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嫦娥一号”的文章。。。谢谢你

你好!

办这种手抄报,要深入浅出直奔主题,然后介绍概况。语言要精炼,主题要鲜明,篇幅不宜过长,布局要整齐。我提供的信息如下:

1,一般情况:

嫦娥一号是一个立方体,两边各有一块太阳能电池板,最大跨度18.438+0m,重量2350kg,工作寿命一年。它将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圆形极地轨道上运行。

卫星平台由九个子系统组成:结构子系统、热控子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子系统、推进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测控数据传输子系统、定向天线子系统和有效载荷。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了探月任务的顺利完成。卫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他分系统为有效载荷的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障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搭载了8种24台科学探测仪器,重130 kg,分别是微波探测器系统、γ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航天专家介绍,电星的测试主要用于一些具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测试主要是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温控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原型机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年底前将启动整星测试。在此基础上,将研制嫦娥一号的原型卫星。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将持续到2007年6月,之后将进入卫星样星的研制阶段。

为确保探月工程的完成,科研人员为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设计了41项可靠性,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约18: 05 (UTC+8: 00)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个“飞向月球”过程约需8-9天。预计卫星总重量约2350kg,使用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征;探测月球土壤厚度和地球到月球的空间环境。

2.技术困难

(1)轨道设计和飞行程序控制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程测控和通信。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相关物质元素分布特征,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组成。卫星平台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数据传输等8个子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线监测仪、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6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用8到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绕月轨道,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项科学任务,其首要目的是为月球“画像”,即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的图像和三维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征,探测月壤厚度和地月空间环境。

据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有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2350公斤。卫星飞到月球附近需要10-12天。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完成任务后不会返回地球。

准备

探月计划已经酝酿了10年。

早在1994,

1996,探月卫星技术方案研究。

1998完成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后期开展进一步论证工作。

试验

中国探月计划的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原型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联合测试,以确保未来科学探测设备在太空中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和测试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在6月6日接受16采访时表示:“在有效载荷样机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所有研制人员要继续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样机的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圆满完成工程任务。”

卫星有效载荷随着不同的空间任务而变化。目前主要是科学探索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的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器子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子系统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子系统。

据了解,微波探测器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厚度进行估算和评估,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方式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三个装置组成,将探测地球、月球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随后绕月探测一年。

经过长期的准备和10年的论证,中国的探月工程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史称“嫦娥工程”。目前,该项目主要开展月球探测、月球三维图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和分布调查、月球土壤厚度探测和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发动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将被送入地球同步椭圆轨道,离地最短距离200公里,最远距离51000公里。探月卫星将绕这个轨道运行1.6小时,然后通过加速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离地最短距离500公里,最远距离1.28万公里。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冲”向月球。经过约114小时的飞行,在即将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器减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绕月卫星,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月球轨道上绕月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卫星飞向月球的总时间是114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00公里。以前中国发射的卫星一般都在离地35800公里左右,差不多相差10倍。

意义

24日18: 29,卫星与箭体成功分离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205km、远地点50930km、周期16h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预计在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的近地点将提高到距地球600公里左右。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四次变轨才能逐渐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只需要几分钟,需要在短时间内给卫星发送指令,卫星发动机必须准确响应,否则卫星可能会飞向其他方向。

位置

25日17: 55,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成功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进行的,之后要进行的三次变轨都是在近地点进行的。为什么第一次变轨选在远地点?

来自北京跟踪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张博是探月工程TT&C系统的总设计师,并参与了嫦娥一号卫星TT&C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他说,卫星在进行变轨控制时,一般都是在近地点和远地点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目的是提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改变轨道,才能提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博说,“同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必须在近地点实施变轨。我们提高卫星近地点高度进行第一次变轨后,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的测量船的跟踪测量时间,有利于监测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和船跟踪控制的时间就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三次近地点变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博说,按照测控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将于65438年10月26日进行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 km的轨道,周期为24小时。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 km、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球轨道。在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为期5天的奔月之旅。

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有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以太阳S为极点,以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轨迹为椭圆PP1P2P'1P ',PSP'=2a代表椭圆的长径。这条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有离地球最近和最远的地方。所以椭圆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飞行物是远地点,最近的是近地点。

远离地球

发射后,嫦娥一号卫星要在五天内绕地球转五圈。第一阶段是转三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24小时转一圈,第三阶段是48小时转一圈。

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后一天左右,指令注入地面,点燃卫星主发动机变轨,将近场提升到600公里左右,使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降低,便于后续控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点火是用来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三次变轨的目的就是加速。每次变轨,卫星的速度都会增加一点。通过三次积累,卫星将加速到10.965,438+06 km/s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小速度,飞向月球。

十个关节点

65438+10月24日18: 05,在素有“月亮女儿的故乡”之称的西昌,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嫦娥”由此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的漫长旅程中,需要一系列高度复杂和高风险的动作。

“如果能顺利完成从卫星发射到最终数据分析的10个关键环节,那么中国首次探月将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的关节点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正是被称为“金牌火箭”的长征3A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纵观人类探月史,在美国和苏联20世纪的探月活动中,因运载火箭故障导致的探测失败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保证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到目前为止,该型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广泛使用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已经“联姻”过多次,每次都是圆满成功。用这样的“大力神”托起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三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并且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种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接合点2:进入轨道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首先通过一级、二级、三级的首次点火,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然后在近地轨道滑行一段时间。

火箭起飞后的1249秒,第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1373秒,三级火箭二级点火发动机关闭。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51000公里、运行时间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16小时在轨飞行一圈半后,10年10月25日下午,指令注入地面,卫星上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大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变轨,将卫星轨道的近地点提高到距离地球约600公里。

65438年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的主发动机再次开启,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24小时轨道三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刻发生在10月29日10左右。

这些变轨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给卫星加速。理论上可以实现一次变轨,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便于地面控制,科学家们将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4:奔向月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三个椭圆轨道上“预热”七天后,将正式飞向月球。

6月365438+10月31,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开启,短短几分钟内卫星速度提升到10.95438+06 km/s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地球对月球的飞越才真正开始。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种方式飞向月球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保证重力损失控制在5%以下;其次,多个近地点机动布置在同一区域,有利于地面监测;第三,可以安排24小时轨道,很容易解决发射日期推迟的问题。

关节点五:矫正

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即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距离,需要飞行约114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探测器未能捕获月球而迷失于恒星之间的事故,大多是由于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姿态和速度控制不准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的速度误差为1m/s,或者高度误差为1km,那么在近月飞行时就会产生几个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嫦娥一号卫星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必须在地面的指挥下进行中途变轨。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修改两次,第一次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一天内,第二次在到达月球前一天内。这些指令是由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连接点6:制动

165438+10月5日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离月球200公里的位置时,需要减速制动,即“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绕月飞行的重要一步:如果“刹车”晚了,卫星就会撞上月球;如果“刹车”早,就会飘到太空。“刹车”成功与否,取决于当时卫星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反复核对和计算,中国科学家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近月第一次制动将于10月5日1111时25分,由地月轨道转移至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开始,嫦娥一号卫星成为了真正的绕月卫星。

165438+10月6日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近几个月第二次刹车,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一个3.5小时的轨道,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了7次。

165438+10月7日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近月第三次制动,进入月球极地轨道127分。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是圆形的,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

此时,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发回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检测

月球轨道建立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八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四大科学目标开展紧张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可以在11结束时发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和CCD立体相机将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伽马射线光谱仪和X射线光谱仪将协同工作,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

首次应用于月球探测的微波探测器,将探测月球土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连续捕获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至40万公里范围内的“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

关节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我这次给嫦娥买了一张“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公里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发射天线有两个:一个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种是全向天线,即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和时间延迟大大增加了地面接收探月数据的技术难度。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台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台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50米;一个在云南昆明,直径40米。

两根大口径天线,就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收集卫星传输的所有信息。

连接点10: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获得的数据非常珍贵。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将决定探月活动的价值。

传输到地面的数据会送到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地面应用系统将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和共享。嫦娥,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各界的反应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晚了48年9个月22天,但开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探月工程仍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外媒立即对此进行了评论。

美联社:中国在月球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卫星与箭体成功分离后,美联社随即发布了《中国成功发射一颗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的10年计划的第一步,即将着陆器送上月球并返回地球。中国国家电视台播放了火箭起飞的画面……”

路透社:“嫦娥”为登月计划做准备。

英国路透社24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带着太空梦、科技进步和爱国热情,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文章说,“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是中国开展的第一次空间探测活动,是为2010年的月球车以及随后的登月计划做准备。

法新社:它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

法新社24日发表文章称,中国首次发射探月卫星,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发言人雷内·奥斯特林克(Rene Ostlinke)表示,探月竞赛正在逐步展开,美国也准备重振探月计划,目标是为火星探测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

越南通讯社:中国太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

越南通讯社24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已经迈出了三阶段探月计划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太空探索史上新的里程碑……”

朝鲜日报: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

24日,《朝鲜日报》首席评论员吴泰进以《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梦想》为题写道:“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实现千年梦想,举国为之沸腾。而我们只能静静的看着。"

印度军队指挥官开会研究中国的月球探测

65438+10月23日至28日,印度陆军和海军在新德里举行联合指挥官会议。此次会议恰逢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因此,中国的探月工程和太空整体实力成为这些高级将领的热门话题,进一步激发了印度武装力量打造“天军”的热情。

据《印度时报》10年10月23日报道,继去年印度空军宣布成立太空司令部后,印度陆军和海军也借今年的司令会议,推出了各自的“天军”考虑,在各自的司令部成立“太空队”。

印度陆军一名高级军官透露,目前,印度陆海空三军都在积极讨论太空的战术、战法和战略应用,因为印度武装部队的决策层都认为,离开了“太空资源”,未来的战争就不需要打了,因为“现代军事对太空中的各种技术和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让印度武装力量感到非常迫切的是,中国在今年5438年6月+10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印度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探月工程走在了印度的前面。相比之下,印度对太空没有长期的具体规划,因此三军统帅感到“紧迫”。

印度国防部近日抛出《2020国防太空展望》。这份战略指导文件强调,在2012年之前,印度军方将致力于发展太空情报、侦察、探测、通信和导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要完成1000多个相关科研项目,发射多颗军事间谍卫星。即使实现了上述目标,印度也远未达到及时军事通信、侦察信息传输、导弹预警、精确炸弹卫星信号制导、干扰敌方网络等目标。

中国的探月计划

三个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卫星,平均距离地球38万公里。在此之前,中国发射的最远卫星距离地面4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下”、“回”三个阶段。

1)绕月工程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理场进行探测。

2)二期工程计划于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并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方式登陆月球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着陆在月球表面的巡逻车和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的岩石和矿物成分,测量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对月球岩石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现场探测或取样分析,为今后月球基地选址提供月球表面的化学和物理参数。

3)三期工程计划2011至2020年,目标为月球巡视勘察和采样返回。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后期,2015后,研制并发射了小型采样返回舱、月面凿岩机、月面采样器、机器人机械手等。,采集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考察着陆区,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和建立月球前哨基地选址提供数据。这个项目的完成将使中国的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目标

探月工程将完成以下四个科学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基本结构和地貌单元,研究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形状、大小、分布和密度,为类地行星的年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月球软着陆区域选址和月球基地选址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征,主要调查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专题图,寻找月球表面各元素富集区,评价月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3.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厚度数据,从而获得月球表面的年龄和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作为核聚变发电燃料的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和资源量。

4.探索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位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在这个区域,卫星可以探测太阳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与月球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磁场和月球的磁尾。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

探月工程系统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将实现以下五大工程目标:

1)研制并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2)掌握月球探测的基本技术;

3)首次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4)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的初步构建;

5)为后续探月工程积累经验。

相关资料

携带歌曲

“嫦娥一号”将承载31首歌曲。发射成功后,你可以通过电视和广播接收卫星上的歌曲。

探月工程是我国探月的第一阶段,即第一颗探月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这颗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探测到的数据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使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使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使用现有空间TT&C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研制。

具体方案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星箭分离,最终卫星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球表面的高度是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