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西商务礼仪文化差异参考书目

摘要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中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过去的200年里,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宰了世界。现在的国际礼仪基本上都是西方礼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西方的强大,也有西方价值观的统一和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自觉。在当今中西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中国人还是多向西方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礼仪或者创造我们自己的礼仪体系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认知。我们要学习西方礼仪,不仅是它的形式,更要学习它的内在灵魂。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和优越感,树立号召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只有当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礼仪在世界上流行。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

引用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礼仪的重要来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遵守不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几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一直在东方与中国遥相呼应。中世纪的黑暗之后,文艺复兴终于到来,催生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国和西方有完全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跨国交流的日益增多,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些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差异。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在相互交流时的习惯也有很多不同。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差异很大,由于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导致的误会和笑话屡见不鲜。近代史上有两个故事相信你会很熟悉。第一个故事是:李鸿章有一次应俾斯麦的邀请去吃饭。因为不懂西餐礼仪,他吃完水果后喝了一碗水洗手。当时俾斯麦并不了解中国的现实。为了不让李鸿章难堪,他还把洗手水一饮而尽。其他文武百官见此情景,只能哈哈大笑。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和他的妻子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礼貌地说:“你老婆真漂亮!””军官很尴尬,忍不住客气了一句:“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礼貌用语,但是翻译的很差,已经把它翻译成:where?在哪里?美国咨询师听了这话,很不解,心想,我只是客气地夸他老婆,他居然问我他老婆有多漂亮。所以他不得不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礼仪笑话。可见,了解中西礼貌交流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礼仪和习惯的了解,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贸上,都会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小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对对方的礼仪和民俗习惯的了解,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容易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沟通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接受东方文化中重视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方人也逐渐接受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还是很多的。

1.研究中西礼仪的差异及其原因。

1.1中西礼仪差异背景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它的历史只有200年,它的人民从各个地方移民过来,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梦想,就一定会实现!”这就是建立在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基础上的西部精神。它以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明,它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所有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这就是西方的魅力。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

1.2中西观念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群体精神,人更有依赖性。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人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格很重要,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如果只考虑个人利益,你的人品会大打折扣。

在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法律观念。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想被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干涉,喜欢走自己的路。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年轻人总想尽快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们不想过分依赖家人和父母,否则会失去自由和他人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是不同的。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太爱惜孩子了,讨厌什么都替孩子想,以至于孩子长大了,结婚了还得给孩子一份大工作。当他们有了孩子,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孙辈,也就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过度照顾。导致他们的自理能力差。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企员工也极其不愿意丢掉自己的铁饭碗。这种依赖就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观念的巨大差异,以至于中西礼仪有着根本的差异。

礼仪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遵守不同的礼仪。梁启超在著名的《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通身心,西学要与世界打交道。”在礼仪的表现上,西方更注重行为和语言;在中国礼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行为者的语言和动作具有话语意义,而且需要从行为者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到一些东西,同时也需要理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2.中西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见面不一定握手,微笑打招呼就行,哪怕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把握手当成基本礼仪。但是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制,西方人握手也有一定的礼仪。比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手。如果女方无意握手,男方只能点头鞠躬。老少之间,长辈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在主人和客人之间,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的时候要看着对方,脱下手套,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2.1中西称谓的差异

在西方,称呼比较笼统,在中国一个地址可以涵盖很多地址。例如,在西方,男人被称为先生,女人被称为女士或小姐。在中国,“先生”的第一个解释是“老师”,这是对老师最古老的称呼。随着改革开放,先生成了社会上最流行的敬语口语。西方人叫他“叔叔”,在中国可以涵盖阿姨、姨、姨。他们与这些方面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清晰。中国的爸爸是叔叔阿姨表妹,妈妈是叔叔阿姨表妹。在西方,人们喜欢直呼彼此的名字,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即使他们可能会在交谈开始时以姓氏称呼对方,过一会儿就会改名字。在中国,人们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和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仅用于法官、政府高级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不使用董事、经理、负责人等行政头衔来称呼他人。

2.2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

另外,与人交谈时,一定不要谈论个人私事,比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不要问别人买的东西的价格;看到有人回来,不能问他去了哪里,从哪里来,否则会反感。西方人常用“鼻子从某人的私生活中伸出来”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者的蔑视。而在中国,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那么深刻,人们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生活的大致了解。但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打交道,中国人互相询问一些家庭信息似乎是常事,美国人很可能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这样一笔生意很可能就泡汤了。

中国人见面通常喜欢点头、握手或鞠躬,或者微微倾身握手,而西方人觉得倾身似乎低人一等。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拥抱是非常常见的见面礼物和告别礼物,亲吻和手吻也是西方常见的见面礼物。握手仪式起源于西方人类的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一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见面和离别的“握手”礼仪,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们国家,握手仪式不仅用于见面和告别时,也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它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问候礼仪。见面和道别时的礼貌,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你好”和“再见”两个短语。礼貌只能互相握手,在怪病丛生的今天,简洁、卫生、得体。而在西方国家,我们不习惯也不能接受见面前的对脸、接吻、吻手礼。

3.中西饮食的餐桌礼仪差异。

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中国人把吃作为头等大事。中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意,甚至超过了对营养的重视。只要好吃好看,营养不重要。西方饮食更注重营养的搭配和吸收,这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营养,忽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

3.1中西餐桌氛围的差异

用餐氛围方面,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很多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谈笑风生,共同营造出热闹温馨的用餐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任何特殊的礼仪,除非是在非常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吃饭时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吃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一定不能失态,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

3.2中西餐饮的差异

中西宴会礼仪也各有特色。传统上中国人请客,不分长短,不分尊重,不分主人,不分时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催饮,客人彬彬有礼。中国人认为这种宴会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真诚。此外,在招待客人时,崇尚活泼开朗的气氛,注重面子和排场。盛况和活跃的气氛往往令人叹为观止。比较随意的形式是,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女主人在家做几个菜,喝几杯。这种随意的宴席形式,不讲究礼仪、座次和餐点,只注重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情和宾主对话的猜测。当然,近年来,一些西方形式的宴会,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员或单位组织的宴会,普通人很少实践。在西方,尊重权利,男女分开坐,情侣分开坐。女嘉宾的座位略高于男嘉宾。男士应该为坐在他们右边的女士拉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吃饭时要坐直。他们认为弯腰低头嘴巴凑在一起吃东西是不礼貌的,但这正是中国人通常的吃法。吃西餐时,主人不提倡狂饮。中国的餐酒是必备的,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他们会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中国人的餐桌要热闹,西方人的餐桌要安静。中国人要用言行劝人喝酒吃饭,西方人只是用言语劝人喝酒。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玻璃杯不空,茶不满足。在西方,人们通常喝啤酒和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类似* * *桌* *菜的宴请,在西方则被认为不卫生,实行分餐制。当中国人娱乐时,会有很多歌舞表演。在西方,噪音和动作较少,用餐程序较多。

4.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服饰一直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身份、气质和内在品质的无声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装是一门艺术,服装所能传达的情感和寓意甚至是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在不同的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会给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的人会降低自己的地位,损害自己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着装是一种礼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穿衣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二是要有运动健身的素质。健美是漂亮衣服的天然条件。三是掌握着装常识、着装原则和着装礼仪知识,这是达到内外之美和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4.1中西服饰注意重点和代表性服饰

西方人讲究身份,把衣服变成符号,中国讲究魅力。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人性美的表达,完全无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一些节操。我国最好的代表是中山装,西方的代表是西服。

穿中山装不仅要扣好所有的扣子,还要系好领扣,而且不允许卷起袖子。穿双排扣西装时,所有扣子都要扣上。穿单排三扣西装时,可以只扣一扣,也可以扣两扣;穿单排双扣西装时,只能扣一个扣子;单排扣西服不允许全部扣上。穿西装时,你应该穿白衬衫,打领带。领带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达到皮带扣。

西方男人在正式的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的西装、白衬衫和领带。他们喜欢黑色,所以他们通常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应该穿礼服。另外,女士们出门有戴耳环的习俗。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通常喜欢穿休闲服装,如T恤衫和牛仔裤。

如今,中国人的穿着越来越西化,传统的中山装和旗袍退出了历史舞台。男女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与西方没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很多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礼貌的衣服。

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马鞍。虽然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但在现代生活中,服装已经越来越成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穿着得体与否不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也是人们考虑对方的尺度。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是他所受教育、品味和地位的最真实写照”。那么在日常的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着装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5.结束语

礼仪是一种文化,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的借鉴和融合。

在当今中西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仍然更多地借鉴西方。但是学习西方礼仪或者创造我们自己的礼仪体系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认知。我们要学习西方礼仪,不仅是它的形式,更要学习它的内在灵魂。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和优越感,树立号召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只有当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礼仪在世界上流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安。一个缺乏礼仪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统一甚至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礼仪入手。今天,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方面,都迫切需要一套完整合理的价值观来统一。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急先锋”。只有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才能建立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

[1]金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展翼《焦虑文化与知识文化语文》教学与研究尝试1990。

[3]廖文丽隐喻中西文化差异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4]吴冰,中西文化差异,闽西职业学院学报,2002

[5]邢东,中美文化差异一瞥,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1997[6]陈平,商务礼仪,中国电影出版社。