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伤寒论》中的表、里、半表半里
钱超尘教授对《伤寒论》的考证表明,《伤寒论》以张仲景广博的《唐叶静论》为基础,汇集了包括张仲景弟子在内的几代乃至几十代医家的论文。《伤寒论》不是一个人写的,文字的表达习惯不一样。大部分文章都是互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1,表:
《伤寒论》第四十六条:“太阳病,脉紧无汗,发热身痛,八九天不能解,表证犹在,宜为汗出。药稍微去掉了,人就烦了,戏剧家就放心了。故阳重,以麻黄汤为主。”
此“表”指麻黄证
《伤寒论》(164):“重伤寒后,反复出汗、心胀、恶寒者,不可解。不攻新,先解表,表解可以攻新。桂枝汤适宜解表,大黄黄连泻心汤适宜攻脾。”
本文指的是桂枝综合症。
2.外部:
《伤寒论》(146)记载,六月七日伤寒病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治,有发热,微恶寒,四肢心烦疼痛,微吐,心下支结,表证。
《伤寒论》第四十二条:“太阳病,表证不明,脉弱,宜发汗解表,宜用桂枝汤。”
上两篇桂枝外指证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去了十天,脉细数易卧者,外已解表,胸胁胀痛者,以小柴胡汤立之;脉而浮,而麻黄汤。”
本文指太阳病。
《伤寒论》(104)记载:“十三日伤寒不解,胸胁满吐,晨热已微利。这是柴胡的一个证候,但不利于下行。那些反对它的人现在知道医生会吃药,这不是治愈的方法。对于潮热者,确实需要先用小柴胡汤解决,再用柴胡加硝汤为主治疗。”
本文指的是小柴胡综合征。相对于阳明病,少阳病在外,阳明病在内。
胡老分析《伤寒论》篇,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麻黄证常称为表证,桂枝证称为表证。
3.内部和外部:
《伤寒论》第九十三条:“太阳病先起,不愈。因多汗复发,表里俱虚,人患多汗自愈;”所以,如果你是,你会汗流浃背的出表。里面没有平安,然后就恢复了。"
4.内部和外部:
《伤寒论》第六十条:“起病后,若复发汗,必感风寒,脉细。因此,凡是这样做的人,都有内外虚故也。其下是空,轮回汗空,内外皆空。”
第60条和第93条都是“下后出汗复发”。一个说表里皆空,一个说表里皆空。可见这里表里互为词。
麻黄证是太阳病的表证,桂枝证是太阳病的表证(表里不一,表里不一,称为表证)。
5、半桌半:
程无忌在《伤寒论注》中首次提出“半表半里”的概念,将“半表半里”称为“半里半表”,即14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脚冰凉,心满,无食欲,大便硬,脉细。脉象深也在内,汗出为阳。如果犯了纯阴结的假序,就不可能再有表证,而且是一半在内,一半在外。虽然脉沉而紧,但不可能是少阴病引起的,所以如果是,阴不能汗。今天头出汗,就知道不是少阴。可以用小柴胡做汤。不行就拉屎。”“表里必有”与“此半里半外”:——表里观念是唐八分辨证中唯一的病位。仲景提出了半里半外的概念,即半表半里的病位,这是从八分辨证发展到六分辨证的关键。
《伤寒论》第九十七条说:“血弱气竭,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斗,胁下缚。正邪有分,寒热来来去去,歇一歇,嘿嘿,不想吃,脏腑相连,疼痛必然下来,邪高则痛,故使呕吐,小柴胡汤为主。服柴胡汤后,口渴者属阳明,法治之。”
是“一开就邪灵进房间”吗?阳明病就是内证,靠* * *识来达到。“服柴胡汤后口渴者,属阳明”。服用柴胡汤后,口干舌燥,然后进入阳明内证。“法治”就是对阳明病要辨证施治,而不是服用柴胡汤,否则就是误治。"当它被打开时,致病因素进入体内."致病因素出现在表面,消失在体内。那是哪个病位?这里仲景已经暗示了除了表里之外还有半表半表的病。
胡锡树先生是近代经方大师,中医临床医师。其临证方药精简,疗效突出,得益于对《伤寒论》的正确理解。胡老对《伤寒论》的诠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病位有表里之分,半表半里。疾病表现在皮肤、肌肉和骨骼上;在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表内外,胸腹之间的部分一半在外,一半在内。
当代经方大师冯教授对胡老经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验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他明确提出《神农本草经》、《唐冶经》、《伤寒论》一脉相承,《伤寒论》六经出自八纲,并考证了《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本经》和《唐冶》只有表里的概念,没有半表半里的概念。冯老根据六经确定了《伤寒论》方药的六经。如太阳病为麻黄汤、桂枝汤等表阳之证,阳明病为白虎汤、承气汤等表阳之证,少阳病为小柴胡汤等表阳之证,少阴病为麻黄附子汤等表阴之证。其中,以半表半里阳证、少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较为明确。可见半表半里的概念不假,在临床上很有用。
经方精准、有效、价廉,这是经方的优势。经方难学是因为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中加了23个字,导致后世用《苏文》、《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妊娠医案》、《平脉辨证》。其实《伤寒论》六经是由疾病症状所反映的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决定的,关键是要分清疾病的部位。正确解读《伤寒论》是中医入室的必由之路。只有修正仲景的理论,才能继承、传承、发展中医。让中医腾飞,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