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紫雪粉服用!
石金墨的父亲认为仕途是正道,送他去了山西大学。在那里,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发展了民主和革新的思想。后因反对山西大学主持人、传教士李提摩太专制,被山西大学开除,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因为他的优异表现,他被送到了史静政法学校。这时,我经人介绍认识了黄兴,黄兴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了我的革命生涯。在医疗的掩护下,跟随黄兴参加革命,辛亥革命1911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石金墨作为山西省代表,在南京出席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仪式,并作为嘉宾协助陆军总长黄兴制定陆军法典。史晋谟在《陆军刑法》、《陆军惩戒令》、《陆军审判章程》中写道。后来袁世凯篡权,孙中山逃跑,黄兴死了。应湖南巡抚谭之邀,史晋谟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但当时军阀混战,无人过问教育,石金墨的野心很难得到回报。1917年,受顺治水利监熊希龄之邀,出任北京香山幼儿园副校长。当时,他想在香山幼儿园营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情境,让孤儿在自己的工厂、农场里长大、工作,让这里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然而,社会的腐败,官场的世仇,一些官员妻子的骄横,使得石金墨的理想难以实现。他愤然辞职,决定弃政从医。1921年,他改名为“现代水墨”,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纪念出生地,“现代水墨”与“钱”同音;第二,崇拜墨子,践行博爱之道,治病不论贵贱,奉献爱心不论贫富;第三,在医术上要勇于创新,成为现代医疗绳墨。石金墨在法学院读书,后来参加同盟会革命政治时,经常诊断病人,小有名气。这个时候,我一旦潜心于医疗行业,钻研医术,立刻在京城声名鹊起,声名远扬,门口经常是车水马龙。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史晋谟应邀出席会诊,提出中肯的建议。1930年,到Xi安为杨虎城将军诊治。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规定了考核办法和备案程序。在北京的第一次考试中,当局挑选了医术高超、口碑良好的医生负责。石金墨、、、王升任主考,负责出题、评卷,后被称为“京师四大名医”。
1928南京国民政府威胁取消中医。1929年,余云岫首先发难,提出取消中医议案,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正式决议。中医的生存岌岌可危。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史晋谟走南闯北,联合同行,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为力挽狂澜数次请愿南京。当时国民党年轻派汪精卫只信西医,主持行政院工作,废除中医是必然的。汪精卫的婆婆得了痢疾,一直请西医,但是请不起。有人建议请石金墨治疗,汪精卫无奈,同意试试。石金模把脉,字字必中,令汪精卫的婆婆心服口服,连连点头。开药时,石金墨说:“安心吃药,一次确诊就能康复,不需要复诊。”。在这个关键时刻,诊断能治愈吗?大家都很怀疑。据此,方子只需数剂,如石金墨所言。汪精卫相信中药的奇效,写了一篇题为《令人心旷神怡》的碑文(在《庄子》中)。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过取消中医的字眼。后来在国民舆论的压力下,国民政府不得不收回委任状,批准成立中央国义光,任命石金墨为副馆长。中医最终以返老还童的疗效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为了振兴中医,石金墨开了医院,开了药厂,但都失败了。最后,石金墨意识到,中医的振兴在于人。要想有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就要办学,让更多的中医最终掌握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医事业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1931年,石金墨组织华北医学院。他热爱中医,但对中医的不足直言不讳,不嫉妒西医的长处,大力提倡中医的创新。他明确指出:“我认为要改进中医的方法,除了借用西医的生理和病理来互相证明之外,别无他法。”他还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办学方针中。在华北国医专的课程设置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设置《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伤寒论》等课程。辅以西医理论,开设了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药理学等课程。石金墨注重实践,带学生实习时吸收了西医的检查和化验方法。我还经常与江、等西医专家探讨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新途径。他善于博采众长,总结经验,不断充实自己。他听说上海名医丁甘仁医学造诣很深。他曾经伪装成病人,多次去求医。他仔细观察了丁诊断的过程,很有启发。他认为丁甘仁的理法方药规范,临床医案整理后颇有价值。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他在华北民族医学院讲授丁甘仁医案。在临床实践中,石金墨无论中医、西医、经方、时方,只要有利于治病,都是随意选择的。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深入调查,苦心探索,灵活运用,精心掌握,选对病方,选对药方。不能坚持一面讨论病,一药讨论方,也不能跟一派的好而输,更不能因为一派的专业而出错。厌学者只用几个方子,单方面治百病,非我弟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学生对经方、时方没有看法,能灵活运用,临床效果良好。华北民族医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很高的水平,受到中医界的好评。石金墨办学十年,* * *办过16,毕业生600多人,都是中医骨干。
石金墨认为,疗效是检验医生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学习和继承中医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对于外感热病,医家一直强调病因是由外邪引起的。石金墨说:“剩下的意思,无论是外寒还是温热,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都要结合外因和内因。六淫疫疾都是外因,如果纯粹是外因,也不能都致病。比如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范围最广,但在疫区并不是100%感染。再比如酷暑,温暖阴沉,但中暑的人不多。‘邪合则他们气必亏’,外因通过内因真的是至理名言。他还说:“外感热病多由内热蕴结、外感风邪所致。治疗时既要解表寒,又要清心热,用药时表里比例一定要合适。"因此,史晋谟创立了"表里按比例清"的理论,其中包括了西医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以及张西的生硬的清热解表,称为"七清三解(表里解药比例为七比三,以此类推),六清四解,五清七解法"。表里关系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实用性。用这个理论,用的是方子,感冒发烧往往只有两三剂药,要用手治好。石金墨创制的“感冒丹”,因其具有调节阴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疗效显著。因此行销东南亚乃至西欧,深受海外华人喜爱。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专长。在实践中,石金墨觉得:“辨证八纲并不完善,气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很重要,应该补充到八纲中去”。于是提出了一个十纲辨证,即“阴阳为纲,表里虚,寒热,气血为八大类”。石金墨曾讲过这样一个病历:“我在天津曾经治疗过一个血崩的女人,出血不止。在医院,止血药和止血针都无济于事。它被倒吊起来堵住了,血也渗出来了。大家都很无奈,要求治疗。中医理论:‘气为血帅,血随气走’,所以急需固气。所以我也经常用老参炒,最后弄得血都止不住人了。有些人认为人参可以止血,所以他们用它作为止血剂。万一崩漏,一定要用人参。结果不但没有止血,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其他疾病。所以人参用的好可以起死回生,用的不好也可以有害。当与不当,是辩证的。”这从石金墨的精准认证和精准治疗就可以看出来。
石金墨强调“有症,用药”,不能根据个人兴趣和习惯,把医生看成温补派或寒凉派。疾病变化很大,客观现实不应该由主观意识决定。他在治疗疾病时没有偏见。根据他的病情,该寒则寒,该热则热。它采用了中西医学和各家的长处,还涉及民间疗法和单方草药。敢于创造新规律、新药方,每次都发挥奇效。1928早春,他到天津治疗一个50岁的病人。病人发高烧已经十多天了。西医诊断伤寒,中医诊断湿热。石金模看到病人嘴唇干裂,面色黝黑,神志不清,醒来时神志不清,大便不洁,床铺被污染,呼吸急促,脉搏细如丝,生命垂危。根据前药的处方,反复应用各种必要的方法,如清化、调和、芳香通络、消炎、泻热、通便;桑菊、银翘、三黄、石膏、安宫、紫雪、至宝等各种基本药物全部重新遴选。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原因是什么?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前医家对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处理不当。攻恶怕伤正,结果攻恶无效,留恶;扶正怕扶邪,结果扶正效果不佳,往往导致正气下降。他决定消灭邪灵的同时强身健体,全力消灭邪灵,大力强身健体。大支西洋参三钱(约9.4克)请煎,至宝丹一丸给局。这就像在灰烬里用星星点火头来吹火,烧工资。气大了就灭,气小了就灭。石金墨靠着自己几十年的本事,发了处方药,终于“复活”了。病人只是阳弱,复发元气满满。当西洋参一共用了三两(约94克),局部方子至宝丹吃了十粒,病人发烧,清醒,饮食恢复,排便。原来的方子又用了一个星期,通过加饮食调养,月底就好了。石金模临床经验:方具有化痰、醒脑、清热、祛外邪的作用;西洋参强身养阴,药性温和。非常适合长期受阴虚之苦的人。这个人针对这个病选了这个药,而且量相对证,剂量合适,可谓是一根丝线,一次复活。
关于理、法、方、药的关系,石金墨的经验是:“临床症状临近时,用药时,一定要明确辨证,精心组方,灵活用药。不懂医理,就是辨证难,辨证不清,没有立法,导致药味堆积,紊乱。”他讲究病情是轻是重,用药是多是少,都要有法度。他曾经治疗过一个清朝的蒙古皇家女子,关节痛,发烧。前医生反复服用“羌活史圣汤”和“独活寄生汤”,越吃越痛,高烧不退。石金模初诊时,看到他面色通红,唇舌皲裂,双眼布满血丝,脉搏沉重,疼得坐立不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嚎啕大哭。他被诊断为热痹,明知以前的医生不知道热痹的原理,反复服用解燥祛风的药物,导致火一天天烧起来。于是处方:紫雪撒了一笔钱(约3.1g)突然拿走了。吃了之后,疼痛会暂时停止,我可以稍微躺一会儿。因此处方是:一天两次,每剂紫雪1元。过了2天,病人的名字渐渐静止,烧也退了。这时,患者家属听了一位医生的说法:痹症是由风寒湿混合引起的,紫雪散是感冒药。如果继续服用,病情会加重,服用感冒药更加混乱。所以我停止服用紫雪粉,并要求这项医疗改革去别处。没想到,吃了它的方子后,疼痛加重,发烧又恢复了。我只好请石金模再来看我,但我还是开了处方:紫雪给一元钱,一天两次,以后每次加一元钱。随着剂量的增加,疼痛急剧下降。几天后,紫雪给了两盎司的粉末(约62克),发烧和疼痛都恢复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以后换成活血理气的药调理善后。史晋谟说:“如果只知道痹证来源于风寒湿,而不知道化热的原理,这种病是很难治好的。而且“紫雪粉”中含有麝香,是通经最厉害的,血气多为热毒凝滞所致。用麝香的做法,总的原理是不痛的,所以能治好。”
石金墨善方,善配伍。它的药方大多是由几个古今方子组成的。用原方时,取其意。药材虽多,但轻重缓急分明,协调巧妙,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通常情况下,服用几次后就能立即看到效果。他尤其擅长将两种药物结合起来。流传于世的《石金墨要兑》是他的学生、大女婿写的。经过精心收集,整理出100多副药,请他咨询。石金墨说,他在阅读古方时发现,在古方中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很多,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滴,或一息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局部胜利。非常符合中医“尹平阳为秘”、“平阳为期”的原理,起到正负双向调节作用。我默默记下,临床试验,发现确实药物少但有效。所以它们成对积累,形成各自的用药特点。朱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时,曾向学生们介绍过“石金墨药对”。毕业后,学生卢靖姗对该药对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在1982发表了《石金模药对临床经验集》,作为对石金模的纪念。
公式计算比例也是石金墨创造的。在处方中,一个补药方中的血药和气药的比例,解表清里药的比例,扶正药物和致病药物的比例,甚至养心养肝养肾养阴养阳药物的比例,他都有着非常精密的安排。他说:“方药的恰当比例在于辨证的准确,不注重比例安排的方药疗效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石金墨医德高尚,对病人充满爱心。有时他卧病在床,就对学生说:“不要把远道而来的病人拒之门外,等他们病重了我再给他们看。”。他对同路人非常尊重和慷慨,从不屈尊于人。一个病人拿了一个以前医生的处方,请他评论。他说:“药方好,人各有志。你也可以吃我的药试试……”。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别人都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辈子没看过多少病,有很多病是看不好的。”他还说:“我的经验都是从治疗病人中获得的。我得还给病人,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心安理得。”他在79岁时写道:“我老而不死,还能在医疗工作中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幸福,不枉余生。”
石金墨热爱中医,非常关心中医的发展。周恩来总理4月会见他时,1954向周恩来建议,建立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和中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地位...在一次中药展览上,石金模展示了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化、肝脾肿大、气管炎的十个药方。之后,十大方剂中,“高血压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丸”、“气管炎丸”被制成药品,畅销海内外。后来他开了几百个方子,都是国家收的。
石金墨在1969病重时,反复叮嘱我:“虽然以后不能看病,但我的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1982年,由朱晨宇、翟继生、石如玉(石金模之女)、石(石如雪、石金模之子)主编的《石金模临证经验集》终于出版,实现了石金模“继续为人民服务”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