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致认识。

1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的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有些人对文艺的对象理解很宽泛,认为除了文学,研究对象还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其他艺术。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是指文学理论。就作为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的文学理论而言,文学理论侧重于文学的逻辑研究,文学史侧重于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的现实运动的研究,这三者密切相关,相互包容。文学理论不仅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营养促进理论体系的形成,而且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标准和范畴。

2文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经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部构成和外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是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要明确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说明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点。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而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

这是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文学四要素是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始终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

广义的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当今所谓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式。

狭义的文学是指当今盛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在内的语言和艺术行为及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称为折衷文学。比如历史文学、纪实文学和一些程式化的政治论文。

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具体行为和活动,包括说话者、接受者、文本、交际和语境五个要素。话语积累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和意义的概括,意味着文学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8话语积累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和意义的概括,意味着文学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是出现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10意识形态本来是由“观念”和“理论”两个词组成的,原意是唯心主义和理念的体系。概念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必须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性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意识形态时,将其归结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现象,认为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它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要求、利益和愿望,即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1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结合。从目的上说,文学既是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从方式上看,文学既生动又理性;从态度上:既是情感上的,也是认知上的。

12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非功利的、视觉的、情感的关系。

13是指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物质而进行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念性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

14是指人类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的物质改造活动。

15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6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素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在观察和审视外界事物时的独特感悟。

17是指驱使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18是指作家在素材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是通过省略推理过程,直接理解和揭示事物的内幕或本质。在艺术思维中,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作家对一种现象的直觉把握;第二种是作家突然发现某个事物或现象背后发人深省的内涵。

20是意境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式是对问题的突然顿悟。它不可预测,转瞬即逝。

21作家最常见的构思方式,就是围绕自己的中心思想,将许多旧素材加以改造,合成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意图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2是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观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方法为其服务,努力使其比周围的其他形象更清晰、更明确、更有区别。

23指作家的思维方式,刻意少说,省略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形象的大体轮廓和内在本质。

24指作家在构思时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违反常规事物的形象。通过变形,作家往往可以获得原始的意象。

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必用通常的称谓来描述事物,而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以一种不同的风格出现。

26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由于某种外界刺激或内在冲动而快速创作出某部作品的情况。

传记作者在文本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和转移词语和短语,以准确地将心理意象物化为定性作品。

“二八”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进行主观的、艺术的创作,在自己建构的假设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那些本质的东西。

29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在主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创作对象进行情感体验和评价。情绪评价是一个主观的心理过程。

31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赋予其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作不仅体现在对内容内部结构的把握上,还体现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段使其以外在形式出现。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注重以现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现实性。再现是指对文学作品外部现实的具体描述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所以艺术表现手段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理想文学是指以直接抒情的方式集中表达主观理想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直接表现内在的主观世界情境,主观理想在理想文学中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通过夸张、扭曲、虚构,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象征文学是一种以暗示的方式关注审美意蕴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模糊性,具有多层次不确定性的含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和文学思潮。

35种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不尽,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意象,表达诗人的感情。中国古典文论主张“诗言志”,“诗以情为体”,“诗人以情为根,苗字,华声,真意”。中国和西方都非常重视诗歌表达诗人主观感情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也相当抒情。诗人的主观情感自然来源于外部现实,但外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成为诗人情感的一部分,才能作诗。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论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通常都是通过声音的有序排列形成有规律的韵律;大多数诗歌必须押韵。即使是中国现代自由诗也讲究用韵,只是押韵方法比较自由。另外,相对来说,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简洁;语言含蓄,跳跃感十足。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如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

36种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借助艺术虚构,叙事内容以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是人物的历史,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造就了性格,性格也造就了环境。小说是文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体裁。小说有能力描述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如人、事、拟声词,描述人的感情、幻觉、梦境甚至潜意识的精神状态。这就使得生动描绘存在于浩瀚时空的历史图景和某个空间中人物心中的精神世界成为可能。同时,作者还可以改变叙事视角,改变叙事人称,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手法,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性和诗意性的光彩,增强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三七”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不同。中国的古文是指区别于韵文和骈文的散文,包括历史名著。中国的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著作(最早的是经典、历史、哲人)发展而来的,从来没有完全脱离过它们。中国的现代散文是指一种文学样式,称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小品、通讯、游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按其内容和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和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那样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指所有不押韵的文学作品。所以不押韵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文也是日常应用的一种。散文题材广泛,写作灵活自由,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叙事性的、抒情的、描述性的和议论性的。它能像小说一样描写形象,描写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像诗歌一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创造意境。这就是散文的“散”的特点。但散文贵而忌讳,必须散而不乱,散而有条理。通过散而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凝聚成生动的画面,把里面的故事和外界融为一体,把诗和境界交织在一起,简洁优美,朴实自然,音节铿锵,情感丰富,既有时代的生活气息,又有个人的风格特色。

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散文体裁,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产生并独立出来。素描,特写,文学交流。它以叙事纪录片为主体,以报道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据主体的人和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价值;经过艺术加工,用形象反映生活,充满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有文学性。这种风格是现代新闻学的产物,曾在20世纪初盛行于苏联和欧美。在“五四”后的中国,一些时事通讯、游记和叙事散文具有报告文学的某些特征。然而,报告文学的正式倡导和自觉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左翼文学运动和外国报告文学的引进有关。

40-文学作品的文本是指作者所写的供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在中外文论史上,有人将文本视为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比如中国古代的王弼就提出了言、象、意的等级制度。西方也提出了两层次理论、四层次理论、五层次理论。一般来说,我们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第二,文学形象层面;第三,文学意蕴层面。

41典型性是西方文论创造的一个概念,有三个发展阶段。17世纪以前的体裁理论,18和19世纪的人格典型理论,20世纪以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成为中心话题。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式之一,比普通形象更具艺术性,是文学话语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魅力人物。审美特征是:典型文学的特征和典型文学的艺术魅力。

42文学的典型特征: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学家hirt (1759-1839)提出的。所谓“特征”,就是那些构成本质的个体标志。从外延来说,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上看,特色有两个特点: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以情景交融为特征的意象系统,以及它所诱发和发展的审美想象空间。和典型的文学一样,意境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式之一。其特点是:(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2)虚拟与现实并存。意境的真实部分叫现实世界,虚拟部分叫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是指被生动描述的景物、形状和环境,也称为现实世界、事件世界和物质世界。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发展的审美想象空间,故又称神境、境、神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了创造实境的意图和目的,体现了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绘,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而有灵境和精神境界的别名。(3)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包含的那种回味无穷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所以有韵味、神韵、情趣等多种别名。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美学范畴。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文学意象实际上是观念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出审美理想不足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出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这种审美意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学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的;(3)审美意象的意象特征是荒诞的;(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直接参与抽象思维。

20世纪初以来,俄罗斯形式主义和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叙事文学研究上形成了新的理论概念。这些新叙事理论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们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的属性;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征、对叙事的接受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当代叙事学。

文学的叙事是用文字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叙事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结果;第二种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话语,它并不指向现实生活。它指向话语小说的文艺世界。

情节是根据因果逻辑组织的一系列事件。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作家,他的“情节”观很有价值。剧情是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和重组沿着时间顺序偶然出现的事件。

表层结构:从叙事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叙事学决定了最小叙事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叙事内容可以简化为一系列基本句型,即记叙文句。

深层结构存在的基础是相信特定的叙事话语与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越话语字面意义的内在意义关系。

动作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动作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两个层面:故事的逻辑,没有逻辑就无法理解故事。每个故事都受到文化、文学体裁、作者风格等特定因素的制约,导致每个故事本身都有独特的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以下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达到结果。

51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对故事最基本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行动单元来推动事件的全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作元素”。角色是指角色自身的个性所导致的身份和独立性。

这篇文章的时间,即阅读这篇文章实际需要的时间;另一种是故事时间,即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叠,比如叙事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古典戏剧中的一个场景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一段对话。但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而且长短和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时序、时长和频率上。

持续时间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的持续时间是确定的,虽然有些叙事房间被标注,变得温暖而不清晰。这篇文章的长度是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但阅读时间并不统一,没有人可以衡量标准长度。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统一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的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各种叙事作品中的时长和节奏特征。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省略、概括、情景、停顿四种形式。

叙事频率是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和词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事件的重复发生,后者是指某一事件的重复叙述。

55也叫聚焦,即观察和讲述作品中故事内容的角度。视角的特点是由叙述者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主要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事。近期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较多。第二人称叙事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种更重要的特殊情况,那就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事。

叙事动作,即“叙事”行为本身。如果叙述的是存在于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动作:也就是如何讲述这些话就不是很重要了。相反,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讲述才是重要的。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本身,还体现在叙事动作上,即用什么样的语气或态度来描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不同的叙事风格也可以从叙事声音的不同来区分。

抒情性: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概念,具有特殊而丰富的意义。在欧洲文学传统中,Lyric一词是从古希腊的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七弦琴最初是指用七弦琴伴奏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倾向于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作为审美话语的一种形式,抒情话语具有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凸显了话语的感性,使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在创造表达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各种抒情行为或动作来支配和组织抒情话语,形成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复杂话语系统。

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是对称的,是以正式的话语组织形式,主要表达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一类文学作品。它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不同于叙事作品。为了表达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有意义的话语形式,从而产生直接融合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的抒情作品。

61抒情作品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表达情感。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构成了抒情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62是作家一系列作品所体现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上的印记。它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特定的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征。

创作个性,也称艺术个性,通常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天赋特征。这种个人天赋突出表现在他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并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思考和交流方式表达出来。

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狭义是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人们消费的特殊商品。

在文学阅读之前和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者,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往往具有既定的心理结构。读者阅读这篇文章所依据的现有心理图式被称为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三个层面: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