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毕业论文面试提纲!给高分!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性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指舞台上人物所穿的特殊面部化妆,它表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征。“面具”指的是人格,包含两层含义: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以及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在西方,现代人格含义大致有三种类型:最流行的一种是将人格定义为一种生理、身体结构和心理意识全部外化的状态;第二种强调个体差异,从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致性来表现个性内容;第三种是从人的生命过程来定义人格,强调后天学习的环境、社会影响和相关因素。[1]最有代表性的是Ahlport提出的。他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真正的样子,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和生理系统中的动态组织,决定了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中国古籍中没有出现人格这个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忠孝为二德,人格之要素也。”把“忠孝”等同于“人格”,从德性伦理的角度讨论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映。[2]陈忠庚教授在其《人格心理学》中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在倾向,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综合,一个具有动态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一个在社会化过程中赋予人特征的身心组织。”这一提法强调人格的四个方面:完整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与众不同的个体和社会化的对象。这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提法。笔者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我。个性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它是身心的统一,内在的和外在的。它包括各种心理过程、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人格要素。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对此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只描述了它不是什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构成了健康的人格。因为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共识。”[3]但舒尔茨还是引用了西方人格理论家的七种健康人格模型,即阿尔波特的“健康成熟的人”;罗杰斯的《功能完美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弗兰克的《先验人》;皮尔斯的《此时此刻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具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力,而这些潜力的实现会成为健康的人格。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健康人格标准。沙莲香教授是比较权威的一个。他认为,人格健康的人都有工作,在工作中,他们可以取得成就,发挥潜力。人格健康的人都有朋友,所以要对自己有适当的认识,能够接纳自己。人格健康的人能够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用实际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试图逃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邓小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标准,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纪律”的标准,为我们探索大学生健康人格标准指明了方向。因此,就具体特征而言,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符合以下标准:(1)有远大而稳定的目标。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够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具有诚实、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3)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自尊、自信、接纳自己;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努力开发身心潜能;能与环境保持平衡。(4)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始终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情,能够合理地发泄和缓解负面情绪,有幽默感。(5)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正确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关心社会变化和发展,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他们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比嫉妒和怀疑更能尊重和信任他人,同时也能被他人尊重和接受。(7)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和人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学习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并努力克服它们,振作起来。(8)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正确的审美理想、态度、品味和对美的追求;抵制低级趣味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恩格斯指出:“人的性格是环境造成的。”[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变革的浪潮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生活机制。人才观、公平观、竞争观、利益观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取向。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支持改革开放,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学习热情、创造力等内在活力被激发,渴望自立自强,有强烈的成功感。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完善,重视物质利益,崇尚精神文明,注重道德修养;既强调个性的发展,又关心祖国的命运。总之,当前大学生现实人格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的。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使部分大学生迷茫困惑,与社会发展相冲突,产生行为与观念不一致、人格扭曲等现象,造成人格的异化,即现实人格与健康人格的一系列反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呈现负面特征,超前思维片面。比如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了解不够,却自以为“见解高明”,妄加评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是对未来职业追求的过高期望和对自己的不当高估造成的;自我膨胀表现出盲目性,他们容易混淆幻想和现实的区别。他们要么盲目自信,自恋,盲目贬低自己,“主体我”与“社会我”相对;由于价值规范的失范,一些大学生肤浅地吸收了各种人生价值观,产生了心理冲突,因此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抑制、逃避、修饰、逆反行为等。,以获得一种虚幻的自我价值感;人格障碍的扭曲,当他们不切实际的希望落空,虚无缥缈的成功感跌到低谷时,他们就会失去理智,各奔东西。其中,偏执型和反社会型人格扭曲较为常见。2.心理失衡和病变。主要表现为一般的心理不适,也有一些心理变态、精神疾病,甚至自杀行为。根据天津市高校体育接受数据统计,超过1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江西团委对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约有25.3%的人患有心理疾病。汕头大学65438-0992的调查显示,中低程度心理障碍率为46.44%。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是病态人格的高发群体。主要症状有自闭、抑郁、抑郁、恐怖、焦虑、冷漠。3.政治信仰的混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但调查显示,23%的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的科学性持冷漠和怀疑态度。广州中山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54.3%的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其中64.7%的人相信命运或有时。对北京师范大学2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52.7%的学生认为“在宗教的海洋中,一叶扁舟能感受到宁静的港湾”,只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大学生信教”。“信仰缺失已经成为世纪之交一种挥不去的困惑。”[5] 4.价值观的演变与道德行为的失衡。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价值取向由强调理想向强调实用功利转变,价值目标由一元向多元化转变。这些变化虽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响。一项调查显示,25 ~ 40%的学生否定“个人的事再大,国家的事再小”的集体主义观点,59%的大学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肯定个人需求的观点。甚至有近一半的学生赞同或有点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当代大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在思想观念上,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问卷显示,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只有6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做贡献”,4%的学生选择“实现* * *产品主义”,28%的学生选择“名利双收”,13.6%的学生选择“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面对毕业分配时,68%的同学想去收入高、沿海发达地区的外资企业,0.6%的同学表示愿意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其次,道德滑坡和越轨行为。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和漠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求,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目前先为自己做好规划。在大学生中,不仅存在违反校规校纪的逃课、考试作弊现象,还存在违法犯罪现象。在北京60多所高校中,0.6%是犯罪的学生,67-68%是大学生。[6]大学生的爱情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中国“性文明”调查显示,73%的大学生同意或多少同意“恋爱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42%的人认为非婚性行为如果是建立在恋爱基础上是可能的,36.25%的人认为如果双方愿意可以发生,只有20.7%的人认为应该受到谴责。[7]第三,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大学生现实人格与健康人格的标准反差较大。消除这种反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1.突出世界观、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问题,克服大学生中的各种疑虑,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当前,特别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讲理想、讲奉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强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中,自我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他们取得成功和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要强化主体的自我意识:一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设计”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自我奋斗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自我价值要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二是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使他们从道德、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使大学生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理想的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路径,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3.做好心理调整。健康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没有残疾或疾病,还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真实人格的偏差,很多都是心理疾病造成的。进行心理调适,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如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完善心理防御机制等。此外,还应通过必要的社会适应来帮助心理调整。我们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都是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像苦行僧一样闭门思过就能实现的。要深化对人格的认识,进一步认识自己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自己。与工农和实践相结合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5.加强道德教育。个体人格是不同程度的道德主体,道德是人格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体现了人格主体的思想品质,决定了其人格特征。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基本文明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连最基本的文明都没有,就很难谈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道德的本质是利益的反映,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将个人的未来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重塑健康人格。6.进行审美教育。人的审美是超自然主义的需要和享受,它与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理性能力共同作用,把人带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美育包括形态教育(认识美)、审美教育(感受美)和创造美。把美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中,教育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爱美之心,以美导真,以美导善,达到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境界,实现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