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艾蒿、艾草是一种植物吗?

故障

茵陈

茵陈

茵陈草本植物

别名茵陈蒿、滨蒿、茵陈蒿、艾蒿。

来源是茵陈蒿的幼苗。菊科植物。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茎直立,高0.5 ~ 1m,木质基部,表面黄褐色,纵向有条纹,分枝多;他们年轻时都有褐色的丝毛,长大后几乎无毛。叶1 ~ 3羽片深裂,下裂片宽而短,常短丝状;中叶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面叶羽状头状花序全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形成复杂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 ~ 4层,无毛,外层椭圆形,内层椭圆形,中心绿色,膜质边缘;花黄色,管状,外花3 ~ 5朵,雌花,可育,内花5 ~ 7朵,两性,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毫米,无毛。花期为9月至6月10,结果期为6月10至2月10。

出生在山坡和路边。它分布在全国各地。

当苗高6 ~ 10 cm时,采收春苗,去除老茎和杂质,晒干。

该化学组合物含有6,7-二甲基秦皮乙素和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茵陈素、茵陈醇、茵陈素和绿原酸。

味道微寒、辛辣、苦涩。

功能主要用于清湿热,退黄。可用于治疗黄疸、少尿、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同属于一种植物的滨蒿的幼苗被用作药物。

英文名茵陈

别名茵陈蒿、茵陈蒿、茵陈蒿、茵陈蒿、猴毛。

来源本品为滨蒿的干燥地上部分。et套件。或茵陈蒿。菊科植物。春季苗高6 ~ 10 cm时采收,或秋季萌芽时采收,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收称为“绵茵陈”,秋收称为“茵陈”。

方法:去除残根和杂质,粉碎或切碎。筛去艾草中的灰尘。

性格;角色;字母

绵茵陈:多卷成一团,灰白色或灰绿色,浑身密被白色绒毛,柔软如丝绒。茎很小,长1。5~2。5cm,直径0。1~0。2cm,去除表面的白色绒毛后可以看到明显的纵向纹路;易碎易断。叶具柄;叶片展平后,分裂成一片或三片羽状复叶,长1 ~ 3厘米,宽1厘米。小裂片卵形或稍倒披针形,条状,有尖的先端。气息清香,味道微苦。

茵陈蒿:茎圆柱形,多分枝,长30 ~ 100 cm,直径2 ~ 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向条纹和柔毛;重量轻,易碎,横截面白色。叶紧密,或更多落叶;下部叶羽状深裂二至三次,裂片条状或薄,两面密被白色;茎生叶羽状分裂一次或两次,在基部有柄和丝状裂片;头部呈卵圆形,大部分呈圆锥形,长1。2~1。5mm,直径1 ~ 1。2mm,短梗;总苞片3 ~ 4层,卵球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 ~ 10,最多15,内层两性花2 ~ 10。瘦果呈长方形,黄褐色。气息芬芳,微苦。

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肝、胆。

功能主要用于清湿热,退黄。用于黄疸、少尿、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

用法用量:6 ~ 15g。外用适量,煎服,熏洗。

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

注(1)用于湿热熏蒸引起的黄疸,可单用大剂量汤剂口服;也可与大黄、栀子同用。如小便不利,可与泽泻、猪苓同用。本品对黄疸有较好的疗效,故既可用于湿热黄疸,也可用于寒湿或体阳不足所致的阴黄病。但应与温中散寒的药物配伍,如附子、干姜等,以起到散阴寒退黄的作用。

摘自中国药典

艾蒿

阿尔特米西娜·阿拉伊

又名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全株散发着清香。如果擦的话香味会更浓。

中医以叶入药,叶性温,味苦,有调和养血、温子宫、祛寒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艾叶油具有平喘、镇咳、祛痰和抗炎的作用。

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艾条和艾灸身体上相应的穴位,能使热气内达,温暖气血,渗入经络,使血液循环更好,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疾病。

艾叶熏蒸具有很强的驱虫、杀菌、抑制病毒的作用。实验证明,用艾叶1-5g熏30-60分钟,可不同程度地杀灭和抑制各种皮肤真菌、腺病、鼻病、流感病毒、皮疹病毒。在端午节,人们用艾草捆挂在门上,以驱除害虫和有毒气体,有些人甚至编织各种小饰品戴在身上,以达到驱邪健身的目的。实践证明,在冬季或流感季节,每周在家用艾叶熏制1-2次,可显著减少常见致病菌、病毒和真菌的数量,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蒿的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作香料。

艾蒿在中国各地分布很广,一般都是野生的。

苦恼

艾草的基本信息

名称:艾草

别名:详艾(拉罕种子植物名称)

拼音:快

拉丁名:苦艾。

考证:首次发表于生药学。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栽培于北京。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苦艾素、鱼藤素、青蒿素、青蒿素等。以及挥发油,包括薄荷脑、薄荷脑、蒎烯等。

功效:清热利湿,健胃消食。

主治:治疗湿热证、食欲不振。

性味:苦,寒。入脾胃。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常用中药艾草含有一种化学成分,可在16小时内杀死辐射无法治愈的乳腺癌细胞。研究小组希望开发出治疗乳腺癌和其他癌症的药丸。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11月刊上发表论文称,青蒿素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毒性,但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

中国人早就知道精制的苦艾酒是用来治疗疟疾等疾病的,但失传已久。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后,亚洲和非洲的许多人用它来治疗蚊子传播的疾病。

研究小组发现,苦艾酒可以治疗疟疾,因为它对铁浓度的细菌特别恶毒,可以集中杀死受感染的细胞。

研究人员赖亨利等人发现,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癌细胞。他们增加了癌细胞的铁含量,然后让癌细胞与苦艾酒接触。结果癌细胞很快就被“毒死”了。

在乳腺癌细胞实验之前,他们已经做过高铁血癌细胞的实验,效果非常好。下一步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

赖亨利表示,苦艾酒对人类非常安全,“苦艾酒丸”可能成为一种廉价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新药。“中国人使用苦艾酒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只是用它来做不同的用途。”

这份研究报告由赖亨利和辛赫联合发表。他们都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