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悲剧的成因
论《边城》悲剧的成因
?内容简介:在《边城》里的湘西茶桐,每个人都热情淳朴,每个人都有老先生的遗风。“一切都极有秩序,人民幸福快乐。”《边城》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活得真实而生动,形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理想社会。所有的人都与人为善,真诚相待,没有城市文明的虚伪、污秽、狡诈和自私。然而,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是一场由爱展开的悲剧。《边城》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边城,悲剧
一、《边城》的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1.生活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月环,笔名如秀、、上官碧、玄若等,祖籍茂林,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2.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倾向于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合现实主义、回忆梦境、象征,语言风格朴实。
句式简洁陡峭,主干突出,简单厚重,简洁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了农村人性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沈从文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典型的农村文化小说,不仅整体上与城市的“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关注着湘西世界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文化碰撞所规定的农村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足迹和历史命运。整部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哲学思考,就像他真实而顽强的一生一样,给人以教训和启示。
(二)时代背景
边城写于1931。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但总体上还是略显平和的。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走在前列。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绘一个类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为城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世界上还是有纯洁自然的爱情,生活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三)创造性动机
?谈及《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曾说:“我是一个对一切都没有信仰,只相信生活的人。”在许多文章中,他表现出对生命力的肯定和对无意义的生命过程的批判。他不断探索自己的信仰和心爱的生活,发现只有湘西人的生活是豪放活泼的,绝对没有慢。这里的生不知死,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生即是生与死。这是作者在《边城》中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的终极指向,通过描写湘西人的生动形象表现出来。
?沈从文曾这样解释《边城》的创作动机:“我想表现的是一种生命形式,一种美好的、健康的、有人情味的生命形式。我的想法不是带领读者去桃源旅游,而是想利用一个事实,当酉水河流域一个小城市的几个愚男和普通人被一个普通人牵连到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值得有一份悲喜,这是对人间大爱二字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解释。”的确,故事中的人,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小贩,都具有沈从文所歌颂和追求的人性的正直、淳朴、善良和美好。老船夫老实大方,崔璀天真活泼,圆滑大方,兄弟俩豪爽豁达,对亲人好。沈从文对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也用了温情的笔调。但恐怕每一个读完《边城》的人都会感叹:这场悲剧,谁该负责?
?沈从文在湘西土生土长。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强烈而热烈的爱,他尽力向世界展示这个世界。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即使是湘西这样一个淳朴灵动的地区,也依然包含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故事:老船长之死,崔璀和不成功的爱情。崔璀的母亲是这样,崔璀也是这样。在湘西小城,在酉水之滨的茶峒,在这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这种淡淡的爱情悲剧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
《边城》最突出、最打动人的便利,就是它的美是那么的闲适、令人向往。最终,不可逆转的事态走向了悲剧。
二、《边城》中的悲剧
①崔璀的母亲和父亲
崔璀的父母彼此熟悉,相亲相爱,“秘密生了一个孩子”。我不能违背军人的责任,丢下孤独的父亲“一起往下游跑”。父亲先服毒,母亲又羞又怜。生下崔璀后,她故意去小溪边喝了很多凉水,然后死了。后来,崔璀父母的故事反复出现在老船夫的心中,并逐渐加强,直到它成为一种命运的预感。“看到崔璀越来越像妈妈,心里不禁想起了旧事”;“我心里有点隐隐作痛,但勉强微笑”;他隐隐约约觉得崔璀爱她的父母,“有点难过,因为他突然觉得崔璀全都像那位母亲,隐隐约约感到了母女俩的命运。”反复的回忆,不断的强化,让悲剧越来越强烈,透露出不祥和悲伤。
渐渐地,崔璀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某种东西。爷爷讲到“母亲聪明的地方”和“坚韧的性格”,她“听得入迷”。“我问了很多关于那个可怜的母亲的故事”“好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压在我的心头”,但我无法摆脱。
②老船夫和崔璀以及崔璀的母亲
老船夫一生忠诚倔强,从不贪小便宜。他是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淳朴代表。他一生为人民服务,他也爱他的女儿和孙女。但是女儿的死和崔璀的爱情一直困扰着这个老人。他想尽办法给女儿和孙女最好的,只希望他们幸福,但最后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孤独死去。
(3)舜舜家族
?圆滑大方,乐于交朋友,大方又能救命。他想让儿子们得到他们想要的爱,却把天宝的死归咎于老船夫。然后我想让诺得到磨坊的嫁妆,却因为愧疚让诺独自离家。
?天宝和诺送走了两个兄弟,错爱上了同一个人。上帝本质上是慷慨的,知道自己被打败了,还慷慨到去帮助弟弟。他去了海滩,意外地被杀了。可以说,他是为爱而死,为情而死。
?诺宋心地善良,鄙视权贵。他对崔璀一见钟情,没有被王团一直嫁的磨坊所诱惑。但他也重视家庭纽带。最后,放弃一切,远走高飞。
?两兄弟并没有反目成仇,相反,他们光明正大的进行了一场“比赛”。然而,告别赢了,却以一死一逃的悲情结局收场。
(4)崔璀和诺宋,天然林保护
?在小溪渡口,老船夫和他的孙女崔璀独自生活。船老大的儿子天宝、诺松,勇敢能干,对亲人也很好。两兄弟都爱上了崔璀。崔璀不喜欢天然林保护,却爱发。顺顺托人替天宝求亲,但老船夫怕被崔璀冤枉。天宝责怪老船夫“缠绕”,又因为懂得送艾崔璀,无奈之下随船下了岸,淹死了。当老船夫明白了崔璀爱送傩,然后去找顺顺和傩送的时候,却因为天然的保护而受到了冷落,造成了误会。诺宋,因为他的兄弟死了,因为他不能得到崔璀的注意和他的父亲要他娶王疃的女儿,也愤怒地航行了。在一个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留下崔璀一个人看着渡船,等待在月亮下唱歌的年轻人。但是到了冬天,“那个人”还没有回到山洞里来...
(5)茶洞山城在自然和人事上的悲剧意蕴。
茶洞“依山依水筑城”,河街上“房屋配吊脚楼”。泉水上涨,河街上的人们“都骂着喊着,拿着包、被褥、米坛子从梯子上往城里走”避水;“如果某年水特别猛,就会有一处两处被洪水冲走,大家都留在城里。遭受损失的人也呆呆地看着,仿佛对损失无话可说,类似于看到其他无法挽回的不幸降临在自然的安排之下。”面对不幸,我们只能“发呆”——体验、默许、接受,而这只是“其他无法挽回的不幸”之一。
茶洞妓女多靠“商人为生,善心多在水手。”水兵在吊脚楼上吹响了“做奇数记号”和“歌声停止”的哨子。两个水手都笑了。“停”“笑”的背后是灵与肉冲突的悲哀,是人性的悲哀。因为“真正的民间底层,人类的生存是首要的。”
“死”似乎很常见,“死”的悲伤覆盖了整篇文章。崔璀父母的去世;歌手妓女的父亲被“杀害”;天宝被淹死了;老船夫焦虑而死;洪水中,有妇女或儿童从上游冲下来,也有被淹死的人。这一切似乎都被“在场”的人“忽略”了,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三,《边城》悲剧的原因
(一)性格
崔璀1
?“崔璀生长在一个多风的日子,皮肤黝黑,映衬着青山绿水,一双眼睛清澈如水晶。大自然养育了她,教育了她,她天真活泼,就像一只随处可见的小动物。人就是这么好,像山上的黄鹿,从来不考虑残忍,从来不担心,从来不生气。通常在渡船上有陌生人注意她时,她就睁着眼睛看着陌生人,做出随时可以逃入深山的样子,但了解了人的无机心后,就在水边悠闲地玩耍。”
?崔璀活泼天真。从小在大自然中长大,养成了温柔害羞的气质。这是她的美,也是她悲剧的原因。因为太害羞,她什么都不敢表现出来。爷爷一提到爱情就本能的反抗,导致了她和天宝送行的悲剧。
?另外,崔璀从小就和老船夫在一起,无忧无虑,老船夫什么都管,她对自己也没什么看法。一旦摆脱了老船夫,就不知所措,不知所措。她非常依赖老船夫,所以在爱情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她不敢自己做主。直到老船夫去世,她才自己做了决定,但已经太晚了。
崔璀从未主动示爱,总是由老船夫来牵线搭桥。当初天宝无视她的追求,因为她不爱。她心中有一个可爱的人和一份渴望的爱。然而,当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时,他们仍然如此回避,这就是崔璀性格的原因。因此,崔璀在面对她所爱的人时从不表现出主观性,这从根本上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2.老船夫
?老船夫奉献一生,一生忠诚倔强,从不占小便宜。他是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淳朴代表。他一生为人民服务,他也爱他的女儿和孙女。但是女儿的死和崔璀的爱情一直困扰着这个老人。他想尽办法给女儿孙女最好的,所以在求婚上犹豫不决。事实上,他只是想给崔璀选择的权利,但这也间接导致了悲剧。
3、天宝诺派
?有人可能会说,天宝和诺松兄弟不懂谦让才是悲剧的根源。但如果傩再会顺从孝心,接受父亲安排的婚礼,把心上人让给哥哥,那么航船就会一直顺风顺水,自然护林和老船夫都会幸福,而和傩再会,包括团将军的女儿,必然会不幸福。虽然这是个好结局,但还是不符合湘西男人的习俗。用儒家伦理要求湘西男人也是苛求。天宝、诺歌以战斗情歌追求崔璀,符合人物形象,也是湘西最具特色的行为。
(2)风俗习惯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外来文化不易传播。人们普遍排外,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非常抵触,所以他们强烈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一切都是天命。正如王宝生先生所说,“这有点像船在书中一直说的,‘一切都是生命’。“老船夫对崔璀父母爱情悲剧的看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老船夫看来,崔璀的母亲把小儿子遗弃在家里,她应该为与士兵殉情负责。他认为有一种命运。又比如老船夫进城打探消息,听说老人被淹,便感叹天意。这些都足以说明老船夫对命运的迷信。
由于边城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迷信,顺顺父子成了悲剧的间接制造者。面对天宝的死,顺顺的性格变得异常。他以前慷慨大方,现在面对天宝的死,他认为是崔璀和老船夫间接害死了老人,这是顺顺的迷信。再来说说诺颂。虽然他在金钱和爱情面前选择了爱情,但他认为老川对老老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诺颂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猜测,是因为迷信的天命思想遮蔽了他的内心。
(三)《边城》的悲剧意义
1930年代,在茶峒里,“乡土社会中淳朴的人性美几乎正在消失”,沈从文看到的是“近二十年来在现实社会中成功培养起来的唯利是图的人生观”。《边城》中清新诗意的描写,相对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悲凉,其实是一种“抵抗眼前腐朽可怕的环境”的希望。
沈从文从容淡定地把悲剧意蕴放在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善良的人文环境中淡淡地表现出来。“根本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可以看到一种崇高的前景,从而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而不是拘泥于庸俗现实的束缚:严重的是,如果这种担忧吞没了我们,除了眼前的灾难,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以至于忘记了那些更美好更高尚的东西,灾难和灾难面前的小利益会占据我们,使我们堕落,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现实主义。”
《边城铭》写道,“我的读者要理性”,“要关心中国的社会变迁,要知道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和现在的堕落”,“也许我能给他们勇气和信心!”所以《边城》给人的不是一去不复返的悲伤,而是悲伤中的愤怒、追求和希望——“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再来!"
(四)作者的精神寄托
谈及《边城》的创作,沈从文说:“把一些被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让我过去的痛苦挣扎和被压迫农民对爱的渴望,在这个不幸的故事里得到宣泄和补偿。”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赋予了崔璀“美”的化身。他把崔璀的爱描述为超越所有世俗利益的最高尚、最富有诗意的爱。无论是湘西还是崔璀,还是老船夫和傩歌,对他们的描写都是沈从文面对现实的精神寄托。沈从文在湘西的完美世界里表现出对金钱和名利的态度,他想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也深受於陵的肯定。他还说:“在《边城》中,沈从文不仅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还有更大的人生寄托。”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我们不仅理解了诺与的爱情,也理解了沈从文在那些平静祥和的现实背后无尽的悲伤与无奈。因此,《边城之恋》不仅是一首悲歌,也是沈从文的精神寄托。
(5)总结
?悲剧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意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李健吾先生在评论《边城》时说:“虽然作者的人物形象都是好的,但他们本身就含有悲剧的成分。只有善良,才能更容易感受到悲伤的力量。这种悲伤不仅仅是因为剧情的递进,更来自于人物的气质。自然越平静,自然人越悲伤:更大的命运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界的一个永久原则:悲伤。”
?《边城》的悲剧,我们不能怪任何人。作者自己也想写出这种命运的无奈。
?在没有外来干涉的中国乡村社会,有一个像千千一样的悲剧。这些悲剧与其说是痛苦和震撼,不如说是平静和忧郁。其中没有太多曲折,也没有什么诡异的色彩。它们是尘世生活和凡人命运的反映。
?《边城》反映的是旧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历史缩影,就像一张被岁月斑驳变色的积满灰尘的老照片。小说浓缩了灾难性的社会全景,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道德状况,揭示了社会底层生活共同体的苦难和对命运与爱情的困惑——那些卑微而苦涩的爱情,只被注定的死亡碾压在萌芽状态,最后只剩下无尽的失望。
?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就简单描述一下这个民族在走向历史带来的不可知的命运时,一些小人物在变革过程中的忧虑,以及因为营养不足而产生的活着、怎么活着的想法和欲望。”
?《边城》的悲剧形象在世界文坛上久负盛名。可以说《边城》是东方国家爱情与死亡的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