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1。请选择某个流行文化视角,结合某部电影或某类电影对影片进行分析。2.请结合具体流行音乐作品。

国王的演讲:等待奥斯卡的加冕

虽然《国王的演讲》海报很丑,但整部电影散发着一种“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就像今年的女王。英国团队创作并讲述了英国王室的故事,深受学院喜爱。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些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现实生活中这两部电影中的主角之间的血缘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父。

《国王的演讲》的服装把电影还原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制度不合时宜而逐渐衰落,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科林·费尔斯饰演)在这样尴尬的背景下登上王位,多少有些无奈。1925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正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丑了。从那以后,他的妻子(由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一直在帮助丈夫寻找一位优秀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我们找到杰弗里·拉什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伦纳德·罗格。他的父亲乔治五世在1936年去世后,本应由阿尔伯特(后来的乔治六世,也被称为伯蒂——家族昵称)继位,但他的弟弟爱德华八世爱美,选择了退位,成为英国历史上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重担落在了不想当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影片以历史为基础,重点讲述了乔治六世与言语治疗师罗格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

可以负责任地说,继去年《失去丈夫的单身男人》的出色表现之后,科林·费尔斯今年又一次带来了让人拍手称快的精湛表演。首先,大家关心的是扮演口吃大王。在大家都在拼尽全力念单词的同时,观众却能清晰的听到想要说话却被无形力量束缚的辅音发音的声音。不仅如此,科林辅以他真实的表情和动作,就像口吃的乔治六世的上半身。他说话的时候,不禁让观众觉得他的舌头突然变得浑浊难懂,这绝对是一种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科林在处理乔治六世情感的微妙方面也是一流的。口吃的困扰驱使他去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可能是让他与她们进行相当顺畅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的去世和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疑对他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乔治五世的死让他感到悲伤,另一方面,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以传递给他的兄弟。至少阿尔伯特王子当时并不想当国王,口吃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科林·费尔斯非常纯洁。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给他的时候,他对吃他的食物的愤怒和担忧又被科林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他称王后,两个小女儿马上给父亲改称陛下,那一瞬间的迟钝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绪。那个场景甚至看到了奥斯卡的加冕。

科林·费尔斯笔下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内向的角色,但在表演上却是一个外向的角色。相比之下,杰弗瑞·拉什(Jeffery Rush)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杰(Roger)是一个自信但情绪内向的角色。他说话有点幽默,从一开始就把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对他敞开心扉,面对困难。罗格不停地在言语上鼓励伯蒂。事实上,他真诚地希望伯蒂能够走出困境,而不仅仅是在口吃上。杰弗瑞·拉什足够强大,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说出内心的台词。其实这样一个内敛沉稳的角色并不容易。

海伦娜·伯翰·卡特的妻子演的戏少一点,相比之下角色的性格塑造也比较单薄。然而,海伦娜就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在电影故事中如此,在通往奥斯卡的道路上也至关重要。剧中,她对丈夫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得淋漓尽致;戏外,没有她精彩的表演,国王的演讲就不完整。

这部电影的编剧对故事的把握非常简洁,在人物语言中加入了一些令人愉悦的幽默果酱,让国王演讲的严肃语气不至于沉闷而毫无生气,可以算是这部电影的催化剂。如前所述,这部电影和《女王》有相似之处,确实有一种类似英剧的精致感。故事简洁而不简单,高潮恰到好处。此外,这部电影的配乐也是由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创作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几首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

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部电影《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了很多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皇家马车要来奥斯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