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一、鱼与渔的困惑:寻找议论文教学的平衡点
在议论文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如何给“鱼”(直接教学生议论文知识)和如何给“鱼”(教学生如何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困惑。大部分老师会说,我们是在奖“鱼”和“渔”!但实际课堂教学中真的是这样吗?不可否认,议论文的教学离不开文体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础,那么老师应该如何传授这些知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先提出一些文体知识的要点,然后用所谓的理性分析对文章的语言素材进行机械切割,再从中提炼出冰冷的概念,然后逐一验证这些概念的正确性。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样的教学思路一定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是否恰当,而是要进一步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对议论文的阅读是不是被这些死板的知识所引导的?老师这样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成长能有多大作用?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然而,有些教师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教给学生文体知识,还可以将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对学生习得能力的培养上,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构建议论文知识的框架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践。所以,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要努力在课文教学中找到知识和能力的平衡点,既给学生“鱼”,又给学生“渔”。
第二,问题出在哪里?我失去了对课文教学的怀疑。
“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人们阅读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么对作者的观点深信不疑,要么心存疑虑:作者的观点正确吗?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问题意识重视不够是议论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原中学教材议论文选文存在模式问题。我觉得议论文只是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只要从中找到明确的观点。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议论文有时候是非常复杂的,不提问是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的。有的老师还会说,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达到了满堂提问的地步。但其实很多老师的提问只是为了验证课文知识,完成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提问。没有经过问题意识训练的学生,思维往往肤浅、简单化,不能多维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当教室里只剩下老师的声音,学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议论文教学本应教会学生“怀疑”,从而让学生“提问”。然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旧的思维方式制约了学生的视野。我们的议论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自恋的,而是多维度的,开放的。
三、议论文掉队:议论文教学的悲哀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被叙事性、抒情性的文章包围,习惯于情绪宣泄,缺乏理性思考。面对议论文,相当一部分同学看不懂文章的内容,找不到文章的观点,搞不清文章的思路。议论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议论文教学的目的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议论文教学要让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文章,也就是学会“讨论”。议论文写作重在推理,所以离不开对文本的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在实际的课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孤立地逐段分析课文。但议论文讲究的是内在推理的逻辑。应该说每一段在结构上都是有关联意义的,作者的思维发展也是有脉络的。忽略这些,学生获得的只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这不是我们议论文教学的初衷。真正的议论文教学,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辩证思考,揭示问题,分析矛盾,把握其思想脉络,理解其隐藏在文本中的理性之光,而这恰恰是真正课堂中缺失的部分。
四、思想固化:失去了议论文教学的光芒。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花大量时间在日常教学上,很少有时间学习课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议论文在中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老师们把有限的精力大多花在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教学上,对议论文的关注很少,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长此以往,教师本身对议论文的理解和品味都有一定的障碍。他们总觉得议论文的阅读过程是干巴巴的,真的没什么可讲的,所以议论文的教学自然就冷门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教师在备课中抄袭教师的教学用书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现象相当普遍。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有效地解读文本,没有探究文本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思路僵化,对文本的再创造只能是空谈。在正常的课堂上,课文教学大多是浅而不深,广而不广。老师们还是习惯于表面的文体刻板,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具体的逻辑推理分析。他们只是按照固定的文体模式来分析文本,议论文内在的“智慧”和外在的“缜密的文字”自然会被认为是枯燥的。
可以说,虽然议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我认为只要我们认真面对问题,用教学智慧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议论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