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从古至今,山东民俗文化因地域差异、移民、交通、外出求等级等原因,在地域之间不断交流,表现为民俗的演变,形成了吸收开放的趋势。在东部沿海地区,捕鱼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日照、荣成、蓬莱、长岛是最典型的渔村。山东省东南部的沂蒙山区是古代文化起源较早的地区,既有山地特色,又有较多的传统民俗。鲁西南和鲁西北是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与古黄河密切相关,独具特色。
移民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影响深远。明初实行“移民到更广阔的农村”的政策。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年间,大量移民从山西洪洞县槐花迁入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等地,部分从滨州东迁。山西民俗就是这样影响山东的,比如寒食节不用火做饭。鲁西北(今聊城)几个县的居民,很多都是明初从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过来的。聊城、潍坊的布老虎、泥娃娃、木版年画、风筝等接近枣强风格的民间艺术品享誉海内外。明初,从四川到山东的移民大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的风俗与东部邻国不同,许多城市迁移到山东各地,具有不同的民俗。
盛于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码头城镇,如山东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水运的影响,风俗习惯与山东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些城镇大多有一条竹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街边开的茶馆也是同样的铺面格局,卖茶喝茶。济宁的玉堂酱园是从苏州沿运河迁来的,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仍沿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找工作带来的民间文化交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山东人去了关东,或者说“去关东”。去关东的山东人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举家迁往东北村落和山区,带有逃难性质,据说是“被迫入关东”;一种是他生活在山东,但大半辈子都在东北做生意,俗称“居田”。他们把山东的风俗带到东北,带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得两地的民间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比如秃尾老李和人参的故事,同样在山东和东北广为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尤其是胶东。
山东地域文化极具个性和包容性。风筝、木版年画、剪纸、布艺玩具、内画壶、鲁绣、鲁锦、鲁砚等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及鲁剧、刘孜戏、鲁梆子等地方戏曲和武术、杂技等深受游客喜爱。鲁菜是中国各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系的基础和代表。其中济南菜、胶东菜、孔府菜各有优势,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