4Gs作为机房电磁场强度的设计依据来设计屏蔽网格和安全距离,而应根据GB 50174-93《电子机房设计规范》和10Gs作为机房电磁场强度的设计依据的要求来设计屏蔽网格和安全距离。
b、在安全距离的选择上,我们总是选择最大的安全距离来保证机房内电子信息设备的安全。通常对于设置在建筑物顶部的电子信息设备机房,我们只考虑建筑物顶部的直击雷保护装置与雷电相连时的电磁场环境。此时室内(LPZ1区域)的磁场强度大于建筑物遭雷击时的磁场强度,而用于屏蔽建筑物的屏蔽网格宽度远小于2.65 m,所以工程上一般选择dS/1的值作为安全距离。
c、为满足建筑物顶部机房内磁感应强度小于10Gs,即小于800 A/m的要求,对于面积大于140 m2的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金属网格的宽度不应小于1m×1m。对于面积只有几十平米的小电子信息机房,为了有效利用机房面积,需要使用0.4 m×0.4 m的金属网格进行建筑物的电磁屏蔽。
D.布置建筑物的引下线时,宜利用建筑物柱内的钢筋组作为引下线,不宜单独设置引下线。当选择建筑物内柱中的钢筋组作为建筑物的电气接地干线时,可大大降低雷击时接地干线上产生的过电压。
我来总结一下观点:1,一般的小型非重要机房,用φ 8 mm镀锌圆钢做一个1m×1m的网格就可以了,对大楼的六面进行屏蔽接地。2.网格小于1m×1m的盾构,面积大于140m2时,需按上述方法制作。3.只有大于140平方米的重要机房才需要用0.4m×0.4m的网格进行屏蔽。
在这里,只有位于建筑顶部三层或独立在地面上的机房需要这样做。我总结的就是大概情况。根据面积和重要性,如果机房很小,但是里面设备很多,可用空间有限,无法达到安全距离,那么就要使用小的屏蔽网格,增加机房的利用空间。
你们昨天谈过建筑屏蔽了吗?现在来说说线的屏蔽。在说线的屏蔽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趋肤效应”。
假设电缆芯线和护套一开始连接,一个电压波从一开始就流入。芯线和外皮中分别流过什么电流?哪个更大?为什么?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明白了“趋肤效应”。
芯线和护套是两根平行的导线,电流流过护套产生的磁通量与芯线完全互锁,因此电缆护套上的电位将全部传递给芯线,因此电缆护套的自波阻抗等于芯线和电缆护套之间的互波阻抗, 而流过缆芯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只是部分与电缆外皮互锁,所以缆芯的自波阻抗会大于缆芯和电缆外皮之间的互波阻抗。
如果你做一组方程式,它是:
U=Z核心I核心+Z核心到皮肤I皮肤
U=Z皮肤I皮肤+Z皮肤到核心I核心
所以,在这个时候:
Z核心I核心+Z核心到皮肤I皮肤= Z皮肤I皮肤+Z皮肤到核心I核心
然而这时:Z皮= Z芯到皮;Z芯> Z皮到芯;满足等式的唯一条件是I core =0。
这个“唯一条件”就是“趋肤效应”:)
其物理意义是当电流在电缆外皮上传播时,在芯线上感应出与电缆外皮电压相等的电动势,阻止电流在芯线中流动,类似于导体的趋肤效应。
因此...利用雷电的“趋肤效应”来屏蔽线路。它是迫使绝大部分雷电流流经屏蔽层并入大地,而不是通过导体内部。
-
补充:原标题如下
防雷,理论上的设计顺序是:
1避让:避让,不建在易遭雷击的地方;
2.屏蔽:屏蔽,屏蔽易受雷电过电压影响的线路;
3隔离:隔离,将容易相互干扰,电压差容易相互反击的线路隔离;
4接地:接地,根据接地功能,将所有需要接地的设备依次接地,保持足够的接地距离;
5类:等电位联结,只有在没有屏蔽、隔离和足够的接地距离的情况下才进行。其中,安装浪涌保护器是等电位联结的一种方式。
-
参考:百度百科法拉第笼
/view/424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