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现代历史人物(1840-1949)的传记论文(2000字)?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老家在肥东市磨店乡群智行政村调塘部。他的祖先真名叫徐,明朝时从江西湖口的毛石坝迁到合肥。清初,许(英熙)的第四子许慎,因同镇李辛庄无继承人,被其子李申所收养。这样,李新庄是始祖,沈李是始祖,李鸿章是第八个始祖。徐氏族谱中的“名俞派”是“傅云青生、善法、广李、颜朝、川永昌、蔡高嘉瑜、梅、萧猷、凯程、梁必茂方”李的祖谱尚未确定。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首次编纂合肥李氏族谱,将字辈定义为“文章通国,家为永昌,寿有恩,荣有荣”;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族谱四次修订时,合肥李加十六代:“祖德积厚,科绍融融,宗绪延绵,同镇孝友”。李鸿章的父亲的《文》,是一代接一代的“标准化”。李鸿章的兄弟们以名寄“张”辈,取其名第三字。李文安是道光吴佳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戊戌变法第112名进士,殿试前三名。他的六个儿子张寒、张红、贺章、张赟、张峰、赵卿都走上了做官的道路。24岁时,李鸿章考入国子监编辑。咸丰初年,他在家乡组织应永抵抗太平军,并赴江西、湖南投靠曾国藩。他还奉命回老家招募、训练淮军七千人,分成刘铭传、周生波、张树声、,顺流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因“立功”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继位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开始逐渐掌管清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大权。1899年至1900年,历任两广总督,武英堂学士,文华堂学士。他施政的核心是洋务,所以也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或创始人。李鸿章曾创办江南制造局、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织布局,还创办了文同博物馆,派遣留学生出国。他最初的西化动机是办军工企业,生产枪支弹药、机器、船只、矿山,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淮军武器装备的直接改进,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军事力量,到了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为了一支国防力量。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富国才能造强兵,因此积极推动官办和商业军工企业的发展。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他不仅积极筹划北防,保卫北京一级,而且进一步扩大洋务,增加财富收入。他还努力打造一支当时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有25艘42000吨的军舰,与大沽港、旅顺港、阿哈瓦港形成三角,守卫着北京的海上门户。李鸿章的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出席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俄国的加冕典礼,并出访欧美各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李鸿章携其子李、、等45人从上海登上法国轮船“艾纳斯特”号。西蒙”,翌晨离开上海,出了东海,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被迎接的俄国公爵马赫托·马斯基接上了“俄国”号。4月27日,她抵达俄罗斯黑海港口敖德萨,乘火车北上。这次李鸿章让俄国“七十四岁,盖海上航线三万余里”,主观愿望是联合俄国,促使俄、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他拜会了俄国新沙皇,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出访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并向一些国家的首脑递交了国书。他从太平洋经横滨回国时,因日本侵华,疯狂索赔,拒绝上岸表达愤怒。当时,李鸿章是内阁文华堂中级别最高的学者,实际掌管着清廷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可谓“二人(慈禧光绪)以下,万人之上”,中外皆称“李”,于是荷方打出了“千岁李鸿章”的鼻烟。李鸿章在他的诗中,实际上表现出了一种作为大国使者的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是1998年,100多年后,从荷兰回到合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