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用开水冲洗,自然,淡雅,有味道,寻求茶叶固有的味道,重在意境。这是中国品茶的特色。同样品质的茶,比如不同的水,不同的茶具,或者不同的冲泡工艺,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做好茶,就要了解各种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这样才能把茶的内在品质充分展示出来。
中国人喝茶讲究“质”字。“品茶”不仅是鉴别茶的优劣,更是遐想和欣赏茶的味道。在百忙之中泡一壶浓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喝一口,可以消除疲劳,解闷,提神,慢慢啜饮,享受美好,将精神世界升华到一种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园林、陈设、茶具等因素构成。喝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的园林世界闻名,风景更是数不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川设置茶室,使人得以休息,兴致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仪。客人来了,泡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客人来访,你可以据理力争,选择最适合客人口味的最佳茶具。向客人敬茶时,适当地混合茶水也是必要的。与客人喝茶时,主人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叶残留量。一般来说,茶是用茶杯泡的。如果已经喝了一半,就要加开水,让茶的浓度基本一致,水温适宜。喝茶时,也可适当配以茶水、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零食的效果。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培育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有6万到7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了。
茶的利用最初是在野外采集活动中构思出来的。古代传说“神农玲珑,能见其肺、肝、五脏”。原因是,“如果不是精致细腻,一天之内就会遭遇十二毒。你怎么解决?”又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遂以茶解之。”虽然两种理论不能全信,但一个隐约的信息值得注意:在“茶”的长期消费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药性。这反映了一种大洪水时代失落的故事。
据《诗经》等相关文献记载,在早期历史中,“茶”是指各种苦味的野生植物食物原料。在食药融合的历史时代,人们不难发现茶植物油的解渴、提神、消食、化痰、通便等药用功能。但一定有一些特殊的因素,也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特定需求,才能从一般的药物发展到常规的特殊饮品。巴蜀地区成了疾病和流行病频发的“乌烟瘴气之地”。“范人以茶为生,缺了茶就会生病。”(清·周《诸侯国游记》卷二)所以巴蜀人经常吃辣,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至今还存在。正是这种地理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饮食习惯,使得巴蜀人最早服用“煎茶”来祛除瘴气、解毒。长期服用后,药用目的逐渐消失,茶成为日常饮品。秦人进入巴蜀,大概是把这种饮茶的习俗当成了日常饮品。
茶从药用变成了习惯性饮料,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茶”,其典型标志就是“茶”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十目》“云”:“一树小如栀子花,冬天有叶,可煮汤喝。今天早收的是茶,晚收的是茶,一个是苦茶。”可见汉代的“茶”字已经专为饮料“茶”而发音,“茶”从“茶”中分离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然而,“茶”一词的出现是伴随着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直到中唐时期,新的符号出现后,“茶”字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变化。
关于中国何时开始喝茶,众说纷纭。西汉时期就有关于饮茶的官方文献,饮茶的起始时间应该早于此。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广义的茶文化分为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注重茶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茶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因为茶的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所以现在常说的茶文化侧重于人文学科。
▲三国之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把茶的发现时间定在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以推至三皇五帝。东汉华佗记载了茶的药用价值:“苦茶久服好”。西汉时,产茶之县名曰“茶陵”,即湖南茶陵。到了三国魏时,《广雅》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方法:荆巴之间采摘树叶做饼,老人将树叶做成饼,用米糊制作。茶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渗透到其他人文中形成茶文化。
▲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见问世。茶已经作为一般形式离开了饮食,进入了文化圈,发挥了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制度已经形成。不仅皇帝贵族齐聚一堂,普通官员甚至文人墨客也以夸耀和争抢财富为荣,多重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洁身自好”的问题。结果,路娜和桓温以茶代酒。南齐的史祖武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他不喜欢参加宴会。他死前写了一份遗嘱,说他死后的葬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三祭,放点干饭,水果蛋糕,茶饭就行了。以及“天下贵贱,盐亦然。”到了路娜、桓温、齐武帝时期,饮茶不仅是为了提神解渴,而且开始产生社会效益,成为一种以茶待客、祭祀和表达一种精神和情操的手段。饮茶并没有因为天然的使用价值而被人们完全利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各种文化思想碰撞,玄学相当盛行。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玄学学者多为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外貌、仪态,喜欢虚无、轻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富贵暂时满足了士人,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轻奢之风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轻奢文人。起初有倾诉者,饮酒者也不少,后来倾诉之风逐渐向普通文人发展。玄学学者喜欢说话,普通的说话者也喜欢说话。酒能让人兴奋,但喝多了就会失去理智,胡言乱语,有碍观瞻。但是茶则可以长时间喝酒,一直保持清醒,这使人思维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于普通文人来说,整天和酒肉打交道,在经济年是不允许的。天啊,好多玄学家和健谈者都从好酒变成好茶了。在他们那里,喝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已经和佛道联系在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化身成仙的好方法;在佛教徒看来,茶是禅修的必要秀场。虽然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茶的思想原则也尚未明确,但茶已从饮食的物质形态中分离出来,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已初具规模。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写了《茶经》,这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它概括了茶的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容,论述了饮茶的艺术,将儒、道、佛融入饮茶之中,从而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后来出现了大量的茶书和诗,有《茶叙》、《烹茶》、《采茶》、《十六汤》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为茶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寺庙提倡饮茶,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制作茶道,设置茶厅,挑选茶头,专门举办茶事。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分为宫廷茶道、寺庙茶道和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茶业大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包括由官员组成的“唐社”和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爱茶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里设立了一个茶叶办公室,皇宫里用的茶叶已经分了等级。茶道成了一种仪式,赐茶成为皇帝拉拢大臣、尽快照顾亲属的重要手段,也给了外国使节。至于下层阶级,茶文化更热闹,也有人迁徙。邻里之间要敬茶有客,敬“元宝茶”,订婚要敬茶,结婚要点茶,同房要分茶。民间斗茶的兴起,带来了烹饪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来,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次和文化形态,茶事兴盛。然而,茶艺变得复杂、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它高贵而深刻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喝茶成了“饮酒礼”、“饮酒式”、“玩茶”。
元朝蒙古人进入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整体融合的加速。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喜欢茶,但主要是为了生活和生理的需要,文化上对品茶、煮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面对破碎的祖国和外来的压迫,汉族文化人无意以茶抒怀,而是希望以茶抒怀,磨砺意志。这两种不同的思潮,在茶文化中结合起来,推动了茶艺向着朴素、朴素的方向发展。明朝中叶以前,汉人觉得上一代民族已经灭亡,建国时难以为国,所以仍然怀有守节之志。茶文化依然传承着元代的潮流,特点是茶艺的质朴,茶文化糖果与自然的和谐,用茶表达自己的苦。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这时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茶,饮茶也改为“泡茶”。明代不少文人留下了传世佳作,如唐伯虎的《沏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随着茶的增多,泡茶的技艺也不同,茶具的款式、质地、图案也多种多样。到了清代,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产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年产量从1949年的7500T增加到1998年的60多万t。茶叶物质财富的大幅增长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杭州成立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1983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北京成立中国茶人联谊会。1998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的茶馆越来越多。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已经开到了第五届,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斯里兰卡、香港和台湾。各省市和产茶县都举办“茶节”,如福建省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省的普洱茶节、浙江省新昌、泰顺、湖北省英山、河南省信阳等地的茶节。都是以茶为载体,促进经贸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和发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饮食文化形成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