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的技术原理

一、线路复用技术

智能监控器和电子锁放在不同的地方。如果通信线和供电线分开,势必增加电缆芯数,增加安全隐患。本文提到的线路复用技术,只使用一根双芯电缆实现供电和信息传输。

在发送端,电子锁通过脉冲变压器T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升压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脉冲变压器T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降低电压后送至解调器,以减少载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为了减少通信与电源的相互干扰,扼流圈L和耦合电容C的选择要综合考虑。

设载波频率fo=400kHz,L=33.7μH,保证大部分信号能量传输到接收端。C1=0.047微法.

二、当前的监控技术

为了防止由于某种原因流经电磁线圈的电流过大,导致人为破坏通信线路和电磁执行器烧毁电磁线圈,在智能密码锁的设计中采用了电流监测技术。

第三,数据通信和预处理技术

智能监控器接收锁发送的状态信息(包括锁的打开和关闭、第一次密码错误、第二次密码错误、第三次密码错误等。)和流经电磁执行器线圈的电流值,并读取此时通信线路的电源电流值,两者组合形成一个数据块,其中运行状态占1字节,电源电流占2字节,线圈电流占2字节。

智能监控器在与电子锁通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接收状态。为了提高通信可靠性,通信协议采用重复传输的方式,电子锁每组数据重复发送五次。智能监控器接收到这组数据后,采用大数解码法进行纠错,保证了数据接收的准确性。

另外,为了节省内存,对接收到的数据要采取预处理技术,即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后,先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大于阈值,则发出超限报警;如果小于阈值,则将该数据与当天收到的类似数据进行比较,保留较大的一个。这样每天存储的数据是同类中最大的。

扩展数据

指纹是手指末端前部皮肤上凹凸不平产生的纹路。指纹虽然只是人体皮肤的一小部分,但却包含了很多信息。指纹特征可以分为两类: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一般特征是指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特征,包括基本纹理图案、图案区域、核心点、三角点、图案线和纹理线。基本纹理图案为环形、弓形和螺旋形。

局部特征是指纹上节点的特征,这些具有一定特征的节点称为特征点。两个指纹往往具有相同的总体特征,但它们的局部特征——特征点——不可能完全相同。指纹上的特征点是指纹线上的端点、分叉点和转折点。

指纹识别技术通常利用指纹的一般特征,如条纹、三角点等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局部特征,如位置、方向等来识别用户。

通常首先从获得的指纹图像中找到“细节点”,然后根据细节点的特征建立用户活体指纹的数字表示——指纹特征数据(单向转换,可以从指纹图像转换到特征数据,但不能从特征数据转换到指纹图像)。

因为两个不同的指纹不会产生相同的特征数据,所以采集的指纹图像特征数据和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指纹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是通过模式匹配来计算的。

最后得到两个指纹的匹配结果,根据匹配结果识别用户身份。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个手指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可以用指纹来进行身份识别。

百度百科-智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