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请进来)

里比多是什么?

心理活动的能量,也就是神经中枢的兴奋。

里比多行动时,我们处于心理兴奋状态。

里比多和本能有什么区别?

本能包括膝跳反射等简单反应,但里比多不包括这些简单反应。

但在一些精神分析文献中,力比多可能等同于本能,但这里的“本能”是力比多的意思,而不是生理本能。

力比多包括性力比多和攻击性力比多。

弗洛伊德的观点可能更倾向于与生理学意义相近的表述,因为他更倾向于生理学的基础。

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简单的身体兴奋,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身体”兴奋。

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

—————————————————————————————————————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前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经典的描述使用了比较现象的方法。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感知到的感觉和体验。

前意识:通过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可以提取的事件和经历的记忆。

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无法通过简单的注意感知,可能在梦境、口误、幽默中显露出来。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等技术发现。

潜意识和无意识有区别吗?

在一些翻译中,它们有时会混合在一起。按照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引用的数据定义,两者有区别但有相似之处。

潜意识如上定义。

无意识是指意识的无意识状态。

这两个词在外语中是不一样的。

—————————————————————————————————————

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它们各自的原理?

本我是个体最初的意识状态,遵循简单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说,它一需要满足就想满足。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遵循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起来的意识状态。它会愿意在需要满足的时候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自我通常是通过延迟本我的即时需求而产生的意识水平。

一种观点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然后强烈发展。

还有一种说法是,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以上两者都是经典概念。

超我是由外界环境的道德影响引起的一种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原则。超我是社会性的,它会以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超我开始发育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超我在6岁开始酝酿,另一种观点认为超我在10岁左右开始形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过程如下:

本我作为早期个体的起点,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和适应中出现,从而开始适应现实原则。

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本我遵循的是即时快乐原则——初级思维(想要就要马上得到)——这可能与现实环境不合拍,所以在你的成长中会有次级思维(想要就不马上要求),这样自我就开始上升发展。

大约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社会道德等加入了个体内部的竞争,在自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超我,所以超我应该算是一个特殊的自我,但它反过来又制约着自我。

6岁或10岁,是个体主观分化的开始或完成阶段,能够感受到他人可能与自己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

三自三意识是什么关系?

无意识大多是本我的范畴,也有一小部分包括自我和超我。

前意识大多是自我的内容,是被自我隐藏的部分,但通过注意可以显现出来。但它也包含超我的一部分。

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意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感受。

我们涉及到意识和人格结构的几个层面,也需要关注精神分析的恋母情结。

如果你想进一步阅读,我推荐你去读。

《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意识的几个层次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可以在19页到21页阅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可以在22-28页读到。

恋母情结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更多的讨论是针对前俄狄浦斯时期的内容。

在西方女性主义作家中,俄狄浦斯情结也受到广泛质疑。

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文本来源主要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故事。

故事从一个婴儿的出生开始。当底比斯的市民为他们可爱的王子欢呼雀跃时,伟大的先知预言,婴儿终有一天会弑父娶母。在古代,伦理观念初步形成的时候,法老要把王子送到山里,埋在野兽的肚子里。幸运的王子被牧羊人救了,长大了。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远离了他心爱的牧羊人夫妇。命运在这一刻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在诸神之战中射死了一个神,那就是底比斯的国王,王子的生父。命运并没有放弃可怜的王子,而是把他引诱到了特拜之门。这个时候,恶魔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正在用一个哲学谜题伤害着人们。“什么动物早上用四肢行走,中午用四肢行走,下午用四肢行走?”勇敢的王子轻而易举地解开了谜题,打败了恶魔,但皇后提供的奖赏却是成为底比斯的国王,并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再次印证了先知的预言。在追查前国王谋杀案的过程中,终于真相大白,痛苦不堪的俄狄浦斯刺中双眼,乞求饶命以洗刷自己的罪责。

这个故事象征着孩子依恋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

—————————————————————————————————————

防御机制是什么?

安娜·弗洛伊德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对防御机制的定义是,自我对本我冲动的抵抗就是防御机制。

详细来说就是小我面对本我的一些冲动,然后小我以信号焦虑的方式对本我的冲动做出反应,进而做出一些防御活动。这些防御包括压抑、合理化、逆转等等。

防御和镇压有什么区别?

在弗洛伊德的一些作品中,压抑等于防御是怎么说的?

压抑是防御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些文献观点似乎认为防御就是压抑。因为压抑是将一些不愿意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的最常见的防御方式。

这有历史原因。在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经历了几次转变。

精神分析发展前后,有人用压抑代替防御,一段时间后,又用防御代替压抑。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历史背景,你可能会在阅读中产生困惑。

但在1926之后,弗洛伊德最终定义了“防御模式”这个术语,表明压抑是一种防御方式,取消了过去一些概念不确定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精神分析防御机制的问题。

但也有人说,区分抑郁症和所有防御方式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心理治疗的关系处理上。

用压制一种防御机制来解释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会很简单,因为其他防御模式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在1926之前的精神分析文献中,压抑的概念可能有更大的意义,甚至取代防御的使用。但在1926或之后,防御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我们现在用防御这个词来表示自我对本我冲动等形式的抵抗。

——参考卷四*第277页*《压抑与防御》(长春出版社)

————————————————————————————————

防御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防御机制的模型?

一、压抑——是自我阻止本我或由此衍生的记忆、情感、幻想的不利冲动,这些都是意识活动中不存在的。这些内容被无意识地压制到无意识中,让个体不再因为它们而产生焦虑和痛苦。比如一个女来访者可能会忘记自己被强奸了很多年,即使被提醒,她也没有记忆,意识层面上也没有假装或者掩盖这种表现的痕迹。但她可能因为这种抑郁而患上神经症,以维持一种自尊不受攻击。

二、合理化——是自我遭受挫折时,用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自己,面对困境时,修饰本我冲动,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解脱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比如不能吃的葡萄是酸的。

三、转移——个体对某人的感情、欲望和态度,认为对方或社会接受困难,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转移到其他人或对象身上,以减轻心理负荷。

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谁跟他说话都会生气,好像被打了一枪一样。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生别人的气,而是不由自主地把气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第四,否认——随心所欲地否认不愉快或不想要的现实。

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突发事件:一个打了父亲一顿的小男孩,说自己是大英雄来否定自己的失败,用强势的表现代替了难受的冲动。

5.反向形成——指以相反的态度和行为,表达内心不可接受的想法或情绪。比如一个人很爱她的一个同性朋友,其实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仇恨。可能是因为她的伴侣比她优秀吧。她通过加强表面上的友善来抵制内心的嫉妒冲动。

七、回归——人无法应对挫折,也就是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用幼稚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回归。

比如,当一个人的价值观因外界事件而被打破时,他可能会暂时回到童年时的心理特征。

八、投射——自我把难以忍受的本我冲动和欲望转移给别人,把自己的欲望投射给别人以获得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比如一个邪恶的人说别人邪恶,这是一种“投射”,或者一个男生很爱一个女生,但是因为害怕表白,室友喜欢那个女生。

升华——个体将因不被社会或他人接受的行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高尚追求的行为,即“化悲痛为力量”。

比如失恋后,不是抑郁,也不是玩世不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奋发向上、写诗写小说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从而消除焦虑,重拾自信,保持内心的平衡。但升华在某些观点中并不被认为是辩护方式之一。

同TENUTO隔离——当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或情绪已经进入意识时,小我强烈排斥它们,不让意识触及它们,把它们从意识中分离出来,以免造成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被称为隔离。

如果一个失恋的人不想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他拒绝想象里面的情绪。做点别的。但是情感冲动仍然攻击他的自我。

十一岁。反向自我——当自我需要表达愤怒等情绪时,因为害怕对手而转向攻击自己。无意识地认同被攻击的对象。

12、补偿——指个体用某种方法来弥补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个作用。

这在残疾人身上很明显,比如盲人的听力就特别好。

在心理发展理论中,弗洛伊德经历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什么是固着?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固着”一般是指“力比多”停滞在生命早期四个阶段(口欲阶段、肛欲阶段、性器官阶段和生殖阶段)之一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完全转向后一阶段。

也就是说,在某个阶段,毕多受到了某种原因的阻碍,没有得到合理的释放,而是蜷缩在某个方面。这部分没有被解放的力量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一系列身心问题和障碍。

如果在某个阶段遇到太多,力比多不会在这个阶段离开;而如果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太少,会伤害以后的发展。

早期精神分析的工作是释放尚未完全释放的里比多,从而满足它,摆脱症状。

3。什么是焦虑?

1926之后,弗洛伊德因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修正了自己的理论。在更多的方面,他强调的是“焦虑”而不是“固着”,这不同于普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焦虑,也不同于焦虑症状中使用的焦虑。具体指以下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紧张焦虑、道德焦虑。

现实焦虑:当一个环境或一个不友好的人与我们在一起时,我们所经历的就是现实焦虑。也就是来自现实环境的威胁导致的焦虑。

神经性焦虑:当个体的自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等。,而这种表现会受到他父母和某些特定权威的惩罚,这种焦虑就是神经性焦虑。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焦虑的原因,但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或即将发生的事件。

道德焦虑:当恐惧违背社会标准或父母标准(超我)时,就体验到了道德焦虑。比如内疚,羞耻等情绪。

这些焦虑对于防御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阻抗?什么是共情?怎么处理?

然后围绕共情有一个小问题。同理心和* * *爱(同理)有什么区别?

阻抗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各种力量的抗拒,比如拒绝改变,拒绝接受问题,拒绝改变幼稚的冲动,这与防御方式有直接关系。

当患者把自己的重要关系或某些重要内容投射给治疗师时,我们称之为“共情”。这意味着过去某种生活关系的再现。这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分析治疗的重点。

这就需要治疗师有足够的敏感度去反思发现,而不是认同一般社会的感受。

这里咨询师的发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受能力,二是咨询师需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过往生活背景。只有抓住这两点,才能很好地把握共情的真正内容。但是,从发现共情培育的关系到向来访者揭示共情的关系,并不是发现了就能立刻揭示的。否则这就是所谓的野蛮分析师。真正的启示将不会展现给来访者,直到他们对此的认识成熟到足以被接受和理解。否则,即使找到了共情中的关系和启示,对来访者的提升也没有任何好处。移情加工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技术。

这里的人经常把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提出的* * *情绪概念和精神分析中的共情概念混淆。这是不对的。“共情”是一种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分析技术,是产生精神分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但它不同于“移情”。国内一些译者不注意两者的区别,其翻译容易引起误解。在台湾省和香港,对* * *的称呼是“同一个道理”。

什么是野蛮的精神分析?

一般来说,这个术语指的是业余的或没有经验的“分析师”的干预类型,他们试图用他们经常不理解的精神分析概念来解释症状、梦境、言语和行为。

在更专业的意义上,如果一个具体的分析情境在当前的动态及其特殊性方面被错误地理解——尤其是如果被压抑的内容被简单地告诉了患者而没有考虑到反抗和同理心*,这种解释就被认为是“野蛮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野蛮的精神分析”的论文(1910k)中,他首先用无知来定义。他对弗洛伊德所批评的医生的干涉,在科学(涉及性欲、抑郁和焦虑的本质)和技术上犯了两个错误:“在第一次诊疗中,试图通过唐突地告诉他医生已经猜到的秘密来‘冲’(病人)在技术上是反对的”(1a)。因此,任何知道精神分析的某种概念,但没有接受过所要求的理论和技术训练(α)的人,都可以被称为野蛮精神分析的实践者。

然而,弗洛伊德的批评并未就此止步——他扩展到诊断正确、对无意识内容的解释准确的案例:“我们早已超越了这个概念:……根据这个概念,病人遭受这种无知;如果一个人通过向他提供信息(关于他的疾病和他的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关于他的童年经历等等)来消除这种无知。),他一定会康复的。病态的因素不是他的无知本身,而是他无知的根源在于内在的反抗;是他们首先产生了无知,现在他们还保持着无知。...定期告诉病人他的无意识状态通常会导致他内心冲突的加剧和困难处境的恶化。”正因如此,只有当共情的内容得到很好的确立,被压抑的内容已经逐渐接近意识的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启示。否则,它们将导致分析师无法控制的焦虑局面。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回过头去,在最初的精神分析还没有明确地与催眠和宣泄分开的时候,就像弗洛伊德经常强调的那样,把它描述为“野蛮的分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野蛮的分析》中,严厉批判了那些通过追求“高级知识”而非“无知”来证明自己正确的分析者的态度。在一篇弗洛伊德没有指名道姓地使用野蛮分析这个术语但触及到这个问题的论文中,他引用了哈姆雷特的话:“……你认为我比笛子更容易演奏吗?”(2)。从这个意义上说,防御性的或移情性的分析显然可以和对无意识内容的分析一样野蛮。

费伦茨将野蛮的分析定义为一种“分析强迫”,这种分析强迫很容易出现在分析中,也很容易出现在分析之外。如果在每一个分析的时刻,我们都能看到根据预定的计划建立的结构,他就把它与每一个被分析的案例所必须要求的灵活性进行比较。格洛弗写道:一个分析师如果说漏了嘴,或者把一个梦或梦的片段从背景中分离出来,那他只是在“试图享受一种脆弱的全能”。

进一步探究这些概念,人们可以把野蛮的分析,无论是“熟练”的还是无知的类型,描述为分析师对他所陷入的具体分析的抗拒——促使他误解病人的陈述,并把准备好的解释强加给(病人)。

参考: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论坛(/)

什么是梦想?

在睡眠和意识中出现的主观体验,睡醒后被睡眠者称为梦。

什么是梦想?

睡眠时的意识体验,在睡眠中醒来后能否回忆起来,称为梦。

什么是外显梦?

梦的各种成分,醒了还能记得的梦,叫做外显梦。

什么是隐藏的梦想?

促使睡眠者做梦的潜意识想法和欲望被称为隐藏的梦。之后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就很容易得到了。

什么是理想的工作?

把隐藏的梦变成外显的梦的潜意识心理过程叫做梦的工作。

梦的起源有哪三部分?

1.晚上睡觉人的感官印象,比如睡觉人把手伸出被子,梦见自己踩在水里脚是凉的。

2.睡眠者在白天被有重要影响的生命活动和思想观念唤醒,比如白天想着考试,所以晚上会梦到自己在考试。

3.睡眠者一直被压抑着的本我冲动,可能包括一个或几个本我冲动。清醒时,这些因为自我防卫而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但睡眠时,自我功能减弱,本我冲动就会出现。精神分析是关于这一类起源的梦。

精神分析治疗小组的发展如何?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学派,作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理论观点涉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御机制;性欲和死亡性欲;其关键治疗的核心在于宣泄和成功处理共情以消解问题的复杂性,这构成了此后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但是以1926为界,我们可以分辨出弗洛伊德早期理论和后期理论的一些区别,比如定义,认知等等。严格遵循弗洛伊德提供的思想并不断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一般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可以说是所有与精神分析相关的思想和学派的发源地。

古典精神分析的发展学派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精神分析所散发和展示的理论,应该是最先推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在精神分析中,它几乎可以和弗洛伊德产生同样的影响。也许我们应该承认它是荣格。他提出了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心理系统结果的概念。在治疗上,采用宣泄、分析、教育、个体化治疗和广泛的创造性技巧;他的贡献也有助于心理类型学的发展。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基本假设,因为他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理论,他假设了优越感、自卑感和家庭秩序之间的关系,采取了一种更接近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教育的方式。这让他和精神分析学更不一样。

罗洛梅在《精神分析回顾参考》中经常提到兰克的焦虑理论和意志疗法。

荣格、阿德勒和兰克是第一批脱离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目前发展最大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学派,目前至少有三个发展。一种是经典的荣格学派,维持荣格以前的观点,强调生命前阶段的自我实现和生命后阶段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型学派;第三种是总部设在英国的英国学派发展的理论,它将荣格心理学与客体关系心理学结合起来。

后期精神分析的最大发展源于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师,即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因。

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哈特曼发展了一个以适应发展为主题的精神分析自我学派,其中最经典的观点是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阶段理论。

然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师克莱因创造性地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这是精神分析中最有力的理论之一。但是很难用一个总结来讨论它的所有观点,因为客体关系理论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是一组客体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或许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著名的理论作者,比如布兰克的安全基础概念,韦伯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发展心理学中马勒的客体关系理论,康伯格的客体关系综合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等等。虽然他们的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大相径庭。他们对前俄狄浦斯时期儿童内部物体的形成和形成阶段有着强烈的关注。这也让他们在治疗最棘手的人格障碍上有了强大的治疗力。

1970后,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前会长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尸检学派。这个学派从人格的自恋开始治疗来访者的问题,最具特色的就是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几乎同时或稍早,哈尼、沙利文、伯恩、哈伯德提出了各自的学派观点,于是有了哈尼学派、沙利文人际学派、伯恩人际沟通学派(TA)和听觉疗法。其中TA也是适合团体辅导的学校。他用在本我、自我、超我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剧本来论述个体行为背后的存在,并做出澄清、纠正等处理。

在美国,短期精神分析治疗也作为一种想法出现,这是由保险公司要求的短期治疗刺激的。虽然短期治疗在精神分析中是有选择性的,不一定适合所有来访者,但现实仍然促进了各种短期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如支持性精神分析治疗、限时治疗等。比如限时疗法,从人际关系、生命发展、存在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对障碍背后的问题进行一小步的关键改进,以促进来访者的改变,从而从中获益。

有许多短期疗法。但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派。在很多方面还是属于一个大学校的。

在目前的效果研究报告中,只要选择的对象合适,短期精神分析治疗在治疗效果上很少与长期精神分析治疗有所不同。

在法国,拉康学派无疑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发展,根据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学学派。

1971年,美国有人把精神分析比作伪科学和骗钱,这显然是用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所有人文学科的偏差。就精神分析而言,它更多的是一门人文科学和经验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如果一定要把人文科学和实证科学的内容放在自然科学的范畴来衡量,毫无疑问,这个人有一些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至少在目前的效果研究中,精神分析各流派的治疗效果仍然存在,并且与其他疗法的治疗效果一致。尽管一些纯生物学取向的心理学家或医学家完全否定精神分析的意义,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精神分析显然不是某些朋友认为的唯一真正有效的疗法,这其实不是理性的认识。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创造性开端,但不是全部。至少在人本主义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兴起后,它不是唯一有效的疗法。

参考书目:约瑟夫的《卡桑德拉的女儿》(什么出版社)

车文博译《弗洛伊德全集》(长春出版社)

石林等译《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钱等译《精神分析导论》和《精神分析与治疗指南》(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