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因为小事损失很大的议论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长江滚滚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个词,人们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延续了三个朝代的兴衰:东汉末年,政府腐败,黄巾军四处崛起。经过多年征战,镇压黄巾军的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再次发兵南下,准备借机一统天下。赤壁之战,曹操被孙权和刘备打败。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不久,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兄关羽,取了荆州。为了报仇,刘备率军攻打吴国,大败而归。刘备病逝后,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的蛮夷,采取了联吴抗魏的政策。他六次出兵祁山攻打魏,都失败了。诸葛亮最后死于军中。不久,司马氏掌握了魏国政权,先后灭蜀、灭吴,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也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比如关羽、曹操、刘备,他们既忠诚又勇敢...其中,德才兼备的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充分显示了他的大智慧和大魄力。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打其不备。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作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懂得三分人情世故,这样刘备才能有立足之地。他的“联吴攻魏”战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用“安抚民生”的政策使蜀国一步步强大起来。他说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因为他的《榜样》让人流泪感动,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有人说这部小说聚焦于蜀汉,但最终,蜀汉打出了白旗,这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故事。有什么艺术?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但这是一种“撕碎艺术”,它的悲剧结局比大团圆结局更耐人寻味。不是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不要“因小失大”。书中刘备因为在东吴杀死了自己的二弟和三弟,一气之下率领75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鲁迅烧了营,一个都没留下。那场战斗关系到蜀的命运:一口气死了75万大军。太可惜了!本来蜀国粮草充足,兵源众多,武学上有五虎,文学上有“卧龙”、“凤雏”,但自一战后开始衰落。

做人要灵活,这应该证明了我们学过的课文《山谷中的奥秘》的真实性。刘备为了二哥三哥的死,失去了更多的兄弟,真的不值得。灵活一点,小心一点,不然你会损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