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家庭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单位,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家庭自然是文化的摇篮之一,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是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最早、最久、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也要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家庭教育,跨文化,中西文化比较
介绍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家庭都被认为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实施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西方的教育理念不断传入中国,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对中西家庭教育进行比较。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可以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相对于西方家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中国与西方的相似之处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很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年)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强调过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应沉默;站起来让座,以示尊重;孝顺父母;还要注意发型,长袍,鞋子。总之,我们应该注意姿势和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
孔子(公元前551- 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论语》中已经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进则孝,弟出则弟,言则诚,爱众而关怀他人。有余力的话就去学文学。孔子说,子女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谨慎守信,关心爱护每一个人。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如果你还有精力,就回来学习文化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让他们率先站在起跑线上,才能为未来漫长的上下求索之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庭教育,从小做起。
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年)最早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要精心挑选童话材料,认识到唱歌和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约595)也认为家庭教育要趁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儿教育开始。颜之推认为,父母越早教育孩子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当孩子刚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是被诱导的。为什么要尽早进行家教?颜之推认为?生命是年轻的,精神是有专利的,长大了要好好想想,放松一下,一定要趁早教,不要错过机会?(《学习》)。童年时期的人童心未泯,天性纯真灵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抓住这个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终身事业的良好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儿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
3.父母在教育中的责任划分。
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父亲是被赋予的?权威?这种作用在中国和西方的所有国家都是如此。父亲是社会赋予的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执行者。在现代社会,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过去发生了什么?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一个保持距离的父亲?。在中国和西方的许多文化中,母亲被描绘成主要的照顾者,而父亲的作用有限。父亲是孩子智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而且是孩子情感培养的主要承担者。
4.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约翰?约翰·洛克(1632 ~ 1704)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谈》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在他的书中,他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理论。他认为美德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君子的所有品质中,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美德对他来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才能被重视,被爱,幸福或者过得去。没有德行,我想他这辈子和下辈子都不会幸福。?他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知识的习惯和现场观察体验的习惯。
中国古代的父母也深知这个道理。他们从小引导孩子学习四书五经、百家争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陈鹤琴(1892 ~ 198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鹤琴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受习惯支配,童年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行为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些习惯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所以要特别注意童年时期的习惯养成。但习惯不是统一的,有好有坏;如果你有一个好习惯,你会被祝福一生。如果你有一个坏习惯,你会累一辈子。?所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注意言行。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口碑?,强调?说话算数?。曾子杀猪,孟母买肉的故事流传千古。在重视以身作则的基础上,我们也重视以身作则。孔子说:?它是正直的,不命令;他的身体不直,虽然他不服从。?(《论语?鲁兹》)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腐败的是从上到下走的,从上走到下的。,所以呢?父不仁,子不孝,兄非友,弟不恭,夫不义,妻不乐。。此外,父母应该积极地与孩子建立感情和信任的关系。相信同样的话,相信自己的亲人;与同一生命同行,做你所服务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和积极的家庭关系。所以,无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很深刻。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榜样,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大多是在活动中不自觉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妙?熏陶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往往一个简单的行动比成千上万的强制灌输要有效得多。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是培养孩子价值观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孩子97%的性格都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德国父母非常重视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父母一般都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第二,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虽然我们知道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一些相似之处,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是,由于中西方地理上的距离,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这使得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缺点,从而达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总结如下:
1.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目的。
在比较中西方学生的素质时,往往会发现中国学生有三个好的素质——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好、基本功好,而西方学生有三个强的素质——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取向有关。
父母要孩子跟中国?听话?不同的是,西方父母想把孩子锻炼成独立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子女的培养采取放任的态度。所谓放手,就是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努力给孩子创造锻炼自己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2.不同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中国的家庭教育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迫,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这一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了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把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个人成长与成就视为直接因果。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观是为了深造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不问。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没有机会发展和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中国的家长喜欢看到孩子坐在课桌前,摇头背诵,或者趴在课桌上练习。眼睛不离开书本,手不离开书本。?不听窗外事,只看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谋生做准备,而是为生存做准备。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又一次经受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敢于冲,敢于冒险,敢于表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边做边学。
3.家庭教育的主体和侧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感。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他们的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的人格建构。注重自身形象,忽视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性和全面性,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儿童的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以儿童为主体,强调个人奋斗、平等、民主、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要搞义务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提倡孩子自然发展,自然发展。家长的责任只是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潜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沟通,重视教育的互惠性。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和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相信什么?不雕玉,不做工具?、?不打架没天赋?。也许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含蓄。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薄弱。中国的亲子沟通很有中国特色。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词是什么?没有吗?、?不能?、?没有吗?、?没有吗?除了用负面的话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就是亲权的体现。
在西方家庭中,鼓励的语言经常被用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感激之情。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和情感交流。家庭主要围绕情感建设和培养。他们会找时间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强调心灵沟通。体罚在西方国家是违法的。此外,西方父母乐于在别人面前表扬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庭为导向,注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加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肩负着许多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征。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生活延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家教持续?目的。它是维持和发展家庭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以及维护和促进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光宗耀祖?、?光荣的家庭?是学者的追求和目标。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是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把受教育者放在突出位置,重视人格培养。个人标准与西方的家庭改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是由14 ~ 16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所决定的。卢梭提倡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是成长,教育是生活,个人是掌握自己经验的主体。但是,个人主义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的是人格丰富的个体,是真正能够控制自己、控制自己、超越自己的现代个体,是人格完善、人格健全的个体,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功利的个体。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甚至现代仍然保留着强大的力量,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教育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的精神价值。因此,西方教会学校一度盛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如果你想在吃饭前感谢上帝,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在周末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标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旧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类有用人才;采用科学的鼓励、引导、宽容的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的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家长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又要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王启立,作者。颜家训集(补充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8月。
[2]吴,王秀霞。注意翻译。严家训译[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译注。颜之推全集翻译注[M]。济南:齐鲁书店,2004年9月。
[4]孟宪成主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忠。文化与交流[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林大进。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际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中西家庭教育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