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

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文化上。当时清朝经历了鸦片战争,唤醒了清朝的统治者。原来的大刀长矛已经不适合当今世界了。

尤其是清朝长毛之乱后,涌现出一批洋务大臣。他们在太西学习建造先进的工业设备,并把子女送到太西的强国学习,如容闳、詹天佑、严复等。同时采购国外先进枪支,努力建设国防。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最后建成了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

日本经历了黑船事件,觉醒了。当时明治天皇非常开明,试图改革。陆军雇佣德国教官,海军雇佣英国教官。经济上依靠英国,努力在国内建设工业,在国外开拓市场。

同时,在清朝,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只贪图享受。北洋水师从1888成立到1894没有一艘在役。每年的海军开支被挪用来修整颐和园,最后在八国联军下被烧毁。

但是清朝的细节毕竟比不上日本。日本全力发展工业、陆军和海军。当时北洋水师是清朝轻而易举建立起来的。当时定镇二舰服役,日本旨在推翻定镇二舰。

统治者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那时候,“宁做朋友,不做奴隶”这句话,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日本,万历兴风作浪,海阔天空,是当时统治者的真实写照。

日本毕竟是个小国,国土狭小,资源有限,全靠英国资助。当时建立的工业如下:

1.1884年,金陵制造局首次制造出可移动轮式37mm2磅级后膛炮。枪是后坐式的,有完美的枪机,上膛简单快捷。制枪材料由青铜或铸铁改为普通钢或锰钢,提高了枪管的强度;外壳也由球形改为长形,并附有一条带子。这些技术改进提高了该炮的射速和命中精度,比以前生产的前装炮好很多。试制成功后,该枪投入批量生产。中法战争中,金陵制造局生产的这种后膛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1863年,苏州洋炮局生产的近程炸炮(前装炮),俗称蛙炮,被洋人称为天炮。其特点是枪身短,重量轻,射击角度大,壳体上的空气阻力小,所以射程远。由于弹道弯曲,在击中掩体和被掩护的工事后,对目标有很好的作用。枪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先进武器。

3.1884年,金陵制造局开始制造美国人发明的加特林轮回机枪(俗称十门速射炮),1861年。枪的口径是11mm,枪管有12膛线。配备6至10炮管,可在固定中心轴上旋转,按顺序装弹击发。每分钟可连续发射350发子弹,射程可达2000米。中法战争中,该局生产的这种枪和后膛炮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金陵兵工厂也制造了24挺马克沁重机枪。

4.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北枪厂仿制德国88式毛瑟步枪并加以改进,命名为汉阳步枪,俗称汉阳步枪。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了厂址,大别山长600尺,宽100尺,南有枕头山,北有韩斌,西有大江,隔省会相望。只需要建一个9英尺的地基,并增加堤坝来防止洪水。也就是说在当地建立了一个铁厂、枪厂、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规模生产,冬季完成改建,开始生产,仿制德国产1888毛瑟步枪。因为是德国制造的M1888步枪,所以被定为88步枪,也就是所谓的7.92cm 88毛瑟步枪。使用圆形弹头。同时生产子弹,一个月能生产13万发。

1896开始生产。第一年生产了1300支步枪。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支,卡宾枪316支。53步枪射击。许试制成功棉花无烟火药。

1904年9月26日,张之洞要求将湖北枪厂更名为湖北兵工厂。当时每天可以生产50支步枪。12000子弹。

1904年湖北炮厂改进88式。改进型88式步枪与德国M1888步枪的区别在于,德国M1888枪管外面有一个套筒,俗称老套筒。

1907陆军部命令各省向湖北兵工厂购买枪械。除特殊需要外,不要从国外采购,全部从汉阳厂采购,按时付款。那年生产了9000支步枪。

动词 (verb的缩写)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四万两银子买下美国公司虹口七机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的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合并,成立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经费为54万两以上,此后反复扩充。清政府拨出上海海关税收的20%作为常年经费。雇佣2000多名工人。1867年迁至高昌庙镇,扩建设备,建机器厂、炮楼、蒸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船舶厂。占地70多亩。80年代,先后建成了炮弹厂、矿山厂、钢厂、栗火厂、无烟火药厂。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造船为辅,并设有翻译馆和机械学校,培训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和工程有关的书籍,还藏有少量史籍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这座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现代化军工厂,坐落在上海高昌寺,是晚清中国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早在速射炮一问世,这里的技术人员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新武器。1890年(光绪十六年),江南制造局总经理刘启祥向两江总督李宗羲报告,请求仿制一种新式火炮:

"...泰西各国使用的枪支充满了别出心裁,日新月异。德国克虏伯工厂有一种新型全钢后膛快炮,和英国阿姆斯特伦工厂的一样。与通常的炮位相比,每次可以释放到四五次,敏捷异常,所以可以用来放置炮台和士兵,被称为利器。之前在国外的时候见过,所以和华阳的工匠反复商量,提议局里试着复制一下。这种新型后膛炮的关键部件配合紧密,且多有波折。如果你凭空抄图纸,试图建一个模型,那就怕差之千里了。打算先从外国买一尊快枪,这样就可以一个一个拆开仿制,这样就可以确定了……”。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江南制作局要求仿制的是一种速射炮,每一个炮位都可以放四五次。要采取的仿制方法是,买回一门国外速射炮,然后一门一门拆开,把所有零件一个一个复制,最后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门大炮。在速射炮具体制作技术无法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个报告很感兴趣。在批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他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精心准备,认真重视,一切洋快炮要扎实有利可图。”当时速射炮主要由西方的英国和德国生产。经过一番比较,江南制造局终于引进了一种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的“全钢后膛速射炮”,“一门一门拆开,像以前一样制造匹配”,由此开始了速射炮国产的历史。

距离提交仿制报告已经过去了近三年,中国生产的速射炮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对新造火炮进行测试,总经理刘启祥特意邀请了大批中外人士观看。当时测试的火炮有两种,分别是800磅炮尾炮和40磅全钢快炮,其中40磅全钢快炮是仿制的120mm口径速射炮。试枪的结果非常成功,“中国和西方观众都惊叹不已。”曾任驻英法意公使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射炮的性能参数:“速射炮重两吨,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它吃12磅黑火药,只吃5.5磅无烟火药。一秒钟可以放12英尺,弹出来一秒钟2080英尺,子弹里可以打18英里。而你认为“这种快炮对军舰最有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枪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生产开始,江南制造局* * *到甲午战争的两年间生产了12 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记录的120mm滑道快炮性能参数

口径120毫米

枪长16.4英尺。

枪身重2吨728磅

炮架重2.5吨。

弗莱22号线

双线长度为14.4英尺。

外壳重40磅。

装无烟火药4磅半;石药12磅

射程7200米

1894年7月2日(光绪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份电文传到江南制造局总经理刘启祥手中:“除调拨四门快炮外,局内已调集海运力量,弹药、铜壳应酌情调拨。海军还需要加快炮,局里还有6门。也当务之急是完成弹药,交给车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120mm速射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到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有一段记载:光绪二十年,四门“阿姆斯特伦四十斤全钢快炮”配发至海防军械局;1600朵鲜花和1600个固体炸弹;400枚钢弹;快速炮弹铜壳500枚;炮门是电自燃,1000块;二千六百支枪是用铜管发射的;一百六十个药袋;无烟火药重800磅。“至于李鸿章电报里问的其他六门速射炮,我不知道为什么,都是南洋公使调过来的。这样就有了5门江南制造的120mm速射炮。

丁常茹几次申请给“袁静”和“涞源”舰加装尾炮,但都失败了。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射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要求将这些速射炮迅速安装在“袁静”号军舰上作为尾炮。但也许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改造(李鸿章在德国建造靖远、涞源时提出了尾炮问题。当时富尔强厂回复说,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所以不能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靖远舰和涞源舰上都没有尾炮。然而令人惊讶的是,120mm速射炮出现在并非北洋自己的“广”号军舰上。

翻到日本明治278年的日清战争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120mm速射炮赫然记录在“广一”和“广广”舰携带武器一栏下。无独有偶,北洋舰队洋人在《鸭绿江外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参加黄海海战的中国军舰中,“广c”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射炮,黄海海战后,许(汉阳钢铁厂军械科学家,近代著名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经理,汉阳钢铁厂总经理侯步道)奉命视察北洋水师。1901 3月31日,汉阳试验无烟火药时发生爆炸,徐等13人因公牺牲)。在检查报告中,也明确记载了“广c”舰配备了3门“12速炮”(即120mm速射炮)。可以看到,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的两艘军舰“广一”号和“广c”号装备了120mm速射炮。

“广”号军舰隶属广东海军,是广东海军唯一的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章程,三艘带“广”字的船北上检查。海军受阅后中日关系紧张,舰艇不愿回广东,都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号军舰中的“易洸”号和“广C”号属于福建船政建造的钢壳鱼雷快艇。分别建于6月5438+0890 165438+10月30日和6月5438+0891日。第二艘属于同一类型,性能参数相近,舰炮布局略有不同。但根据刚建造时的资料,“广益”装备1 150mm炮和2门120mm炮,而“广c”装备3门120mm炮,都是老式后膛炮。只有在第二艘完成后,才能用新的速射炮替换其中的5门120毫米炮尾炮。

广东订购“广益”和“广c”舰时,已经出现购舰资金短缺的情况。后来,“广鼎”舰因无力支付船价,无奈并入福建船政海军,成为“傅晶”舰。广东海军能花巨资自行购买120mm速射炮是不可思议的,当时连广鼎的造价都是20.2万元。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射炮的情况下,唯一能联系到带“广”字的两舰的速射炮是江南制造局运到威海的那些,数量与带“广”字的两舰原来的120mm炮位吻合,都是五炮。但这些本该作为“靖远”和“涞源”尾炮的速射炮,为什么要装在两艘非线型的“广”舰上?还有穿衣打扮的时间和过程?没有发现直接记录,需要进一步探索。

现在绝对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批国产速射炮伴随北洋舰队参加了甲午战争,虽然由于数量少,在海战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但之前认为北洋舰队没有速射炮的观点似乎有所修正。

速射炮是19年底西方列强的高科技产品。当处于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军事技术人员引进、复制并实际应用于抗击外敌的战争中时,中国早期军事技术人员的努力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6.马尾造船厂从1866年创办到1907年停办的40年间,共建造大小船舶40艘,总吨位47350吨。她为中国近代的造船、海军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以及许多工业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左曾提出“用机器制造船用蒸汽机”。机舱里的许多机器都是从欧洲买来的。蒸汽机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1871年我们在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就是在这个海洋工程厂制造的。

马尾船政学堂不仅是中国海军的摇篮,许多从该校毕业的学生都活跃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经济等领域。“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有“师旷蔡亮”之称的造船专家韩玮、巴渝藻、著名外交家陈其同等都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马尾造船厂成立不久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船台、船坞、起重设备等设施齐全。当时工厂配有60吨吊车,可以造3000吨的船,建了50多个车间。可以说当时的马尾造船厂在中国乃至整个远东都是首屈一指的。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 65438+2月23日,是中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个机器造船厂。时任航政总理的沈葆桢竭力克服阻力,改革旧制度,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担任航政官督,聘请外国人传授造船和造机技艺。1869年,中国第一艘千吨船建成,187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1882年,中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战舰建成;1889年,中国第一艘近海防御装甲舰“平原”号建成。

“平远”号是福州航运局建造的第29艘船,它是指法国设计师路易·艾米尔·贝尔坦(Louis-émile Bertin)。在米尔贝京设计的“科西特”、“冥河”、“弗勒格顿”等三艘近海防御战舰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全钢装甲战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该船由、陈、郑青莲、吴、李守田和杨监督。2月7日开工,1886,10月29日下水,1888,1889。北洋水师总经理查理·朗维里(Lll)对该舰的检查非常满意,于5月28日1890调至北洋水师,并改名为“平远”号。

“平原”号船舶数据:长59.99米,宽12.19米,艏吃水4.19米,艏吃水4.4米,主坞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功率2400马力,速度10.5节,煤仓容量350吨,装甲甲板2英寸厚,水线装甲9.4英寸厚,炮基和指挥官塔装甲5英寸厚,炮盾1.5英寸厚,人员202人。

主要武器:克虏伯260mm前主炮1炮(3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副炮、57mm客家炮、47mm单管客家速射炮、37mm5管客家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黄海大东沟海战装备情况)

附:“平原”舰作战经验

1894年,甲午战争因朝鲜事件爆发。9月16日,北洋水师主力护送增援平壤的军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到达后,平原和广兵作为第二梯队,部署在大东沟口外,担负警戒任务。这艘近海防御装甲舰自诞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执行近海防御任务,而北洋水师剩余的10主力舰艇,在17年9月中午,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在口外与日军联合舰队相遇,展开激战。看到远处的硝烟后,远离战场的“平原”号和“广兵”号以及鱼雷艇“龙符”号和“左一”号立即一起奔赴战场支援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后,“平远”号和“广c”号两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国巡洋舰“松岛”号发起攻击。“光兵”号曾准备向“宋道”号发射鱼雷,但因敌人火力太猛而被迫撤退。“平原”号凭借强大的防护能力,在管带李贺的指挥下,冒雨向“宋道”号冲去。下午2点34分,双方距离逐渐逼近到2200米,“宋道”号一侧的速射机枪疯狂地向平原倾泻子弹。“在无数炮弹的轰击下,它的侧面出现了洞穴,船上冒出了浓烟。一枚260毫米主炮向“平远”舰船头发射的钢弹击中了宋道。炮弹斜穿宋道左舷下层甲板的医疗室,穿透1英寸厚的钢墙,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宋道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发爆炸,随即击碎了320火炮的罩子,使火炮无法转动。炮弹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时,“引起舰内各房间剧烈震动,弥漫烟雾,人在近距离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军鱼雷兵窒息而死。

下午3点10,“平远”舰装备的47mm哈基克斯五管小型速射炮接连击中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到处都是弹片,房间四周的墙上溅满了碎肉碎血,在甲板上行走很困难……”多名日军鱼雷兵受重伤,鱼发射电路中断。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号被射13发,35人阵亡。在这份记录中,北洋舰队的“替身”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就在几分钟后,下午3点20分和3点30分,“宋道”号的姊妹舰“燕岛”号接连被“平原”号击中,造成4人死亡。

战前未被纳入一线阵容的“平原”舰,尽管进入战场较晚,参演时间较短,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方面体现了“平原”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李贺为首的全舰将士的勇敢精神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从建厂到1907,马尾船政经历了从向洋人学习建造木壳汽兵到1875辞退洋技师的转变,自行设计建造船舶,实现了自建木铁木钢船的质的转变。* * *生产大小船舶40余艘,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并成立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育藻、王铸、曾益晶等中国青年科技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10年8月制造出中国第一架“A-1”双翼飞机,并成功解决了水的问题。),然后又造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飞机,培养了我们自己的飞行员。这使得福州航务管理局不仅是船舶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7.1918至1919,上海江南造船厂接受美国订单,制造4艘同类型万吨级货船,均为全屏蔽甲板蒸汽货船。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国语”、“天朝”、“东方”和“凯茜”。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第一艘“观复”号于6月3日下水,1920,4艘被美国交通部验收。该项目基础扎实,设备齐全,美国政府对其建设质量非常满意。是不是只有“解放”后中国才能造万吨级的船?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有一些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上海张万祥富士铁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印机:1900,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上海永昌机器厂。

国内第一台联合滚油设备:1905,汉阳周恒顺机械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战舰:1906,宁少,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泵:1907,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提升机:1907,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汽锤:1868,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江南制造局。

国内第一台铣齿机:1870,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功率战舰:1872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由江南制造局建造。

中国第一台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由蒸汽锅炉改装,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标准蒸汽机车:1882,中国火箭,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安庆兵工学院。

中国首舰:1865,皇姑,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现代化战舰:1868,天脊,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