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论文1
论地方政府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管理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由于地方利益的矛盾,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理念和措施存在严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想法和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国家,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之间的争论一直在增加。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这一点?市场失灵?。此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加强了中国国家和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但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虽然新凯恩斯主义支持政府干预理论,但从其模型推断出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H?孔茨总结说,管理方法学派认为,管理依靠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发挥其效力和作用;管理经验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越多,管理越好;行为主义认为,如何激励管理者和公民发挥潜能是成功的关键;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要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量化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数据作为最好的量化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基础。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体现,可以目标一致,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区域经济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而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协作,以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第二,反宏观调控,导致电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对经济权限的纵向分割和占有,具有经济和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点。在行政关系与市场关系的较量中,行政关系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行为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为权力经济,导致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随着中央政府的放权,地方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在地区差异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频繁出现,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不合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探讨为: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国产品流入当地市场或限制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流出当地市场;利用倾斜经济政策、加强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提高产品在当地市场的份额,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市场机制,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3.1建设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质量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当前,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者充满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害了政府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服务纳税人、维护公众利益的意识,学习和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3.2建立业务领域的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内可以经营的部分生产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然后从中获得部分收益,再将这些收益投入到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来源;第二,确定区域建设和管理投资的合理比例,逐步提高城市投资比例。在区域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区域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建设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政府,推进政府信息网上发布和政府网上办公。地方政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新技术,以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存储、管理、交流和复制区域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进而对区域运行机制进行动态监督和测试,通过网络化、电子化实现政府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促进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高知识含量和高标准技术水平。
3.4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下,才能合理布局,合理投资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切断了地区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持续,从而实现最佳综合效益。
3.5做好区域调控
中央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都练体操,只能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熟悉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保持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政府对全国市场宏观调控的同时,也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控制借助经济杠杆成为中央宏观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中间环节,成为多层次、多元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
[1]周继刚。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管理职能重构的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 (18): 4-5。
[2]苏勇奈,李本寿。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J].社会管理研究,2013 (7): 40-41。
[3]欧阳志伟。论公共管理的特征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J].管理,2012 (2): 35。
[4]陈娟。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
[5]戴玄。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深化[J].凉山学院学报,2003(2)。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论文2
加强区域经济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建设和管理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和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些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市化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确理解城市化的核心概念,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和管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门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
一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彰显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连接、发布和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农业人口转移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兴办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将镇、专账资金纳入城市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努力完善采购项目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税收保护、税源监管、考核和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九?改变
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为中心,正确引导人口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整体推进环保工程的实施。在处理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时,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要?城中村?以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市主干道两侧楼宇、小街亮化工作?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李玲镇路口坡城乡景观改造,整体推进村庄规划,协调新城、老城、镇的关系,努力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新环境。
第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整体推进新城创新。首先,要从实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逐步完善基本政策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平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奠定基础,维护农民工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发展筹资渠道机制,摆脱财政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城市金融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保险、证券机构下乡;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民的特殊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需要鼓励加大改造农民房屋的力度,提高房屋的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增加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运作的道路,在城市土地流转增值中快速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城市事业和企业公司化改革协调发展,培育资本市场,将吸引广泛的社会投资,完善城市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稳定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措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量化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合作基金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向市场要出路,打破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旧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城市规划区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和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各方面建设资金要管好用好,要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应做到收支定额,建设资金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式,激活投融资。组建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出版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实行城市综合开发,采取开发建设用地、承包建设、统一建设、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和其他形式,同时采取措施,发挥土地资产的价值,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其次,按照建立若干中心镇的规划,将分散在县城的企业按照产业结构和产业进行适当集中,充分发挥城镇在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和技术储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享受和利用效率。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民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文明程度,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物质文明建设, 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促进城镇生产发展和繁荣。
参考
[1]中国国情国力[J].2014(256) .2065408666
[2]陆博。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论文3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化
区域发展就是通过集约化经营,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
任何地区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方面,宏观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即小系统);另一方面,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和技术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物质、能量、资本和信息在系统和环境之间不断交换。区域系统的发展是通过优化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网络结构,达到最佳的整体功能,从而获得最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是区域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和技术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机制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和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及其交织效应。
一方面,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干预是通过决策和技术系统的快速变量来实现的;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科学、思想、意识、观念等慢变量来实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完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结构,产生更高的功能。
区域系统的发展效果取决于该区域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协调性。它的最终综合目标是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管理下的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科学技术先进、经济文化发达、集镇城市化、交通便利、信息灵敏、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良好的开放、多功能、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产业。
区域系统开发方案的优化。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体现在将环境系统(即国家)的要求与区域特点相结合,建立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体现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良性发展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只有这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使资源永续利用永不衰竭。因此,必须建立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农林牧副渔复合型农业结构,建立以种植、养殖、加工、供应、产、销、运、建、服为一体的综合网络产业结构,按经济规律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要体现在商品经济及其运行中的自我积累机制上。因为区域发展,就像一股洪流,一样的风,一样的水,取决于商品经济的驱动力的大小及其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
第三,要体现在技术体系上。用于区域系统开发的技术一般包括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过程技术和工程技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适合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有水利工程技术,保证旱能灌溉涝能灌溉;将水力资源转化为电能,需要水利工程技术;要把自然资源变成原材料和商品,必须依靠技术;要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生产水平。技术体系是生态系统中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中经济循环以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交织不可或缺的手段。技术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标志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最大限度良性发展所产生的最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四,应该体现在社会体系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农村城市化的社区结构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它的时间形式是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延续,空间形式是群落分布。不管人们承认与否,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总会产生一种向心力(或凝聚力),把分散的生产活动聚合到某一个地方。随着地域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相对集中于一定的空间区域。在这里,你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污水、公用事业和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且生产相对集中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在这里,你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污水、公用事业和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生产的相对集中必然导致人口的相对集中,饮食、住房、市场、文教、卫生、金融、保险、劳动、修理、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也会相应上升。
第五,要体现在区域系统发展的阶段上。地域系统发展阶段是社会经济学家生产过程延续的表现。这种连续性决定了区域系统发展模式的阶段性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系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发展-起飞。当然,不同阶段,模式不应该是统一的。在其起步阶段,由于区域地位和基础条件的不同,应有资源型、技术型和资本型等不同的起步模式。不同的起步模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所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起飞模式。因为制度的改革和更新需要时间和条件,所以在计划实施的时候,总是在原有的状态惯性中运行,然后不断创造条件使其转为加速运行。从发展规律看,是从初级到高级,即惯性运行、加速运行、变轨运行、新轨道上的惯性运行、再加速、再变轨。其中,轨道转移运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轨道上运行意味着在不同的总体功能水平上运行。只有系统整体功能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系统才会发生质变,发生飞跃,进入更高层次的运行。
猜你喜欢:
1.区域经济论文
2.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3.区域经济论文
4.区域经济论文
5.地方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