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为管峻窑时期?

这一时期钧瓷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工艺更规范,釉色更迷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适应钧瓷的发展,各厂家逐渐更新设备,用机械代替原来的手工加工原料,将手工轮坯制作改为机器轮坯制作。70年代末,各钧瓷生产厂家纷纷成立实验室,购置大量仪器仪表进行钧瓷实验,为胎釉的配方和产品检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总结规律、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规范了各种工艺流程。同时,制造商鼓励艺术家大胆创新,解决了造型和烧制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一些老艺人根据釉在不同种类火焰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总结出“平、快、准、实、安”五字钧瓷烧窑法,不仅使烧成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左右,烧窑时间也由32小时缩短到24小时。此外,倒焰窑广泛应用于各种工厂。到1977年底,一个高度为1.5米的超大型“蛟龙吵瓶”已被烧毁。

其次,创新能力增强,形态不断丰富。企业在推广技术、规范工艺、提高釉色的同时,更注重造型的创新和改进。1983深南镇成立陶瓷职业学校,学制四年,招收了一批对陶瓷感兴趣的工人子弟。各厂还选派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基础的工人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西北工学院进修学习,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比武和创新竞赛。钧瓷行业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福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刘福安的带动下,仅钧瓷一厂就完成了300多件钧瓷造型。由他和技术人员创作的“玉秀瓶”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优秀创意设计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全国一些知名高校以沈曦为创作研究基地,韩美林、刘焕章、周国桢、高庄、王家彬、王麦秆等著名专家先后来到各瓷厂现场创作,将雕塑艺术和现代艺术融入钧瓷,使钧瓷造型从60年代的几十件提升到上百件。韩美林数次来到禹州,以变形、夸张、抽象的朝鲜特有语言,为钧瓷造型的突破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再次,注重品牌建设,影响力日益扩大。上世纪80年代,各厂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地方国营蔚县瓷厂、蔚县钧瓷一厂、蔚县钧瓷二厂分别注册了“宝光”、“玉宝”、“宝石”商标。1983年,蔚县钧瓷二厂全新打造的134种钧瓷珍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沉寂多年的钧瓷首次以集中的形式进入国人视野,受到各界名流和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多家媒体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称之为“再现辉煌的钧瓷”。1984年,蔚县钧瓷二厂创作的“双龙活环瓶”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评比一等奖,蔚县钧瓷一厂创作的钧瓷“香炉”、“象耳尊”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意设计二等奖。同年,蔚县第二钧瓷厂生产的“宝”牌钧瓷和蔚县第一钧瓷厂生产的“玉宝”牌钧瓷,均获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产品评比,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有了一系列的荣誉,钧瓷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兽耳瓶”、“象鼻尊”作为邓小平访日礼品大受好评,钧瓷开始批量出口日本、墨西哥、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被誉为“火艺之冠”、“中华之宝”。

同时,钧瓷的发展促进了神器瓷业的繁荣,出现了炻器、日用瓷、釉面瓷、园艺花盆瓷、仿古建筑瓷、卫生陶瓷、仿古工艺陶瓷等瓷业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不再辉煌,取而代之的是民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